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外主流媒体上海世博会报道框架比较研究
作 者: 王利婷
导 师: 李贞芳
学 校: 华中科技大学
专 业: 传播学
关键词: 世博会 内容分析 比较研究 框架理论
分类号: G20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4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作为继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举办的又一次国际盛会,上海世博会同样成为一次全球性媒介事件。在其举办期间,不但成为中国主流媒体的报道焦点,西方主流媒体同样给予一定程度的关注。那么,中国主流媒体对西方主流媒体是否有框架效果,双方报道框架异同的具体表现及其成因是什么,这对我国开展后续全球性媒介事件的对外传播有何借鉴意义。了解和研究上述问题,对改善我国对外传播、塑造国家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选取《纽约时报》、《卫报》、《中国日报》三大有代表性的中外方主流媒体,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三大报纸上有关上海世博会相关报道进行定量分析,分别从报道时间、中心内容、信源、报道篇幅、议题、倾向性、修辞、七个方面进行测量,并将中外方报道框架进行具体对比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中国主流媒体对西方主流媒体不存在明显的框架效果。双方报道框架存在较大区别:报道内容,西方主流媒体主要为关联性框架,中国主流媒体为中心报道框架;报道手法上,西方主流媒体采取多元深入框架,中国主流媒体采取单一浅层框架;报道理念,中国主流媒体以“喉舌框架”为主,西方主流媒体以“新闻专业主义”框架为主。据此,本文进一步提出“传播西方媒体和受众感兴趣的内容;加深报道深度、拓宽报道角度;淡化中国式宣传痕迹,突出新闻报道的独立性,彰显其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等三方面改进措施。
|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8 1. 引言 8-11 1.1 研究背景 8-9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9-11 2. 文献综述 11-17 2.1 关于世博会的研究文献 11-13 2.2 基于框架理论的相关研究 13-17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7-24 3.1 研究对象 17-19 3.2 样本选择 19-20 3.3 本文所采用的框架分析方法 20-22 3.4 类目建构 22-24 4. 中外方主流媒体上海世博会报道框架分析 24-36 4.1 中国主流媒体对上海世博会的报道框架 24-30 4.2 西方主流媒体对上海世博会的报道框架 30-34 4.3 结论与讨论 34-36 5. 中外主流媒体上海世博报道框进一步对比分析和探讨 36-52 5.1 报道题材分布 36-37 5.2 报道时间分布 37-38 5.3 报道中心内容及篇幅 38-41 5.4 议题分布 41-43 5.5 内容来源的取舍不同 43-44 5.6 报道修辞及其重点议题倾向性分析 44-50 5.7 结论 50-52 6. 对后续国际性活动引导海外新闻框架的建议 52-55 6.1 传播西方媒体和受众感兴趣的内容 52-53 6.2 加深报道深度、拓宽报道角度 53 6.3 淡化中国式宣传痕迹,突出新闻报道的独立性 53-55 7. 结语 55-57 7.1 研究结论 55 7.2 研究局限和建议 55-57 致谢 57-58 参考文献 58-60
|
相似论文
-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解剖学教材结构的研究,G807.4
- 中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之比较研究,G623.58
- 基于框架的课文口头复述训练对初中生英语口头能力的影响,G633.41
- 试论初中文言文教学生活化,G633.3
- 中国大陆与台湾专业体育院校体操类课程内容的比较研究,G831
- 2010年世博会对上海社区体育的促进与发展对策研究,G812.4
- 数字时代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读者阅读倾向比较研究,G258.6
- 残疾人游客满意度研究,D669.69
- 艺术体操教学中三种直观教学法的比较研究,G834
- 新时期我国东西部农民分化比较研究,D663.2
- 人教版、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的比较研究,G633.3
- 河南省新乡市中学学校美术教学和校外美术教学的比较研究,G633.955
- 框架理论在英语辩论中的应用研究,H311.9
- 英国和美国公务员录用制度比较研究,D756.1
- “人教版”与“上科版”高中物理教科书必修本STS内容的比较研究,G633.7
- 基于语料库的上海世博会新闻报道的互文性分析,H052
- 改琦与罗塞蒂女性绘画形象比较研究,J20-03
- 中日初中数学教材例题的综合难度之比较研究,G633.6
- 中职物理(通用类)教材的比较研究,G633.7
- 中英两国中学历史课史料教学比较研究,G633.51
- 现行人教版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助学系统的比较研究,G633.3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信息与知识传播 > 信息与传播理论 > 传播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