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我国不同年代玉米品种及自交系产量与农艺性状演变研究

作 者: 李召锋
导 师: 梁晓玲;曹连莆
学 校: 石河子大学
专 业: 作物遗传育种
关键词: 玉米品种 自交系 产量 农艺性状 演变 杂种优势
分类号: S51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41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玉米是世界上最早利用杂种优势的作物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总产和单产均居第二位,对我国的粮食生产举足轻重。玉米新品种的应用是玉米增产的核心,玉米品种及其亲本自交系产量农艺性状演变规律的研究已成为玉米遗传育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以密度为主区,玉米品种及自交系为副区,通过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及通径分析等方法,在新疆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条件下对1950~2000年代玉米品种及1970~2000年代玉米自交系产量和农艺性状演变及产量与杂种优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1950~2000年代玉米品种产量持续增加。产量随年代的演变可分为三个时期。1950~1970年代产量极显著提高期,1970~1990年代增长缓慢期,1990~2000年代极显著增加期。2.1950~2000年代玉米品种在15000、45000、75000plants.ha-1密度下产量遗传增益分别为0.0732、0.1122、0.1125ton,ha-1.year-1,三种密度下平均增益为0.0993 ton.ha-1.year-1。玉米品种的耐密性没有提高。3.1950~2000年代玉米品种的千粒重、穗行数、行粒数、穗长、穗粗、秃尖长呈增加趋势;出籽率、ASI、倒折率、病株率呈减小趋势;株高、穗位高、生育期的演变无一定的规律。4.行粒数的增加是1950-2000年代玉米品种产量提高的最重要因素。穗粗、千粒重、穗长、株高的增加,生育期的延长对产量的提高也起着重要作用。出籽率的下降是1950-2000年代玉米品种产量提高的限制性因素。今后玉米品种选育中应重视对行粒数、千粒重、穗长的选择,可适当增加株高、延长生育期,同时协调与出籽率的关系。5.1970~2000年代玉米杂交种亲本自交系的产量得到了显著改良。15000、45000、75000plants.ha-1密度下产量遗传增益分别为0.0105、0.0268、0.0348ton.ha-1.year-1。三种密度平均增益为0.0240ton.ha-1.year-1。玉米自交系耐密性没有提高。6.1970~2000年代玉米自交系的千粒重、穗行数、穗长、穗粗呈增加趋势;ASI、秃尖长、病株率、倒折率呈减小趋势;行粒数、出籽率、株高、穗位高、生育期的变化无一定的规律。7.ASI的减小是1970~2000年代玉米自交系产量提高的最重要因素。行粒数、穗粗的增加对自交系产量的提高也起着重要作用。保持一定的株高和出籽率也是自交系获得高产的重要条件。8.杂种优势对产量的贡献率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小。杂种优势随着年代的增加对产量的贡献率越来越小,密度越高这种趋势越明显。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7
中英文缩写对照  7-10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0-19
  1.1 玉米的重要性  10
  1.2 建国后玉米品种的演替  10-11
    1.2.1 1950年代农家种和品种间杂交种  10
    1.2.2 1960年代双交种  10-11
    1.2.3 1970年代后单交种  11
  1.3 国外育种目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进展  11-12
    1.3.1 对产量的研究  11-12
    1.3.2 对农艺性状的研究  12
  1.4 国内育种目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进展  12-15
    1.4.1 杂交种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进展  12-14
    1.4.2 自交系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进展  14-15
  1.5 杂种优势  15-17
    1.5.1 杂种优势的历史  15-16
    1.5.2 杂种优势的基础研究理论  16
    1.5.3 传统数量遗传学对产量杂的绝对杂种优势和相对杂种优势的研究  16-17
  1.6 本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17-19
    1.6.1 本研究的意义  17-18
    1.6.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8-19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9-21
  2.1 试验材料  19
    2.1.1 供试品种  19
    2.1.2 供试自交系  19
  2.2 试验地点概括  19
  2.3 试验设计  19-20
    2.3.1 品种及自交系试验  19
    2.3.2 杂种优势试验设计  19-20
  2.4 田间试验管理  20
  2.5 调查项目及标准  20
  2.6 统计分析方法  20
  2.7 产量杂种优势分析  20-21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21-59
  3.1 玉米品种产量研究  21-23
    3.1.1 玉米品种产量方差分析  21
    3.1.2 玉米品种产量的演变  21-22
    3.1.3 玉米品种产量遗传增益  22
    3.1.4 各年代不同密度下玉米品种产量比较  22-23
  3.2 玉米品种农艺性状的演变  23-36
    3.2.1 千粒重  23-24
    3.2.2 穗行数  24-25
    3.2.3 行粒数  25-26
    3.2.4 出籽率  26-27
    3.2.5 穗长  27-28
    3.2.6 穗粗  28-29
    3.2.7 株高  29-30
    3.2.8 穗位高  30-31
    3.2.9 生育期  31-32
    3.2.10 ASI  32-33
    3.2.11 秃尖长  33-34
    3.2.12 倒折率  34-35
    3.2.13 病株率  35-36
  3.3 玉米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36-40
    3.3.1 玉米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36-39
    3.3.2 玉米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39-40
  3.4 玉米自交系产量研究  40-42
    3.4.1 自交系产量方差分析  40
    3.4.2 自交系产量的演变  40-41
    3.4.3 自交系产量遗传增益  41
    3.4.4 各年代不同密度下自交系产量比较  41-42
  3.5 玉米自交系农艺性状的演变  42-55
    3.5.1 千粒重  42
    3.5.2 穗行数  42-43
    3.5.3 行粒数  43-45
    3.5.4 出籽率  45-46
    3.5.5 穗长  46-47
    3.5.6 穗粗  47
    3.5.7 株高  47-48
    3.5.8 穗位高  48-49
    3.5.9 生育期  49-50
    3.5.10 ASI  50-51
    3.5.11 秃尖长  51-52
    3.5.12 倒折率  52-53
    3.5.13 病株率  53-55
  3.6 自交系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55-58
    3.6.1 自交系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55
    3.6.2 自交系农艺性状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55-58
  3.7 单交种产量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58-59
第四章 讨论  59-61
  4.1 玉米品种产量的研究  59
    4.1.1 玉米品种产量的演变  59
    4.1.2 玉米品种产量的遗传增益  59
    4.1.3 玉米品种耐密性  59
    4.1.4 玉米品种产量提高的原因  59
  4.2 玉米品种农艺性状的演变  59-60
    4.2.1 玉米品种千粒重的演变  59
    4.2.2 玉米品种穗行数、行粒数的演变  59
    4.2.3 玉米品种出籽率的演变  59-60
    4.2.4 玉米品种穗长、穗粗的演变  60
    4.2.5 玉米品种病株率、倒折率的演变  60
  4.3 玉米自交系农艺性状的演变  60
  4.4 杂种优势对单交种产量的贡献率  60
  4.5 存在的问题  60-61
第五章 结论  61-62
参考文献  62-65
致谢  65-66
作者简介  66-67
导师评阅表  67

相似论文

  1. 黄芪、硒对金针菇生长的影响及应用研究,S646.15
  2. 社会消费方式变迁下的服装终端空间变化之研究,TS941.1
  3. 大豆农艺和品质性状遗传模型分析与QTL定位,S565.1
  4. 水氮耦合对泸州烟区烤烟产量和质量的影响,S572
  5. 肥料用量和配比对小洋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S567.239
  6. 施氮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土壤硝态氮变化及产量的影响,S512.11
  7. 南京地区有机、特别及常规栽培对蔬菜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S63
  8. 我国企业档案管理体制的发展与演变,G275.9
  9. 氮肥及播期对低谷蛋白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S511
  10. 施氮量对小麦籽粒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积累的调控效应研究,S512.1
  11. 蕾花期涝渍胁迫后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恢复生长的生理机制研究,S562
  12. 水稻生产力的基因型与播期效应模拟研究,S511
  13. 小麦主茎和分蘖根系发育的差异及对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贡献,S512.1
  14. 小麦品质性状的环境效应和配合力与杂种优势研究,S512.1
  15. 江苏省武进区机插水稻高产技术集成与推广,S511
  16. 小麦秸秆木醋液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S511
  17. 基于小麦群体指标及氮营养状况的籽粒产量和品质预测研究,S512.1
  18. 不同播种方式下播期与播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S512.1
  19. 水肥耦合对半冬性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调控效应,S512.1
  20. 不同轮作制度稻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研究,S511
  21.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S512.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玉米(玉蜀黍)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