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龙门山地区构造地貌及其水系的研究

作 者: 乔宝成
导 师: 李勇
学 校: 成都理工大学
专 业: 第四纪地质学
关键词: 数字高程模型 青藏高原东缘 构造地貌 汶川地震
分类号: P93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5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龙门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交界处,是中国中西部地质、地貌、气候的陡变带。该区变形显著,地质过程正处于活动状态,由于山脉形成较晚,保留的地质现象明显。地貌和水系对新构造活动极为敏感,地貌形态和水系格局能够较好地记录构造活动方式。因此,该区的地貌和水系研究可以为青藏高原东缘的隆升过程提供证据。本文通过传统地质分析和SRTM-DEM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进行分析和研究。笔者首先整理和总结了研究区内主干断裂的新构造运动。研究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具有北西西—南东东向挤压特征,与该区的新构造运动相一致。汶川地震地表破裂的研究表明龙门山断裂带具有逆冲兼走滑的特征,及南北分段性。结合该断裂带的地形和新构造特征,推测研究区的地震活动很可能对龙门山隆升有着重要的影响。笔者利用ArcGIS9.2等软件对DEM数据进行空间分析,提取龙门山地区的典型地貌参数。分析研究区的最大、平均、最小高程,平均坡度,局部地形起伏等地貌特征,研究表明龙门山构造带中南段和岷山断块表现为高坡度、高地形起伏的特征,共同构成青藏高原东缘的地形边界带,其主干断裂对地形地貌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相比之下,龙门山北段不构成高原东缘的边界。研究区地形特征具有台阶性,以河流侵蚀作用为主,构造带发育深切河谷、基岩型河道。通过ArcGIS9.2的水文分析模块,系统提取涪江和岷江的河流地貌参数,并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探讨了研究区水系的构造指示意义。研究表明两流域的不对称性是由岷山断块差异性构造隆升造成的,并且岷山断块本身的隆升也不均衡。岷江断裂、虎牙断裂和龙门山中南段断裂带的差异性活动对两流域的影响显著,而龙门山北段差异活动不明显;与岷江流域相比,涪江流域发育的成熟度更高。龙门山中南段水系演化受冲断和隆升作用的控制,而其北段以右旋走滑为特征对水系演化的影响更为显著。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第1章 绪论  9-19
  1.1 选题依据及其意义  9-10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0-16
    1.2.1 青藏高原的研究概述  10-11
    1.2.2 青藏高原东缘的研究现状  11-12
    1.2.3 构造地貌综述  12-16
  1.3 DEM 数据及技术路线  16-19
    1.3.1 数字高程模型  16
    1.3.2 SRTM-DEM 数据  16-18
    1.3.3 论文的技术路线  18-19
第2章 龙门山地区地质、地貌概述  19-25
  2.1 区域地质特征  19-21
    2.1.1 松潘—甘孜造山带  20
    2.1.2 龙门山构造带  20-21
    2.1.3 龙门山前陆盆地  21
  2.2 地层概况  21-23
  2.3 研究区的地貌与水系  23-25
第3章 龙门山地区新构造特征分析  25-37
  3.1 主要活动断裂  25-31
    3.1.1 岷山断块  25-28
    3.1.2 龙门山断裂带  28-31
  3.2 现代构造应力场  31-34
    3.2.1 数据收集及反演方法  31-33
    3.2.2 现在构造应力场反演结果  33-34
  3.3 汶川地震地表破裂特征  34-37
    3.3.1 中央断裂的地表破裂带  34-35
    3.3.2 前山断裂的地表破裂带  35-37
第4章 龙门山地区地貌特征分析  37-49
  4.1 最佳分析窗口  38-39
  4.2 地形形态分析  39-42
    4.2.1 平均高程  40
    4.2.2 最大高程  40-41
    4.2.3 最小高程  41-42
  4.3 地形起伏度分析  42-46
    4.3.1 坡度  43-44
    4.3.2 局部地形  44-46
  4.4 剖面分析  46-49
第5章 龙门山地区水系流域提取  49-57
  5.1 水系网络概述  49-51
    5.1.1 基于DEM 水系提取方法  49-51
    5.1.2 研究区水系网络  51
  5.2 水系及亚流域特征的提取  51-57
    5.2.1 水系分级提取  51-53
    5.2.2 亚流域盆地提取  53-55
    5.2.3 水系形态参数获取  55
    5.2.4 河流纵剖面  55-57
第6章 龙门山地区水系特征分析及其构造意义  57-63
  6.1 亚流域盆地特征分析  57-58
  6.2 河流纵剖面分析  58-59
  6.3 水系的构造指示意义  59-63
结论  63-65
致谢  65-67
参考文献  67-71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1-72
附件  72-73

相似论文

  1. 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在炮兵侦察定位中的应用研究,E919
  2. 基于TIN的数字高程建模及可视化研究,TP391.41
  3. 基于DEM的气候因子空间模拟及棕榈适宜性评价,P468
  4. 艾比湖水底地形遥感研究,P237
  5. 基于DEM的数字地形分析及可视化研究,P208
  6. GPS非差相位精密单点定位研究,P228.4
  7. 基于ArcGIS的城市防洪规划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TV87
  8. 青藏高原东缘深部速度结构远震层析成像,P315
  9. 反倾岩质滑坡成因机制及动力响应研究,P642.22
  10. 基于DEM的活动构造地貌参数研究,P931
  11. 论公共财政权法律监督,D922.2
  12. 虚拟场景地形快速建模技术研究,TP391.41
  13. 因灾致残者的社会支持研究,C913.69
  14. 数字高程模型建模算法研究,P209
  15. 重大灾难后收养问题研究,D923
  16. 基于机载LiDAR的地形提取与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P208
  17. 汶川地震区地壳速度相对变化的地震环境噪声自相关研究,P315
  18. 基于DEM的山区玉米生产潜力研究,S513
  19. 汶川地震区映秀至耿达公路泥石流灾害发育特征及其危险性评价,P642.23
  20. 汶川地震孕震力学机制研究,P315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自然地理学 > 部门自然地理学 > 地貌学(地形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