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从语用平衡假设角度看王熙凤的称呼语

作 者: 张江婕
导 师: 杨文秀
学 校: 华中科技大学
专 业: 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王熙凤 称呼语 语用平衡
分类号: H1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称呼语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确地使用称呼语能够避免失误,使交际顺利进行。当今,国内外许多学者对称呼语进行了研究,但绝大部分研究都局限在社会语言学范围内。本文拟从新的视角---语用学角度研究称呼语,以丰富称呼语的研究。王熙凤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一个典型的擅长交际的重要人物,她使用的称呼语非常丰富。为了使自己的交际目的得以实现,王熙凤经常根据时间、场合、身份、地位和心理距离等来选择合适的称呼语。以往对王熙凤的研究多从语言艺术、性格等角度进行,对她的称呼语进行的专门研究为数不多。本文试图以语用平衡假设为理论基础,分析王熙凤使用过的称呼语。语用平衡假设认为,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为了满足其交际目的或交际需求(communicative needs),总要付出一定的语用努力。一般情况下,说话人通过调用各种语用资源(pragmatic resources),产生语用效果或语用力量(pragmatic force),取得交际成功。也就是说,当人们交际需求越低,他/她所要付出的语用努力就越少,她/他要调用的语用资源就越少。相反,当人们的交际需求越高,他/她所要付出的语用努力就越多,他/她要调用的语用资源就越多。这里的语用资源之一就是称呼语。本文拟研究王熙凤如何根据自己的交际目的经常性地调整自己所使用的称呼语。根据语用平衡假设,当说话人取得了预期的语用效果时,就达到了语用平衡,即N=F;当说话人不仅取得了预期的语用效果,而且伴有额外效果时,交际出现正向不平衡,即N<F;当说话人没有取得预期语用效果时,交际出现负向不平衡,即N>F。本文亦研究王熙凤通过调用称呼语等语用资源,取得怎样的语用效果。在小说中,王熙凤的称呼语可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用于处理生活琐事,比如贾府中丫鬟的调配等,这部分称呼语使用的语境中交际需求不明显,不在本文研究之列;另一部分称呼语用于处理人际关系,这部分称呼语使用的语境中交际需求明显,正是本文研究的对象。本文共搜集了33个王熙凤有明显交际需求的称呼语,并根据王熙凤交际目的是否容易达到,把这些称呼语分成两类,分别为交际需求比较低和交际需求比较高时使用的称呼语。通过这些实例,本文分析了王熙凤如何根据自己的交际目的调整称呼语,并分析她通过称呼语取得了怎样的语用效果。结果表明,王熙凤交际需求比较低的时候,她所使用的称呼语简单、字数较少;在交际需求比较高的时候,她所使用的称呼语复杂、字数较多,同时还调用了其他的语用资源(如劝说,威胁等言语行为),最终达到了她的交际需求。她取得的语用效果也因交际需求的不同而不同,当她的交际需求比较低时,她取得了N=F和N<F的两种语用效果;当她的交际需求比较高时,她付出了更多的语用努力,取得了N=F、N<F这两种效果。值得指出的一种情况是,王熙凤交际需求比较高的时候,如果她没有调用足够的语用资源,她的交际出现负向不平衡,即N>F。在这个时候,王熙凤通过改变自己的称呼语,并且通过附加威胁、劝说等言语行为,最终使得交际的负向不平衡转为交际平衡或者正向不平衡,也即N>F转化为N<F,或者转化为N=F.通过研究,本文强调了称呼语在交际中所起的作用,对人际交往有一定应用价值。当然,王熙凤只是小说中的人物,本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文学语言的限制。

全文目录


Abstract  4-6
摘要  6-10
Introduction  10-13
1. Literature Review  13-25
  1.1 Definition of addressing forms  13-14
  1.2 Western scholars’studies on addressing forms  14-18
  1.3 Chinese scholars’studies on addressing forms  18-21
  1.4 The study of addressing forms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21-25
2. Methodology  25-27
  2.1 Research questions  25
  2.2 Data collection  25-26
  2.3 Methodology  26-27
3.Theoretical  27-32
  3.1 Communicative needs  27-29
  3.2 Pragmatic efforts  29
  3.3 Pragmatic force  29-30
  3.4 Pragmatic balance hypothesis  30-32
4. The Analysis  32-57
  4.1 Low communicative needs  32-45
  4.2 High Communicative Needs  45-57
Conclusion  57-60
  Major findings  57-58
  Implications  58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58-60
Acknowledgements  60-61
References  61-66

相似论文

  1. 德汉称呼语对比研究,H33
  2. 职场中以性别为基础的称呼语社会语言学研究,H0-05
  3. 《丑女贝蒂》称呼语言外之力的关联理论阐释,H313
  4. 越南留学生习得汉语称呼语的偏误分析,H195
  5. 从《人民日报》关于1976和2008年地震的社论看主流媒体价值取向的构建,G212
  6. 韩中现代社会称呼语的对比研究,H36
  7. 言语行为理论框架下王熙凤话语语用策略分析,H13
  8. 从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看巴思妇人和王熙凤,I106
  9. 汉英语言中称呼语转换的语用研究,H030
  10. 基于面子论的《红楼梦》中王熙凤的话语分析,I207.411
  11. 称呼语语码转换的社会心理动机研究,C912.6
  12. 现代韩中称呼语的对比研究,H136
  13. 从王熙凤和斯佳丽的婚姻看小说中对女性的塑造,I106.4
  14. 《红楼梦》人物话语的语用研究,H13
  15. 甘肃永登地区称呼语及其演变的调查研究,H0-05
  16. 《官场现形记》与《沧浪之水》社会称呼语研究,I207.42
  17. 英汉学习词典中称呼语的语用信息处理的研究,H316
  18. 社会语用和认知视角下的称呼语研究,H313
  19. 语言世界图景视角下的俄语等级称呼语研究,H35
  20. 俄语称呼主要功能刍议,H35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汉语 > 语义、词汇、词义(训诂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