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大众传播心理距离的嬗变
作 者: 孟欢
导 师: 韩向东
学 校: 吉林大学
专 业: 新闻学
关键词: 大众传播 媒介偏向 心理距离
分类号: G206.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6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距离,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既可以指在空间或时间上的相隔,也可以指在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差距;既可以是空间距离也可以是心理距离。空间距离是有形的,既可大到无限,也可小到极致,但无论大与小,都是可以计算的。而心理距离则是无形的,如此玄妙复杂。在大众传播中,心理距离存在于传播者与受众、传播者与被反映对象、不同受众群体等多个方面,心理距离是构建传受关系的基础与核心。在本文中,主要以受众为中心,以人类传播活动的变迁为主线,从媒介时空偏向性的角度进行研究,深入挖掘从大众传播产生开始直至今日,随着传播活动的发展心理距离的变化规律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经过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变迁,传播活动对同一社会中不同群体心理距离的影响。本文中所要讨论的心理距离是指,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众在认知、情感以及态度方面的差异程度。这三个因素也是心理距离形成及存在的原因。在大众传播体系中,心理距离不是唯一的距离概念,还包括了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社会距离,它们与心理距离同存在于大众传播体系中,四者之间相互影响、彼此联系。本文把媒介的时空偏向与大众传播心理距离联系在一起,以媒介的时空偏向为基础,沿着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脉络,试图总结大众传播中心理距离的变化规律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哈罗德·英尼斯认为,任何媒介都是有时空偏向性的。但本文认为,这种媒介偏向性并非绝对,在说明它的时空偏向之前,需要对其所处场域进行界定。媒介时空偏向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空间发展→时间抵抗空间发展→两者趋向平衡→再次出现空间发展→时间再次抵抗→达到新的平衡……如此往复循环。本文以口语传播时代为标尺(时空偏向平衡,心理距离平衡),以此来比较此后各个媒介时代的时空偏向和心理距离变化情况。从大众传播活动开始直至今日,它的每一次进步与跨越对人类、对社会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当然,对处在这个社会中的人们心理上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大众传播渗透在受众每天的日常生活中,蜻蜓点水般微妙却又深刻到无以复加。
|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0 绪论 10-12 第一章 大众传播心理距离概念界定及成因分析 12-19 第一节 “社会距离”与“心理距离” 12-15 (一) “社会距离”的概念及类型 12 (二) 中西方的“心理距离”内涵 12-14 (三) 大众传播中的“心理距离” 14-15 第二节 大众传播心理距离成因分析 15-19 (一) 认知距离及其成因 15-16 (二) 情感距离及其成因 16-17 (三) 态度距离及其成因 17-19 第二章 大众传播心理距离与其他距离的关系 19-25 第一节 时间距离的变化对心理距离的影响 19-20 (一) 事件发生时间与受众接收时间 19-20 (二) 传播者发出信息时间与受众接收到信息时间 20 第二节 空间距离的变化对心理距离的影响 20-22 (一) 空间距离接近 21 (二) 空间距离疏远 21-22 第三节 社会距离与心理距离成正相关关系 22-25 (一) 相似的社会属性 23 (二) 不同的角色扮演 23 (三) 相异的传受关系 23-25 第三章 由媒介的时空偏向性解读心理距离变化 25-34 第一节 传统媒介的时空偏向性与心理距离变化的关系 26-29 (一) 媒介的时空偏向并非绝对 26 (二) 口语传播——时空偏向平衡造就心理距离平衡 26-27 (三) 从文字传播到印刷传播——媒介的时空偏向使心理距离从凸显到回归平衡 27-29 (四) 传统电子媒介——明显的空间偏向使心理距离偏离平衡 29 第二节 网络媒介时代的时空偏向与心理距离变化 29-32 (一) 网络媒介时空偏向的平衡补救及传播系统时空双螺旋的“终结” 30-31 (二) 网络传播时代——心理距离性质改变 31-32 第三节 媒介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心理距离变化趋势 32-34 第四章 大众传媒对同一社会中不同群体心理距离的影响 34-40 第一节 消费社会——大众传播使人们成为符号的消费者 34-36 (一) 阶层认同感的建构拉近同一社会阶层内部心理距离 34-35 (二) 新消费文化的诞生导致不同社会阶层间心理距离疏远 35-36 第二节 知识鸿沟——大众传媒影响受众心理距离亲疏远近 36-37 第三节 双重出售——大众传媒影响社会不同群体间心理距离 37-38 第四节 文化主导——大众传媒使文化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38-40 (一) “文化霸权”——使不同民族间心理距离疏远 38 (二) 文化认同——拉近不同民族间心理距离 38-40 结语 40-41 参考文献 41-44 注释 44-46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46-47 致谢 47
|
相似论文
- 我国大众传播中青少年体育明星崇拜现象分析,G80-05
- 黎川县烤烟种植推广过程的传播学解读,G206
- 媒介性别歧视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G206
- 密码在大众媒介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和影响,G206
- 初探英语专业学生文化休克现象与阅读理解能力的关系,G633.41
- 大众传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控制研究,G206
- 大众传播载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D641
- 大众媒介在危机传播中的价值取向研究,G206
- 心理距离和认知风格对顿悟问题解决的影响,B842.1
- 关于大众传播媒体在市场化进程中道德失范现象的思考,G206
- 社会转型期视野下的中国戏曲传播路径探析,J809.2
- University Webpage Translation: a Mass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H315.9
- 大众传播媒介与CUBA联赛的互动现状及对策研究,G841
- 大众传媒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G206
- “梵高奶奶”现象多维解读,G122
- 解释水平对后悔影响的实验研究,B841
- 方言类电视节目发展研究,G222
- 社会距离对创造性的影响,C912.6
- 论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G222
- IF条件句的认知分析:预测、心理距离、空间选择与语用嬗变,H314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信息与知识传播 > 信息与传播理论 > 传播理论 > 大众传播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