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内经》迎随本义的探讨

作 者: 卢秀丽
导 师: 李瑞
学 校: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专 业: 针灸推拿
关键词: 《内经》 迎随 逆顺 兵家 道家 补泻 治神 得气 气至
分类号: R24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5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的迎随补泻源自《内经》,《难经》对此亦有阐述。历代医家对此也有所发挥和不同的见解,而近代对迎随补泻多作狭义的解释。因此,通过对古今相关文献的梳理,从理论上深入阐述《内经》、《难经》中迎随补泻的本义,为提高现代临床操作技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文献学和目录学方法,通过图书馆、互联网数据库,查找收集有关迎随补泻的资料、如《内经》及各注家著作、《难经》等相关文献资料,借助方法论和认识论,对相关资料进行筛选,并对筛选资料进一步的整理、研究、比较,从而深入认识《内经》对迎随补泻及相关理论所作的论述。结果整理了《内经》以及后世注家对迎随补泻的理解,更整理了如《类经》《针灸聚英》、《针灸大成》中有关迎随的论述。通过对古今相关文献的梳理,从理论上深入阐述《内经》、《难经》中迎随补泻的本义,得出其广义的理解和狭义的理解,更探讨了迎随补泻与治神得气气至之间的联系结论广义的迎随广义的迎随,是补泻手法的统称,是补泻的原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理解:一、气血经脉的运行有顺有逆,分布部位有深有浅,功能变化有盛有衰。表现在穴位上,既有上下位之间的方向关系,又有内外层之间的浅深关系,这也就是《灵枢》所说的“逆顺、出入之会”。二、《难经》所说的“往来”和“流行”,也是指营卫气血的这种走向、浅深关系。根据这种情况采用或顺(随)或逆(迎)的方法就是补泻法。《流注指微赋》所说的“迎随逆顺,须晓气血而升(盛)沉(衰)”,《标幽赋》所说的“要识迎随,须明逆顺”,都是指这一意思。“逆顺”表示了经脉气血的走向,而“升沉”则概括了气血的盛衰、浅深。补泻的方法(迎随)主要就是在不同的深度和不同的方向,而运针,都有个逆其气或顺其气的关系,即都有迎随关系。所以“迎而夺之”“随而济之”成为各种补泻法的统领,是一种补泻大法。三、迎随既然是补泻法的大法,因而各种补泻法都可以称作“迎随”。《难经》中就把子母补泻的取穴称为迎随,何苦愚以“补生泻成”的深浅补泻称为迎随;《医学入门》将各种补泻法统属于迎随,也就是说,无论是以配穴或是以提插、捻转、浅深、方向、呼吸等法来分补泻的部可称作迎随。迎随的方法就是各种补泻法的原则。四、迎随作为补泻方法的总原则,在具体操作上可单用,也可和提插、捻转、呼吸、子母配穴复合用。具体用时根据患者的体质、神气、病情灵活运用。最终使其阴阳调和,气可令和。五、广义的迎随包含了狭义的“针向”迎随,但以狭义的针向迎随释迎随大法未免有些欠缺,在临床操作时并没有很强的说服力。狭义的迎随将“迎随”理解为,以针尖朝着经脉来而刺的是迎,为泻法;随着经脉去的方向而刺的是随,为补法。为此,明·张世贤《图注难经》的解释:“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胸而胸走手,此乃经脉往来之规定;凡欲泻者,用针芒朝其经脉所来之处,迎其气之方来末盛乃逆针以夺其气,是谓之迎;凡欲补者,朝其经脉所去之路,随其气之方去来虚乃进针以济其气是谓之随。,李梃在《医学入门》补充说:“凡针起穴,针芒向上,气顺行之道;凡针止穴,针芒向下,气所止之处。”《针灸大成·三衡杨氏补泻》说:“得气以针头逆其经络之所来,动而伸之,即是迎;以针头顺其经脉之所往,推而内之,即是随。”这是以针刺得气后,针头逆经行提法称“迎”,针头顺经行按法称“随”,现四版教材《针灸学》多指此而言,认为这种以针芒的进针方向为补泻,可以疏导经气之流行,或牵制经气的流行,以达到补泻的目的。天津中医学院编针灸专业试用教材《针法灸法举》说:“顺其经脉,随而济之为补;逆其经脉,迎而夺之为泻。如针手三阴经穴,由于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所以在得气后,将针尖顺着经脉走行,亦即向着手的方向,为补;反之,将针尖逆着经脉走行,亦即向着胸的方向,为泻”。综上所述,针尖迎着经脉、随着经脉论补泻,或顺经、逆经依次取穴论补泻,是对“逆顺”的表面字句意思的理解,也是对“迎随”狭义的解释,对于这种解释,并不能诠释完全迎随补泻的原则,对于针芒迎随法在临床上并没有很强的说服力,也没有对“上守机,守神”“气可令和”全面的考察与理解。

全文目录


相似论文

  1. 针刺得气及其衍变之探讨,R245
  2. 民国时期针灸学之演变,R-092
  3. 《内经》针刺补泻研究,R245
  4. 针刺治疗Bell’s面瘫得气、心理因素与疗效关系的临床观察及心理因素与面瘫发病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R246
  5. 针刺治疗Bell\'s面瘫得气、心理因素与疗效关系的临床观察及心理因素与面瘫发病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R246
  6. 卫气昼夜运行速度季节性变化对留针时间影响的理论文献研究,R221
  7. 周德安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多发性抽动症取穴用药规律的研究,R246
  8. 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病的临床研究,R246
  9. 脾经穴位不同频率捻转手法操作对下腹部皮肤温度变化影响的研究,R246
  10. 捻转补泻手法对人体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P_(40)、N_(45)、P_(60)、N_(75)影响的研究,R245.3
  11. 捻转补泻手法对应激性高血压大鼠Ach-NO-cGMP信号转导通路影响的机制研究,R245
  12. 针刺提插补泻法对血虚证模型家兔RBC、Hb的影响,R245
  13. 捻转补泻手法对应激性高血压大鼠下丘脑NOS-1、CGRP、ET-1基因表达的影响,R245
  14. 捻转补泻法针刺腰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R246.9
  15. 靳三针配穴结合针刺手法治疗老年痴呆症的临床研究,R246.6
  16. 针刺补泻手法结合西药治疗过敏性鼻炎临床研究,R765.21
  17. 提插补法治疗虚证慢性胃炎疗效观察,R259
  18. 提插补泻手法治疗中风偏瘫临床疗效观察,R255.2
  19. 明代医家针刺补泻手法的文献研究,R245
  20. 针刺补泻手法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R246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临床学 > 针灸学、针灸疗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