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EK/PRB联用对五氯酚污染土壤的修复及其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作 者: 李质容
导 师: 袁松虎
学 校: 华中科技大学
专 业: 环境科学
关键词: 电动力学 零价铁 PCP PRB 土壤修复
分类号: X5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6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五氯酚(pentachlorophenol,PCP)是一种强毒性、抗降解能力强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而且进入环境后主要分布在土壤等固相介质中,因而研究PCP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五氯酚(PCP)在不同pH值的土壤环境中有不同的存在形态,可使其在阴阳极之间来回的迁移,所以用电动力学方法去除污染土壤中的PCP是相当困难的。本研究将是在阴阳极之间填充一种高活性的Pd/Fe复合颗粒形成可渗透性发应格栅(PRB),使迁移到此处的PCP达到脱氯的效果。研究表明,当PRB安装在距离阳极3/10处时,阳极侧的PCP可以通过PRB而在其阴极侧积累,因一般情况下PRB处具有高的pH值,所以PCP被脱氯的效果非常微弱。当PRB安装在阴阳极的正中间,并周期性的向其中注入一定量的醋酸液降低pH值,PCP的去除率可达49%,其中22%检测为苯酚,大部分都是在阴极收集的。PCP的去除机理为:PCP迁移至PRB区域被微米Pd/Fe颗粒催化脱氯成苯酚,随后苯酚随电渗析流迁移出系统装置。本研究证明Pd/Fe的PRB与EK装置的联合运用来治理PCP污染土壤具有较好的效果。EK/PRB联用修复过程中,相同时间内PRB位于中间时累积的电渗析流最大,PRB与阳极之间土壤呈弱酸性,与阴极之间呈弱碱性,这些都有利于污染物向PRB迁移;阳极液的pH值最低,有利于维持PRB的弱酸性环境,以致更好的加氢还原PCP。EK/PRB联用修复污染土壤时,PRB位于阳极时腐蚀严重,位于阴极时易生成氢氧化物形成保护膜,两者都不利于其功能的发挥,当其位于土壤柱中间时受腐蚀程度小,也没有观察到氢氧化物的形成,最有利于其催化降解污染物。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1 绪论  9-20
  1.1 五氯酚污染概述  9-10
  1.2 土壤修复技术概述  10-11
  1.3 电动力学土壤修复  11-15
  1.4 零价铁脱氯技术  15-18
  1.5 研究目的和内容  18-20
2 电动力学/零价铁可渗透反应格栅对PCP 污染土壤的修复  20-33
  2.1 实验过程  20-24
  2.2 结果与讨论  24-32
  2.3 本章小结  32-33
3 电场和零价铁PRB 相互作用研究  33-48
  3.1 实验过程  33-35
  3.2 结果与讨论  35-46
  3.3 本章小结  46-48
4 总结与展望  48-50
  4.1 全文总结  48
  4.2 本研究的创新点  48-49
  4.3 研究展望  49-50
致谢  50-51
参考文献  51-56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56

相似论文

  1. 芘降解菌株SE12的分离和鉴定及其降解效果研究,X172
  2. 烤烟连作对土壤理化特性及烟叶品质的影响,S572
  3. Cyclin D1、CDK4、P16及Rb基因在砷诱发HaCaT细胞恶性转变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R739.5
  4. 基于微生物和化学修复的铬渣堆场土壤质量及生态风险评价,X53
  5. 电场驱动稳定化纳米Pd/Fe对五氯酚污染土壤的修复研究,X53
  6. 钱塘江沉积物多氯联苯的释放规律及其污染控制研究,X524
  7. 载铁有序介孔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应用研究,TB332
  8. 超声浸提-Fenton氧化联用法对土壤中苯酚污染物的治理研究,X53
  9. 可见光/Fe0/H2O2/柠檬酸体系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X791
  10. 偏振光子的大气传输及光子与腔—量子点的相互作用,O431.2
  11. 零价铁去除原水中砷的研究,TU991.2
  12. 基于腔QED的量子纠缠态的制备,O431.2
  13. 抗生素废水的超声空化效应降解研究,X787
  14. 水体系中卤乙酸的生成特征与降解方法研究,TU991.21
  15. 腔QED体系中多体纠缠的制备及相干保持,O431.2
  16. 五氯苯酚对土壤动植物的生态毒性评价,X171.5
  17. 零价铁/磁/厌氧微生物联合体系降解硝基苯废水的研究,X703
  18. 改性纳米二氧化钛的制备及对环境有机污染物的降解研究,R114
  19. 量子态秘密共享与跨中心量子身份认证,TN918.1
  20. 超导量子比特纠缠态的制备,O431.2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