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深县凹陷榆科油田东营组沉积微相研究

作 者: 黄晖
导 师: 宋全友
学 校: 中国石油大学
专 业: 地质工程
关键词: 非典型曲流河 相模式 油水矛盾 东营组 榆科油田
分类号: P618.1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9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以沉积学原理为指导,利用钻井取心、测井曲线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深县凹陷榆科油田东营组—主要是东二、东三段地层进行沉积微相研究,利用沉积微相的研究成果,结合动态资料对油田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油水矛盾进行了分析。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粒度分析、测井资料分析等方法,结合单井沉积微相分析及剖面沉积微相对比,对榆科油田东二、东三段的沉积特征、砂体展布规律及控制因素等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深县凹陷是一个被旧城北断层、衡水断层所夹持的双断型新生代凹陷,其东营组地层是在沙河街组地层沉积背景上发展起来的一套水退式碎屑沉积,凹陷内水体逐渐收缩变迁。东二、东三段沉积时期主要发育河流相沉积,以曲流河为主,但也具有辫状河的若干特征,分析后认为该地区为非典型曲流河沉积。河道砂坝是主要的砂体类型,岩性以灰色、浅灰色中、细砂岩为主,粒度概率曲线以“一跳中悬夹过渡式”和“两段式”为主,表明兼具反映曲流河边滩和辫状河心滩的粒度特征。垂向上常见砂岩向上突变为泥岩的相序特征,天然堤不发育,也反映了一种非典型曲流河的特征。根据榆科油田以曲流河为主但具有非典型曲流河的沉积特征,参考近年来对河流类型划分的最新成果,对比非典型曲流河沉积特征,建立榆科油田东营组非典型曲流河的相模式。在此基础上对主力砂层组和单砂体的沉积微相进行精细刻画,恢复当时的沉积地貌,更好的把握有利砂体发育位置及展布规律。由于以往的以砂体等厚线为基础的沉积微相成图方法与油田实际生产资料结合不够紧密,砂体展布刻画不够精细,本次研究采用了较新的沉积微相成图方法,将河道主流线及未被充填的废弃河道水流添加到沉积微相图中,力图更好的恢复当时的古地理面貌。传统的河流相研究方法及成图方法,不能够准确刻画研究区每一个相对独立的油水单元,导致了“下油上水”矛盾的产生,与一般的油气富集规律不符。因此,本文分析了河道主流线及废弃河道对油气的横向遮挡作用,力求从沉积微相的角度解释油水矛盾,为制订合理的油气田开发调整方案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为油气开采提供借鉴。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10
第一章 前言  10-15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0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0-12
    1.2.1 河流相研究现状  10-11
    1.2.2 目前存在的问题  11-12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2-13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2-13
    1.3.2 技术路线  13
  1.4 主要工作量及成果  13-15
    1.4.1 主要工作量  13
    1.4.2 主要成果  13-15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15-18
  2.1 区域地理位置  15
  2.2 区域沉积背景  15-16
  2.3 地层发育特征  16-18
    2.3.1 沙河街组  16
    2.3.2 东营组  16-17
    2.3.3 馆陶组  17-18
第三章 相标志及河流类型判断  18-35
  3.1 相标志  18-30
    3.1.1 岩石学特征  18-24
    3.1.2 粒度参数特征  24
    3.1.3 粒度概率曲线特征  24-26
    3.1.4 沉积构造特征  26-28
    3.1.5 测井相标志  28-30
  3.2 河流类型判断  30-32
    3.2.1 萨胡判别式及河流弯曲度计算  30-31
    3.2.2 非典型曲流河的相标志  31-32
  3.3 非典型曲流河沉积相模式  32-35
    3.3.1 河道亚相  33-34
    3.3.2 堤岸亚相  34
    3.3.3 河漫亚相  34
    3.3.4 废弃河道亚相  34-35
第四章 沉积微相分析及砂体展布特征  35-68
  4.1 单井相分析  35-43
    4.1.1 榆7 井单井相分析  35-40
    4.1.2 榆8 井单井相分析  40-43
  4.2 剖面相分析  43-59
    4.2.1 东三段IV油组砂层组剖面沉积微相对比(13-17 小层)  43-47
    4.2.2 东三段III油组砂层组剖面沉积微相对比(6-11 小层)  47-49
    4.2.3 东二段II油组砂层组剖面沉积微相分析(16-19 小层)  49-53
    4.2.4 东二段II油组砂层组剖面沉积微相分析(10-15 小层)  53-55
    4.2.5 东二段II油组砂层组剖面沉积微相对比(5-9 小层)  55-59
  4.3 平面沉积微相研究  59-65
    4.3.1 单河道规模估算  59
    4.3.2 东三段IV油组平面沉积微相研究  59-61
    4.3.3 东三段III油组平面沉积微相研究  61
    4.3.4 东二段II油组平面沉积微相研究  61-65
  4.4 东营组时期沉积微相演化  65-68
第五章 应用效果分析  68-74
  5.1 油水倒置现象  68
  5.2 主流线及废弃河道的遮挡机理  68-70
  5.3 实例分析  70-74
第六章 有利储层预测  74-88
  6.1 储集空间类型及孔隙结构特征  74-77
    6.1.1 储集空间类型  74-76
    6.1.2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76-77
  6.2 储层储集性能分析  77-80
  6.3 孔渗平面变化特征  80-83
    6.3.1 东三段IV油组孔渗平面变化特征  80
    6.3.2 东三段III油组孔渗平面变化特征  80
    6.3.3 东二段II油组孔渗平面变化特征  80-83
  6.4 沉积作用对储层储集性能的影响  83
  6.5 储层综合评价及有利储层预测  83-88
结论  88-90
参考文献  90-9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  94-95
致谢  95

相似论文

  1. 锦136井区储层预测及评价,P618.13
  2. 渤海海域石南斜坡区古近系东营组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研究,P512.2
  3. 井楼油田中区Ⅳ1-3层储层特征研究,P618.13
  4. 三唑类手性农药反相拆分及戊唑醇选择性残留行为,S481.8
  5. 北一区断东萨三油层组沉积微相研究及三角洲内前缘沉积模式建立,P618.13
  6. 州13块葡萄花油层沉积微相研究,P618.13
  7. 饶阳凹陷河间地区东营组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P618.13
  8. 沾化凹陷沙四段沉积体系,P618.13
  9. 大庆长垣中部地区下白垩统泉头组砂体分布规律,P618.13
  10. 孤岛油田渤82—渤19断块馆陶组上段1+2砂层组沉积特征研究,P618.13
  11. 湖北宜昌黄花场奥陶纪地层与沉积相分析,P618.13
  12. 徐家围子断陷营四段地震沉积学研究,P618.13
  13. 大情字井油田葡萄花油层沉积微相,P618.13
  14. 双河油田核三段Ⅱ油组沉积微相研究,P618.13
  15. 大庆长垣北部高台子油层沉积微相研究,P618.13
  16.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层序地层研究,P539.2
  17. 东濮凹陷文留构造浅层油气成藏期次研究,P618.13
  18. 辽河盆地桃园—大平房地区东营组沉积储层特征研究,P618.130.21
  19. 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须四、须五段层序地层学与沉积相研究,P539.2
  20. 松辽盆地兴城地区营一段火山岩相研究,P588.14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矿床学 > 矿床分类 > 燃料矿床 > 石油、天然气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