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社会效应分析

作 者: 马嫚
导 师: 李秀忠
学 校: 山东师范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关键词: 土地流转 土地承包经营权 社会效应
分类号: F30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0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完善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随着农业产业化的进行、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加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基本的生产要素进行流转应运而生。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的产物,是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制度的重大举措。通过对社会效应的研究分析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发展情况,从而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对于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农村土地流转涉及的内容较多,为了研究的针对性和深入性。笔者在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本文中的土地流转是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相关效应的分析也是建立在这一概念界定的基础之上的。土地是农民的生命线,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土地流转是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后产物。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遭遇瓶颈的时候,僵化的农村出现了自发的土地流转。在农民经济动因和农业环境外因的多重要求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得到了政府确认,实现了流转的合理化和价值化。之后随着政策和法律的逐步完善,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渐趋规范化和法制化。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合理流转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符合完善土地产权结构的内在要求,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受限于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和土地市场化程度,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断在摸索中发展,虽时间不长,但影响深远。一方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农民的土地收入。活跃的经营权流转减少了土地对于农民的束缚,加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另一方面,流转的过程既是一个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也是一个农民现代意识不断提高的过程,激发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催生了多样的经营主体。从长远来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质上是一次利益重构的过程,必然伴随着阶层的分化与整合。由于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内在缺陷,流转行为的不规范以及政策法律的不完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可避免的给农村的生产和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农业生态失衡、国家粮食危机、农民权益受损等。对于这些负面影响,我们要正确看待,既不能任意夸大,也不能盲目忽视。通过对其效应的分析,可以得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作为家庭联产承包制下的一次制度变迁,方向是正确的,存在不足也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才能减少流转中的负面效应,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7-9
Abstract  9-11
导言  11-18
  一、研究意义  11-13
    (一) 理论意义  11-12
    (二) 现实意义  12-13
  二、研究现状  13-17
    (一) 农村土地流转的总体研究现状  13-14
    (二) 农村土地流转研究的主要问题  14-17
  三、写作思路及方法  17-18
第一章 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理论  18-23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8-20
    (一) 产权  18-19
    (二) 农村土地  19
    (三) 农村土地流转  19
    (四) 土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  19-20
  二、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原则  20-23
    (一) 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  20-21
    (二) 严格保护耕地的原则  21-22
    (三) 因地制宜的原则  22-23
第二章 农村土地流转的必要性  23-25
  一、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3
  二、加强产权完整性的内在要求  23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路径选择  23-25
第三章 农村土地流转的历史沿革  25-32
  一、半遮半掩的萌芽雏形期(1984——1992)  25-26
  二、政策支持的稳步推进时期(1993——2001)  26-29
  三、多措并举的创新发展时期(2001——至今)  29-32
第四章 农村土地流转对农民权益的影响分析  32-49
  一、农村土地流转的近因效应:农民增收  32-37
    (一) 有利于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32-33
    (二) 有利于改善农民的收入结构  33-34
    (三) 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34-37
  二、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效应:农民土地权益保障  37-44
    (一) 保证了农民土地收益的稳定性  37-38
    (二) 提高了农业经营者的土地收益  38
    (三) 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民土地权益受损的表现  38-40
    (四) 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民土地权益受损的原因分析  40-44
  三、农村土地流转的长期效应:养老保障  44-49
    (一) 土地对于农民养老的重要性  44-45
    (二) 农村土地流转对传统养老模式的冲击  45-46
    (三)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是筹措农村养老金的新途径  46-47
    (四) “土地换保障”——慎重而行  47-49
第五章 农村土地流转对农村社会结构的影响分析  49-60
  一、推动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49-52
    (一) 释放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  49-50
    (二) 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外向型转移  50-51
    (三) 促进了农业劳动力的内向性提升  51
    (四) 农村土地流转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过度转移的不良影响  51-52
  二、农村土地流转背景下的农民组织化发展  52-56
    (一) 推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52-54
    (二) 促进了村民自治的发展  54-56
    (三) 土地流转背景下农民组织化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56
  三、农村土地流转对农村阶层分化的影响  56-60
    (一)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对阶层分化的影响  56-58
    (二)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对阶层流动的影响  58-60
第六章 农村土地流转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  60-67
  一、农村土地流转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60-61
    (一) 有利于整合农地资源  60-61
    (二) 有利于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61
    (三) 有利于助推农业产业化进程  61
  二、土地流转有助于新型农民的培育  61-64
    (一) 夯实了培育新型农民的文化基础  62
    (二) 提供了新型农民成长的外部环境  62-63
    (三) 激活了培育新型农民的内在基因  63-64
  三、现阶段土地流转对农村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64-67
    (一) 农村生态环境遭遇破坏  64-65
    (二) 农业生产“非粮化”严重  65
    (三) 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日益增多  65-67
注释  67-75
参考文献  75-82
致谢  82-83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83

相似论文

  1. 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模式研究,D632.1
  2.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若干法律问题探析,D922.28
  3. 土地流转制度下农村社区建设策略研究,TU982.29
  4. 我国农业用地流转模式的法律探析,F301
  5.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问题研究,F301
  6. 农户土地流转决策行为研究,F321.1
  7. 农村土地流转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F321.1
  8.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F321.1
  9. 清代土地典契研究,D929
  10. 欠发达地区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F321.1
  11. 论农村土地信托,D922.282;F301
  12. 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法律问题研究,D922.291.91
  13.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研究,D923.2
  14.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托管及其法律规制研究,F321.1
  15.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法律问题分析,F321.1
  16.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机制问题研究,F301
  17. 土地流转视角下的农村养老保障建设研究,F323.89
  18. 平原农区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化研究,F320
  19. 湖南省醴陵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研究,F321.1
  20. 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村基层干部行为失范的原因与预防体系研究,F321.1
  21. 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重庆土地流转模式研究,F321.1

中图分类: > 经济 > 农业经济 > 农业经济理论 > 土地经济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