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风险源时空特征及综合聚类研究

作 者: 李爽
导 师: 李双成
学 校: 北京大学
专 业: 自然地理学
关键词: 气候变化风险源 时空特征 自组织特征映射模型(SOFM) 青藏高原
分类号: P46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41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气候变化是近年来科学界研究的重点,从气候变化的表现到归因分析,从对现状的评估到对未来的模拟,科学家们进行了不断地探索。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强调了在气候变化研究中,采用系统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方法的重要性。风险管理过程大致包括四个步骤: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评价和风险处理,而风险识别中最基础而重要的工作即为对引起风险的风险源进行辨识和分析。基于此,本研究选择了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典型区—青藏高原为研究案例区,在气候变化背景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空间插值、小波分析、M-K检验等多种方法识别该区域近38年(1971~2008年)气候变化关键风险源的强度和时空格局特征,并使用自组织特征映射模型对风险源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未来的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奠定研究基础。研究首先对青藏高原地区的基本气候变化背景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971~2008年间青藏高原地区除东部和西部的小面积区域降水量减少外,大部分地区温度升高,降水量增加。四季变化也以增温增湿的暖湿型为主,秋季略有异常。从年代际变化来看,二十世纪70年代的气候变化类型显著异于其它年代,近四个年代的时间里,青藏高原经历了增温增湿的总体过程,但在不同阶段的变化情况不同。在明晰气候变化背景的基础上,研究对引起旱涝、雪灾和风灾等风险的风险源进行了逐个分析。引起洪涝灾害的暴雨风险源在1971~2008年作物生长关键期(5-9月)内的总量和总次数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在近38年内出现过突变,且存在一个26年的大尺度周期。从时间上来看,7月的暴雨总量和总次数最多,5月的单次暴雨量最大。定义考虑了降水量背景值的暴雨相对强度,对暴雨情况进行了更加客观地分析。旱灾风险源—地表干燥度使用干燥度指数来衡量,在计算并分析潜在蒸散量时空格局的基础上,考虑降水量背景值,计算干燥度指数,并按标准进行了极干旱、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和湿润的分区干燥度时空格局讨论。雪灾风险的风险源以积雪深度和积雪日数为代表,使用卫星反演数据得到近38年积雪变化存在一个18年左右的周期,年均积雪深度和年积雪日数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变化特征接近,但年代际变化差别较大。研究时段内青藏高原整体的平均风速呈平缓下降趋势,不存在突变,仅存在一个27年左右的周期;空间格局上,由中部分别向东南和西北逐级降低。大部分站点年倾向率和四季倾向率均为负值,且空间变化特征基本一致,年代际变化差异较大。以年暴雨相对强度,地表干燥度指数,年均积雪深度,年积雪日数和年平均风速为聚类变量,使用自组织特征映射模型,设定分类数为4,得到1971~2008年青藏高原地区91个站点风险源的综合聚类分析结果。结果可以描述为积雪主导型、要素均衡型、暴雨主导型及干燥度和平均风速主导型等四种类型。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图目录  9-11
表目录  11-12
第一章 绪论  12-23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14
    1.1.1 选题背景  12-13
    1.1.2 研究意义  13-14
    1.1.3 研究目的  14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4-21
    1.2.1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研究概况  14-15
    1.2.2 气候变化风险相关定义  15-16
    1.2.3 气候变化风险分类  16-18
    1.2.4 气候变化风险研究进展  18-19
    1.2.5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风险研究进展  19-21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1-23
    1.3.1 研究内容  21-22
    1.3.2 技术路线  22-23
第二章 研究区、数据及方法  23-34
  2.1 研究区背景  23-26
    2.1.1 研究区范围  23
    2.1.2 自然地理背景  23-25
    2.1.3 社会经济背景  25-26
  2.2 数据来源  26-29
    2.2.1 基本气候数据  26-28
    2.2.2 积雪数据  28
    2.2.3 分区数据  28-29
  2.3 研究方法  29-34
    2.3.1 气候变化倾向率  29
    2.3.2 空间克里格插值  29-30
    2.3.3 小波分析  30
    2.3.4 Mann-Kendall 非参数检验法  30-32
    2.3.5 SOFM 神经网络  32-33
    2.3.6 单因素方差分析  33-34
第三章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背景分析  34-45
  3.1 数据处理  34
  3.2 1971~2008 年气候变化总体特征  34-37
    3.2.1 气温变化特征  34-36
    3.2.2 降水变化特征  36-37
    3.2.3 气候变化类型  37
  3.3 1971~2008 年气候变化季节特征  37-42
    3.3.1 气温变化特征  37-39
    3.3.2 降水变化特征  39-41
    3.3.3 气候变化类型  41-42
  3.4 1971~2008 年气候变化年代际特征  42-45
第四章 青藏高原旱涝风险源分析  45-64
  4.1 暴雨  45-54
    4.1.1 相关定义  45
    4.1.2 空间特征  45-47
    4.1.3 时间特征  47-52
    4.1.4 相对强度  52-54
  4.2 地表干燥度  54-64
    4.2.1 相关定义  54-56
    4.2.2 潜在蒸散量及其时空特征  56-59
    4.2.3 干燥度指数及其时空特征  59-64
第五章 青藏高原雪灾风险源分析  64-71
  5.1 数据处理  64
  5.2 时间特征  64-66
  5.3 空间特征  66-71
    5.3.1 空间分布特征  66-67
    5.3.2 空间变化特征  67-71
第六章 青藏高原风灾风险源分析  71-80
  6.1 指标选取  71
  6.2 平均风速的时空分布特征  71-74
  6.3 平均风速的气候变化特征  74-80
    6.3.1 年变化特征  74-76
    6.3.2 季节变化特征  76-78
    6.3.3 年代际变化特征  78-80
第七章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风险源综合分析  80-85
  7.1 分类指标  80
  7.2 结果分析  80-85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5-88
  8.1 主要结论  85-86
  8.2 讨论  86-88
参考文献  88-94
致谢  94-95

相似论文

  1. 青藏高原草地野生双孢蘑菇遗传多样性及主要性状评价,S646
  2. 热带降水年际变化时空分布特征研究,P426.613
  3. 福克纳小说的叙事模式,I712.074
  4. 甘肃省设区市土地集约度时空特征研究,F293.2
  5. 青藏高原上空重力波的观测和模拟分析,P312
  6. 川西高原甘孜黄土A剖面的粒度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P532
  7. 吉隆盆地构造、环境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P544.4
  8. 基于D-InSAR技术的青藏高原区域冻土变形监测研究,P642.14
  9. 宋代钱监研究,K244
  10. 青藏高原东缘深部速度结构远震层析成像,P315
  11. 龙门山地区构造地貌及其水系的研究,P931
  12. 青藏高原黄耆属植物的分子系统学研究,Q949.751.9
  13. 基于ITS和trnL-F序列对青藏高原棘豆属植物的分子系统学研究,Q941
  14. 川西北高寒草甸中两种蚯蚓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S812.2
  15. 时空视野下的春秋战国长城,K878
  16. 歌与唱—浅谈我在学习演唱《青藏高原》等作品中的体会与认识,J616
  17. 十一届全运会前八名女子铁饼运动员投掷技术时空特征的运动学研究,G824.2
  18. 辽宁沿海经济带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F249.27
  19. 青藏高原湖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P461.5
  20. 青藏高原东缘9种风毛菊属植物挥发油成分研究及其系统学意义,Q946
  21. 环鄱阳湖区农村面源污染成因及控制对策研究,X50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气象学) > 气候学 > 气候变化、历史气候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