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内经》针刺补泻研究
作 者: 邱新红
导 师: 陆寿康
学 校: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专 业: 针灸推拿学
关键词: 《内经》 针刺补泻 补泻手法 补泻处方 补泻诊断 得气 气至 治神
分类号: R24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30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1.目的通过对《黄帝内经》针刺补泻有关文献的研究,就针刺补泻应用原则、手法过程、效应结果等方面,正本清源,澄清概念,纠正错误,统一术语,规范术式,并总结出施用针刺补泻手法的指导原则,解决目前针刺补泻研究及应用中所存在的部分问题,以推进针刺补泻手法的深入研究及临床应用。2.方法利用文献学和目录学方法,通过图书馆、互联网数据库,查找收集针刺补泻手法、《内经》(《灵枢》、《素问》)及各注家著作、《难经》等相关文献资料,借助方法论和认识论,对相关资料进行筛选,并对筛选出的资料和内容进行横向纵向的分析、研究,从而深入认识《内经》对针刺补泻及其相关理论所作的论述。3.结果整理了《内经》的几种针刺补泻方法及其操作,探讨了《内经》针刺补泻与得气、气至和治神的联系,整理了《内经》针刺补泻的临床选用依据和施用针刺补泻操作后的效应评判方法,关于《内经》针刺补泻处方的问题,对典型处方进行了分析,并在以上内容基础上讨论了《内经》针刺补泻法的特点。4.结论《内经》中主要的针刺补泻的方法有:呼吸补泻、徐疾补泻和开阖补泻。经过对《内经》原文分析,徐疾补泻的操作和概念当遵从《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所说而非《素问·针解篇》说述。徐疾补泻法的操作是:进针时徐缓将针刺入应刺深度,出针时疾速将针退至皮下而出针是补法;进针时疾速将针刺入应刺深度,出针时徐缓将针退至皮下而出针是泻法。呼吸是气血运行的动力,《内经》重视呼吸在实施补泻操作过程中补泻作用的发挥。呼吸补泻法的操作是:候病人呼气时进针,出针时候病人吸气时出针是补法;候病人吸气时进针,出针时候病人呼气时出针是泻法。开阖补泻的操作是:出针后立即按闭针孔是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出针后不按闭针孔是泻法。《内经》中的迎随并不是某一具体的针刺补泻手法,而是针刺补泻法的代称,即迎是泻法,随是补法,迎随是所有补泻手法必须遵守的原则。得气与气至含义并不完全一致,得气是针刺补泻的基础。得气在《内经》中含义有二:其一,得气是补泻之后的气调阶段;其二,得气是补泻之前的阶段。得气情况与病人机体体质有关。《内经》主张要根据得气后辨气而选用补泻方法,选用补泻方法还要以正确的诊断为依据。气至是针刺补泻之后阴阳气血和调阶段,补泻已调谓之气至,故针
|
全文目录
目录 2-5 中文摘要 5-7 ABSTRACT 7-9 前言 9-10 正文 10-38 1. 《内经》针刺补泻方法 10-16 1.1 徐疾补泻 10-11 1.1.1 徐疾补泻的操作手法 10 1.1.2 徐疾补泻的应用 10-11 1.1.3 徐疾补泻不同于导气法 11 1.2 呼吸补泻 11-13 1.2.1 呼吸补泻的操作 12 1.2.2 呼吸和经脉气血运行的关系 12-13 1.2.3 呼吸补泻后世发展及临床应用 13 1.3 开阖补泻 13-16 1.3.1 开阖补泻的操作 13-14 1.3.2 开阖补泻的意义和原理 14-16 2. 《内经》针刺补泻与得气、气至和治神 16-23 2.1 《内经》针刺补泻要达到气至气调 16-18 2.1.1 针刺要达到气至、气调 16-17 2.1.2 补泻已调谓之气至 17-18 2.1.3 气至之后即可出针 18 2.2 得气 18-20 2.2.1 得气的意义之一:得气是补泻之后气调阶段 18 2.2.2 得气的意义之二:得气是补泻之前的阶段 18-19 2.2.3 得气情况与机体体质有关 19 2.2.4 得气之后,在辨气的基础上行补泻 19-20 2.2.4.1 先辨气 19-20 2.2.4.2 辨气之后,把握补泻时机 20 2.2.4.3 诊断正确是把握补泻时机的前提和关键 20 2.3 《内经》针刺补泻重视治神 20-23 2.3.1 神与治神 20-21 2.3.2 用针之要,无忘其神 21 2.3.3 治神法的应用 21-23 2.3.2.1 针刺前必须定神 21-22 2.3.2.2 治神要重视心理因素 22 2.3.2.3 进针要注意守神 22 2.3.2.4 行针宜移神制神 22 2.3.2.5 针后要注意养神 22-23 3. 《内经》针刺补泻的选用依据和补泻效应 23-30 3.1 《内经》针刺补泻选用依据 23-28 3.1.1 正确理解虚与实 23-24 3.1.2 脏腑经脉有虚实表现 24 3.1.3 寒热之感反映虚实状况 24-25 3.1.4 人迎寸口脉诊法以别盛虚 25-26 3.1.5 以寸口脉诊断虚实 26 3.1.6 审查经脉以分邪正 26-27 3.1.7 诊察络脉情况 27-28 3.1.7.1 络脉反映机体病情 27 3.1.7.2 刺络放血是祛邪的一种方法 27-28 3.1.7.3 先刺络放血后用毫针补泻以调虚实 28 3.2 《内经》对针刺补泻效应的评判 28-30 3.2.1 根据医者的指下感觉 29 3.2.2 根据患者的脉象 29 3.2.3 根据患者全身的感觉变化 29-30 4. 《内经》针刺补泻处方实例分析 30-36 4.1 以人迎寸口脉诊指导下的补泻处方 30-33 4.1.1 人迎寸口脉诊断虚实的补泻治则 30-31 4.1.2 阴阳表里经补泻 31 4.1.3 表里阴阳经补泻兼施 31 4.1.4 阴经阳经补泻剂量不同 31-32 4.1.5 各经补泻的时间频率不同 32 4.1.6 阴经阳经有补泻先后 32 4.1.7 补泻不同取穴深浅不同 32-33 4.2 辨虚证实证的补泻处方分析 33-36 4.2.1 辨证虚实的补泻治则 33 4.2.2 依证虚实而用针补泻 33 4.2.3 辨脏腑虚实而用针补泻 33-34 4.2.4 据患者寒热感觉用针补泻 34-35 4.2.5 补泻与汗法 35-36 5. 讨论 36-38 5.1 《内经》各补泻方法结合而施 36-37 5.2 《内经》针刺补泻法体现顺势而治的思想 37-38 参考文献 38-40 附一 40-45 附二 45-52 致谢 52-53 简历 53
|
相似论文
- 周德安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多发性抽动症取穴用药规律的研究,R246
- 《黄帝内经》心系疾病名义考辨,R221
- 《内经》刺血法研究,R246
- 《黄帝内经》与帕金森病的关联性研究,R277.7
- 《内经》汗法理论及应用探讨,R221
- 《黄帝内经》标本先后理论探讨,R221
- 《黄帝内经》刺血疗法探析,R246
- 《内经》“治未病”理论在防治痰湿体质胸痹病中的应用研究,R256.22
- 阐释学视角下《黄帝内经》省略辞格的英译研究,H315.9
- 从功能对等角度分析李照国《黄帝内经·灵枢》的英译,H315.9
- 《黄帝内经》生命哲学研究,R221
- 《黄帝内经》针刺治疗整体观思想探究,R221
- 《内经》中“四关”内涵的探讨,R221.2
-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视阈下的《黄帝内经·素问》翻译,H315.9
- 基于认知的中医寒邪概念隐喻研究,R228
- 以《黄帝内经》中“阴阳”的英译为例谈文化语境与翻译,H315.9
- 靳三针配穴结合针刺手法治疗老年痴呆症的临床研究,R246.6
- 《黄帝内经》“有故无殒”理论指导下中药的“证—毒—效”关系研究,R221
- 从“脉学”看《内经》理论的实践基础,R221
- A Memetic Approach to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n Huangdi Neijing,H315.9
- 《黄帝内经》的自然哲学——“天人合一”思想,R221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临床学 > 针灸学、针灸疗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