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从古典主义与新古典主义音乐中看作曲技法的继承与创新

作 者: 王典
导 师: 张洪玉
学 校: 吉林大学
专 业: 音乐学
关键词: 古典主义音乐 新古典主义音乐 莫扎特 斯特拉文斯基 《C大调交响曲》 作曲技法
分类号: J61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1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将会有许多新的音乐风格产生。在这其中作曲技术是形式、是手段、是创作的生产力。当今作曲技法的国际化使得音乐创作的手段更加纷繁多样、复杂多变,但表达的内容是否符合大众的听觉需要,这应该是当代的作曲家所要思考的。尤其是中国的作曲家,他们的萌生与成长都受到西方音乐输入的强烈影响,既想体现中国音乐特有的风格,又想得到中国民众的认可,这是在作曲技法国际化的今天,我们面临的一个较为两难的问题。本文以传统作曲理论为主导,并结合作曲相关专业的其他知识,通过对古典与新古典主义时期两部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莫扎特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与斯特拉文斯基《C大调交响曲》)的比较,来探究作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其中包括对曲式、和声、复调、配器等作曲相关学科理论的具体对比分析,也有对古典与新古典音乐产生背景的史论分析,形成对课题的全方位研究。本文运用逻辑体系化的研究方法,它是在作曲技术形态研究中运用较多的方法,是一种传统而有效的研究方法。西方作曲体系中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技术都有相对的逻辑体系的规范性与严谨性,虽然这些规范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但仍有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是运用这种研究方法来进行逻辑推理及思维辨析的。本文参考了古典音乐作曲方法理论与新古典音乐作曲方法理论研究的成果,试图通过对作曲技术中最主要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寻找出意在鼓励音乐创作人士更为细致的分析与探索,并从那些“古典”的作品中汲取灵感与养分,充分地发挥个性,创作出前所未有的独特的音响色彩和一个全新的音乐世界。本文致力于从简明实用的角度,为音乐创作人员提供易于理解,而且便于和各种音乐创作人进行沟通、交流的方法。该理论对专业作曲人士的创作环节有益,对业余音乐创作人员也具有指导作用,这就需要针对各种作曲领域内名目繁多的相关方法的学科理论进行精心挑选,合理安排,科学综合的处理,总结出一套高效、明晰的理论方法来。虽然国内外的相关理论成果业已成熟,但如何在众多不同侧重角度的作曲理论方法中总结出理想的、有指导性的理论,这需要我们对所有已知方法理论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同时明确作曲相关学科的其他理论。近几年,在作曲技术理论领域不断出现比较研究方法的研究课题,研究的对象较多的是中国与西方音乐观念与技术形态的比较,而西方音乐理论发展的各个阶段之内部比较却是很少,本文试图去寻找古典与新古典时期音乐作曲理论之间的异同关系就显得颇有意义。

全文目录


前言  4-5
中文摘要  5-8
Abstract  8-12
绪论  12-13
第一章 古典与新古典音乐的特点  13-19
  1.1 古典音乐的特点与莫扎特C 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  13-16
    1.1.1 古典音乐的特点  13
    1.1.2 莫扎特C 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  13-16
  1.2 新古典音乐的特点与斯特拉文斯基《C 大调交响曲》  16-19
    1.2.1 新古典音乐的特点  16-17
    1.2.2 斯特拉文斯基《C 大调交响曲》  17-19
第二章 莫扎特C 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与斯特拉文斯基《C 大调交响曲》在作曲技法上的对比分析  19-47
  2.1 曲式结构及材料的对比分析  19-29
    2.1.1 莫扎特C 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曲式结构及材料分析  19-25
    2.1.2 斯特拉文斯基《C 大调交响曲》曲式结构及材料分析  25-29
  2.2 复调的对比分析  29-33
    2.2.1 莫扎特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复调分析  29-31
    2.2.2 斯特拉文斯基《C 大调交响曲》复调分析  31-33
  2.3 配器的对比分析  33-38
    2.3.1 莫扎特C 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配器分析  33-36
    2.3.2 斯特拉文斯基《C 大调交响曲》配器分析  36-38
  2.4 调性与和声的对比分析  38-47
    2.4.1 莫扎特C 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调性分析  38-40
    2.4.2 莫扎特C 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和声分析  40-42
    2.4.3 斯特拉文斯基《C 大调交响曲》调性分析  42-44
    2.4.4 斯特拉文斯基《C 大调交响曲》和声分析  44-47
结论  47-48
参考文献  48-50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50-51
后记与致谢  51

相似论文

  1. 莫扎特《G大调第一长笛协奏曲》演奏版本比较研究,J624.1
  2. 莫扎特歌剧《女人心》的研究,J832
  3. 莫扎特第十一首钢琴奏鸣曲(K.331)第一乐章表演解释的差异研究,J624.1
  4. 古丝绸之路,新丝路之音,J614
  5. 莫扎特艺术歌曲戏剧性因素及其演唱探微,J616.2
  6. 浅析建国后至今琵琶作品的创作和发展概况,J632.33
  7. 中国合唱作品研究,J616
  8. 交融中的新声,J614
  9. 《鲸鱼》和《福佑》之比较分析,J614
  10. 从哲学辨证的视角审视奏鸣曲式的发展,J614.3
  11. 舒伯特小提琴奏鸣曲与其艺术歌曲作曲技法的相似性探析,J624.1
  12. 莫扎特歌剧中花腔女高音经典唱段之分析,J616.2
  13. 布里奇管弦乐组曲《大海》的作曲技法研究,J614
  14. 作曲家莫扎特的二重文化身份研究,J605
  15. 莫扎特男低音音乐会咏叹调《凭你那美丽的小手》演唱分析,J616.2
  16. 对《莫扎特降E大调第四圆号协奏曲》的分析和研究,J621.8
  17. 自律美学观:突变还是延续,J601
  18. 张坚声乐作品创作初探,J614
  19. 莫扎特K488第二乐章和舒伯特D959第二乐章比较研究,J624.1
  20. 作曲技法对音乐形象塑造的影响,J614
  21. 费加罗的“一体两面”,J832

中图分类: > 艺术 > 音乐 > 音乐技术理论与方法 > 作曲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