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SEBAL模型区域优化及蒸散量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关系研究

作 者: 张殿君
导 师: 张学霞
学 校: 北京林业大学
专 业: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关键词: 蒸散发 黄土高原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全球变化 SEBAL模型
分类号: S1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0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全球水资源而临匮乏难题,蒸散发(Evapotranspiration,以下简称ET)作为陆面耗水的主要方式,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蒸散发包括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在此过程中,需要对周围环境吸收热量,故蒸散发不仅是水平衡项,也是热平衡项。区域蒸散发研究,对了解一个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状况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以为该地区的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优化配置提供决策与支持。黄土高原位于大陆腹地,气候较干旱,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水源短缺。本文选取黄土高原典型流域甘肃天水罗玉沟流域为研究区,以2006年和1986年两个时段的TM影像为原始数据,通过对SEBAL (Surface Energy Balance Algorithm for Land)模型进行区域优化并估算蒸散量,采用地面实测日蒸散发资料对估算结果进行验证,表明SEBAL模型在该流域较为适用。同时,得到该流域蒸散发的空间变化规律,并结合该流域相应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对蒸散发与地表参数的关系及其敏感性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主要结论:①采用地表反射率和DEM对SEBAL模型进行区域优化,之前遥感反演日蒸散量平均为3.25mm,误差为12.68%;优化后日蒸散量为2.96mm,平均相对误差为8.32%,反演精度显著提高。②流域内蒸散量呈现西北高、东部低的空间分布规律,尤其在高植被覆盖区蒸散量比较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日蒸散量差异显著。基本规律为:水体>林地>梯田>建筑用地。其中,水体和林地日蒸散量最大,平均值分别为3.89mm和3.01mm,梯田次之,平均为2.92mm,建筑用地最小,平均值为2.8mmm。③罗玉沟流域20年间研究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显著,变化面积达到87.03%。梯田、自然植被、建设用地的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分别增加了275.0%,17.05%,14.32%);坡耕地和裸地的面积急剧减少(分别减少了76.5%与20.31%)。流域内土地利用变化明显,主要为坡耕地向梯田和林地转移,ET的空间分布与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有关,土地利用/覆盖的特点基本控制了研究区域ET的分布特点。④利用日蒸散量与地表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日蒸散发量与NDVI成线性相关,其相关系数R2达到0.58;日蒸散发量与植被覆盖度呈高度线性相关,其相关系数R2为0.866;与地表温度呈指数关系;与高程因子呈微弱的线性相关,与坡度、坡向关系不明显。⑤2006年比1986年ET显著增大(>0.5)的区域占到罗玉沟总面积的47.6%,明显减小的占到13.2%。研究区域内ET的空间分布与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有关,ET增大的区域基本上是从坡耕地变为梯田和林地,改变的土地利用类型有利于地表的蒸散发,故ET增大;ET显著降低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裸土地和建筑用地,土地利用/覆盖的特点基本控制了研究区域ET的区域分布特点。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近20年研究区温度逐渐升高,使得2006年各个类型的日ET量都大于1986年的日ET量。两个时期都表现为水体最大,梯田次之,建设用地的ET最小。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下ET和植被覆盖度之间都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区域蒸散发可以敏感地反应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引起的能量和水分运动,能表征气候变化对地表特征的影响,研究流域内蒸散发分布规律可为罗玉沟流域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规划提供科学支持。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7
目录  7-9
1. 绪论  9-19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9-10
  1.2. 蒸散发研究方法进展  10-16
    1.2.1. 蒸散发估算方法  10-12
      1.2.1.1. 单点测定  11-12
      1.2.1.2. 区域反演  12
    1.2.2. 蒸散发估算模型  12-16
      1.2.2.1. 机理模型  12-14
      1.2.2.2. 半经验模型  14-15
      1.2.2.3. 经验模型  15-16
  1.3. 技术路线  16-19
2. 研究方法  19-25
  2.1. SEBAL模型介绍  19
  2.2. 净辐射通量  19-21
    2.2.1. 地表反射率  20-21
    2.2.2. 大气下行长波辐射  21
    2.2.3. 地表向上长波辐射  21
  2.3. 土壤热通量(G)  21-22
  2.4. 显热通量(H)  22-24
    2.4.1. 中性稳定度下的摩擦风速U*  22
    2.4.2. 地表粗糙度zom  22-23
    2.4.3. 空气动力学阻力rah  23
    2.4.4. 循环递归运算  23-24
  2.5. 日蒸散  24-25
3. 研究区概况  25-29
  3.1. 地形  25-26
  3.2. 气象水文  26
  3.3. 植被  26-27
  3.4. 社会经济条件  27-29
4. 数据准备与处理  29-33
  4.1.1. 数据准备  29-30
    4.1.1.1. 影像数据  29
    4.1.1.2. DEM数据  29
    4.1.1.3. 气象数据  29-30
    4.1.1.4. 土地利用图  30
    4.1.1.5. 实测数据  30
  4.1.2. 数据处理  30-33
    4.1.2.1. 遥感影像预处理  30-31
    4.1.2.2. 土地利用分类  31
    4.1.2.3. 流域划分  31-33
5. 蒸散发反演与结果分析  33-41
  5.1. 地表参数反演  33-35
    5.1.1. 归一化植被指数  33
    5.1.2. 地表反射率  33-34
    5.1.3. 地表温度  34-35
    5.1.4. 地表发射率  35
  5.2. 模型各分量反演  35-36
    5.2.1. 净辐射量  35-36
    5.2.2. 土壤热通量  36
  5.3. 反演结果分析  36-41
6. 模型验证与地表参数关系研究  41-49
  6.1. 模型验证  41
  6.2. 蒸散发与关键参数关系研究  41-44
    6.2.1. 日蒸散发量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关系分析  41-42
    6.2.2. 日蒸散发量与植被覆盖度的关系分析  42
    6.2.3. 日蒸散发量与地表温度的关系分析  42-43
    6.2.4. 日蒸散发量与地形参数的关系分析  43-44
      6.2.4.1. 高程对蒸散的影响研究  43-44
      6.2.4.2. 坡度、坡向对蒸散的影响分析  44
  6.3. 蒸散发与土地利用关系研究  44-49
    6.3.1. 土地利用变化  44-46
    6.3.2. 蒸散发变化  46-47
    6.3.3. 蒸散发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关系  47-49
7. 结论与展望  49-51
  7.1. 结论  49-50
  7.2. 展望  50-51
参考文献  51-56
个人简介  56-57
导师简介  57-58
在读期间主要成果  58-61
致谢  61

相似论文

  1. 黄土高原坡耕地土壤侵蚀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土壤学,S157.1
  2. 集体化时代吕梁山区水土保持工作初探,S157
  3. 沉积物岩心灰度图像处理技术及其在东海内陆架高分辨沉积记录中的应用,P736.21
  4. 基于实测土壤属性数据库的石壁水库流域SWAT模型径流模拟,P334.92
  5. 基于RS&GIS的县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动态变化研究,P208;P237
  6.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驱动力分析,F301.21
  7. 晋江西溪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洪水响应研究,P333
  8. 水安全视角下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优化研究,F301
  9. 中国苹果生产布局变迁研究,F326.13
  10. 唐山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生态质量气象评价,X826;P4
  11. 汉源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P90
  12. 基于RS和GIS的二郎山地区土地利用动态演变研究,P237;F301
  13. 黄土高原沟壑区经济林地土壤水分特征研究,S714
  14. 黄土区藻类回接之生境条件及氮磷营养研究,Q948
  15. 基于土地生态服务价值的南昌市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研究,X171
  16. 黄土高原不同林龄毛白杨人工林碳密度研究,S718.55
  17. 黄土高原庙岭流域刺槐、毛白杨人工造林对土壤养分的影响,S714
  18. 黄土丘陵半干旱区刺槐、侧柏人工林耗水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S791.38
  19. 黄土高原半湿润偏旱区旱作苹果园地水分生产力与土壤干燥化效应模拟研究,S714
  20. 黄土高原半湿润区旱作苹果园地水分生产力模拟研究,S661.1
  21. 不同滴灌制度对黄土高原梨枣食用品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S665.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业基础科学 > 农业数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