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淮南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几个问题

作 者: 张小宁
导 师: 李禹阶
学 校: 重庆师范大学
专 业: 专门史
关键词: 《淮南子》  君主 无为 社会 伦理
分类号: K234.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54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成书于西汉前期,是淮南王刘安与他所召集的宾客门人共同撰写的一部结构严谨、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带有总括式的学术著作,书中包罗万象、容纳百家思想,重点总结先秦汉初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努力探寻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目的就是为汉朝的统治者提供一套治国的理论与方案。尤其是《淮南子》积极吸收儒、法、阴阳等各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以家思想为指导,丰富而又复杂的社会政治与伦理思想。本文分为四部分,运用历史学的方法,侧重于从国家的治理方面来探讨《淮南子》所包涵的丰富思想,并结合中国社会政治思想史的内容和伦理学的原理,较为全面地探析《淮南子》中的社会政治思想。成书的背景。《淮南子》成书之时,经过统治者的一系列努力,社会经济已摆脱了汉初的凋敝而日趋繁荣;政治上,统治者奉黄老道家清静无为的政策为治国的指导思想;而宽松的文化政策为学术思想的活跃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各家学说趋向融合;再加上刘安本人的文化素养、政治地位和淮南国特殊的文化传统,使得《淮南子》应用而生。君主观。《淮南子》在总结前人君主观念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建立了自己的君主观体系。围绕着“道”,以“治”为重心,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治在道”。从社会发展和人性方面来探讨战争的起源,认为设立君主的目的应该是“禁暴讨乱”;亦强调了清静恬淡、守柔谦让的道德修养方法;同时指出了君主从道治国的实践方式。社会政治观。这是《淮南子》为治思想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在文中亦占有很大的比重;关于社会运行的方式,主要从道、阴阳五行和四时方面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法辅仁义”的德刑观。在“道”的起源和本质上,提出以“道”为万物的本原;其社会运行思想,主要包括“法道”而行的天人思想和“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最后,提出了“上下同心,君臣辑睦”、“各安其性”的社会治理目标。社会伦理观。是以“道”为基础,根据天道观确立了“清静自然”的人性论、“道德为本”的仁义论、“风俗为治”的教化论、“无为而治”社会政治伦理原则,涉及到了中国古代社会伦理的许多方面。其中,关于道德与仁义关系上,认为仁义、礼乐是依附于“道德”的道德行为规范;但仍肯定了仁义礼法及社会人伦道德的教化和约束功能;最后,明确构建了君主“以德养性”、“廉俭节欲”等合于“无为之性”的社会伦理秩序。《淮南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吸收了儒、法、阴阳等各家的精华,进一步完善了“无为而治”的思想理论,使之具有某种可操作性。但是,《淮南子》社会伦理思想亦带有明显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科学的态度研究它,批判地继承它的合理内容。而通过对《淮南子》社会政治思想的研究,也可以使我们对汉代学术发展的面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1
1 引言  11-14
  1.1 研究意义  11
  1.2 学术界研究现状  11-13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3-14
2 刘安所处的时代及成书背景  14-17
3《淮南子》君主观  17-24
  3.1 君主产生的缘由  17-19
    3.1.1 由“”而论,君道合一  17-18
    3.1.2 由“人”而论,立君为民  18
    3.1.3 由“史”而论,圣王出现的途径和目的  18-19
  3.2 君主之“德”  19-21
    3.2.1 得道之路  19-20
    3.2.2 成德之路  20-21
  3.3 君主的治国之法  21-24
    3.3.1 君主的治国原则:“无为而治”  21-22
    3.3.2 君主治国方式:“内德外法”  22-24
4《淮南子》的社会治理观  24-41
  4.1 社会运行的认识  24-30
    4.1.1 哲学基础  24-26
    4.1.2 社会存在的合理性  26-28
    4.1.3 人法自然——无为  28-30
  4.2 社会政治等级  30-38
    4.2.1 君臣定位  30-32
    4.2.2 臣民为治的根本  32-35
    4.2.3 治国之本  35-36
    4.2.4 君本的弱化  36-37
    4.2.5 君本与民本的调和  37-38
  4.3 社会理想  38-41
5 《淮南子》的社会伦理观  41-50
  5.1 人性的认识  41-43
    5.1.1 人性本静且与欲望相对立  41-42
    5.1.2 人性向善  42
    5.1.3 人性可塑  42-43
  5.2 仁义与道德的关系  43-44
    5.2.1 仁义是道德的产物  43-44
    5.2.2 道德比仁义大  44
  5.3 教化论  44-47
    5.3.1 移风易俗  45
    5.3.2 存异随俗  45-46
    5.3.3 以俗化民  46-47
  5.4 政治伦理  47-50
    5.4.1 无为政治要求君主节欲反性  47-48
    5.4.2 无为政治要求君主“无为”而臣“有为”  48
    5.4.3 无为政治要求君主“因民之性制礼节”  48-50
6 结语  50-51
参考文献  51-52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52-53
致谢  53

相似论文

  1. 钢丝滚道球轴承的预紧与支承刚度理论及实验研究,TH133.331
  2. 基于流形学习的高维流场数据分类研究,V231.3
  3. 溃坝生命损失风险评价的关键技术研究,TV122.4
  4. 社会行为与建筑空间的关联性研究,TU-024
  5. 哈尔滨市道外区滨江开放空间设计研究,TU984.113
  6. 铁电薄膜与组分梯度铁电薄膜的性能研究,TM221
  7. 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综合实验系统的研究与应用,TM73
  8. 白族文化对学生德育的影响,G410
  9. Ad-Hoc网络多信道MAC层协议的信道分配问题的研究,TN929.5
  10. 突发OFDM系统同步与信道估计算法及FPGA实现,TN919.3
  11. 阈下信道技术在多重签名中的应用,TN918.1
  12. 基于均值匹配的Turbo码联合译码的Matlab实现,TN911.22
  13. 基于DSP的OFDM系统中的信道估计技术实现研究,TN919.3
  14. 低轨卫星移动信道特性模拟硬件实现,TN927.23
  15. 多载波CDMA的信道编码与信道估计技术的研究,TN929.533
  16. DMR集群系统高层协议的设计和研究,TN929.52
  17. 电视文化生态的建构,G220
  18. 中国电视媒体话语范式演变的多视角分析,G220
  19. 当代中国消费价值观的伦理分析,F014.5
  20.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旅游环境伦理研究,F590
  21.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A811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公元1840年) > 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 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