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植物新品种保护对我国玉米种子产业的影响

作 者: 刘鑫
导 师: 黄长玲
学 校: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专 业: 作物
关键词: 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 玉米品种 品种权战略
分类号: F326.1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18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1999年4月23日我国加入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以来已经有十多年时间。作为我国知识产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在保障我国农业生产、规范市场环境、促进种业发展等方面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在工业知识产权领域的竞争逐渐向农业领域转移,植物新品种权将成为新一轮知识产权争夺的重心与焦点。玉米作为非常重要的农作物是品种权保护工作的重点之一,所以针对我国玉米产业与品种权制度研究已经迫在眉睫。目前,我国已有一些关于品种保护研究的文章,但是大部分研究成果只涉及局部的一些问题,关于我国玉米产业发展与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研究发面还不够完整、系统。本文通过文献查询、数据统计、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研究,论文从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历史沿革出发,结合玉米产业的实际情况来阐述品种权制度促进种业发展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然后从国际、国内两层次分析我国品种权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加强玉米品种权保护工作的对策。通过论文研究表明: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实施在激励育种者育种创新积极性、保障育种者权益、规范市场打击侵权等方面成果显著,并且通过品种权的有效实施加快了玉米种子产业的市场化发展。但是,在我国加入UPOV1991文本的压力下以及跨国种业公司冲击国内玉米种子市场的形式下我国的植物品种保护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另一方面,在国内针对玉米品种的侵权现象依然较多、品种权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矛盾以及植物新品种保护立法的不足都显得日益突出,品种权审查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也亟待解决。针对上述问题,作者结合工作中的体会从加大宣传、提升立法、政策支持、加强执法、和完善管理五个方面提出了对策。目前,虽然我国玉米种子产业在育种能力与市场竞争力方面还不够强,但是提高的潜力和上升的空间很大。作者认为思考如何运用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保证玉米种子产业的良性发展将会对有效构筑我国的玉米品种权防线带米重要的启示。

全文目录


摘要  6-7
Abstract  7-10
第一章 绪论  10-15
  1.1 研究的意义  10-11
    1.1.1 宏观意义  10
    1.1.2 对玉米产业发展的意义  10-11
  1.2 国内外己有的研究成果  11-13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4
    1.3.1 研究的内容  13-14
    1.3.2 研究的方法  14
  1.4 数据来源  14-15
第二章 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历史沿革  15-22
  2.1 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历史沿革  15-17
    2.1.1 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建立  15-16
    2.1.2 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内涵  16-17
  2.2 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历史沿革  17-22
    2.2.1 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建立  17
    2.2.2 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发展与现状  17-22
第三章 品种权制度促进我国玉米产业的发展  22-32
  3.1 激励育种创新  22-25
    3.1.1 提升育种者育种创新的积极性  22-23
    3.1.2 拓宽玉米育种研发的渠道  23-25
  3.2 加快了玉米产业的市场化发展  25-28
    3.2.1 玉米品种权的集中初步显现  25-26
    3.2.2 品种权实施推动市场化发展  26-28
  3.3 规范市场秩序、吸引国外育种资源  28-30
    3.3.1 规范市场秩序  28-30
    3.3.2 吸引国外育种资源  30
  3.4 品种权防线的建立  30-32
第四章 玉米新品种保护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32-45
  4.1 品种权制度发展的国际格局以及带来的挑战  32-37
  4.2 我国玉米新品种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7-45
    4.2.1 侵权现象日益突出  37-38
    4.2.2 植物新品种权的立法不足  38-40
    4.2.3 植物新品种实施许可中问题较多  40-42
    4.2.4 审查工作中发现的一些其他问题  42-45
第五章 加快推动玉米新品种保护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45-57
  5.1 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品种权知识  45-46
    5.1.1 宣传与培训的重点对象逐步扩大  45-46
    5.1.2 宣传与培训内容应逐步更新  46
    5.1.3 品种保护的信息渠道应逐步拓宽  46
  5.2 完善法律法规,尽快实现植物新品种保护立法  46-47
    5.2.1 对现有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  46-47
    5.2.2 考虑引入1991文本中实质性派生品种的内容  47
    5.2.3 提升新品种保护制度层次  47
  5.3 加强政策支持  47-49
  5.4 加大执法力度,打击侵权现象  49-51
  5.5 完善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管理服务体系  51-57
全文结论  57-58
参考文献  58-61
致谢  61-62
作者简历  62

相似论文

  1. 山西省玉米生产技术演替及发展趋势,S513
  2. 崇明岛甜玉米品种试验及栽培技术探讨,S513
  3. 我国不同年代玉米品种及自交系产量与农艺性状演变研究,S513
  4. 糯玉米新品种“钱江糯1号”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S513
  5. 糯玉米新品种“浙凤糯3号”的选育及其综合配套技术的研究,S513
  6. 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研究,D923.4
  7. 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研究,F322
  8. 玉米品种籽粒品质与挤压膨化特性研究,TS210
  9. 密度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品种耐密性评价研究,S513
  10.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玉米品种识别研究,TP391.41
  11. 晋中半干旱地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研究,S513
  12. 饲用玉米生产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探索,S513
  13. 玉米传统食品加工的相关因子研究,TS213.4
  14. 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制周年决策支持系统,S513
  15. 不同年代玉米品种根系时空分布及养分吸收差异比较,S513
  16. 上海水稻玉米品种资源的现状与评价,S513
  17. 中国鲜食甜、糯玉米品种试验产量与品质评价体系的建设,S513
  18. 贵州中高海拔区玉米产量与品质的研究,S513
  19. 氮肥施用量对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S513
  20. 冀西北地区优质鲜食玉米品种的评价,S513

中图分类: > 经济 > 农业经济 > 中国农业经济 > 农业部门经济 > 种植业 > 粮食作物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