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农学报》与其西方农学传播研究

作 者: 刘小燕
导 师: 姚远
学 校: 西北大学
专 业: 传播学
关键词: 《农学报》 罗振玉 农学体系 编辑传播策略 农事新闻 传播扩散
分类号: G239.2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0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农学报》创刊于1897年,是中国第一份专业农业科技期刊。由罗振玉、蒋黼等创设的上海农学会所主办,办刊长达十年之久。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态,且维持长久的生命力,可谓当时报刊业的一个特例。鉴于此,本文采用数据统计、比较法、原始文献分析考证法,从其媒介形态、编辑传播策略、机制与传播内容等方面作进一步研究,从而明确《农学报》在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史与农学史上的里程碑意义。全面调查《农学报》之前晚清综合性期刊中涉及农学知识的文献,结果表明,这些期刊中农学知识均是以零散的单篇文章出现。《农学报》作为中国第一份专业科技期刊,首次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农学知识。《农学报》刊载的西方农学知识较为全面系统,分为农业基础科学与农业应用科学两大类。《农学报》传入的西方农业基础科学,主要包括农业经济学、光电学、农艺化学、农业气象学、农业生物学、土壤学等,其中农艺化学、农业气象学、农业经济学是其他期刊所没有的新知识,除此,还有农政管理方面的文章。农业应用科学,主要包括作物学、园艺学、农力学、植物保护与病虫害学、农产制造学等。所传入的学科较为齐全,构成了现代农学的基本框架。在传播策略与机制上,《农学报》采用独特的编排方式,将翻译的农学论文按学科汇编成《农学丛书》,进行二次传播。农学会的成员兼具编者与读者双重身份,其所办的《农学报》又作为农业学堂的教材,学生亦成为其受众,再由乡绅讲授于“乡劳野夫”,这就形成了农学会、《农学报》、农业学堂、乡绅等多级传播模式。《农学报》经由日本传入的西方农学体系,注入中国传统农学体系全新的知识元素,以前所未有的媒介形态实现了西方现代农学体系与中国传统农学知识体系的传播和交融,并以现代自然科学知识运用于传统农学为标志,首次系统地、大规模地和整建制地将农业科学技术分类精细化,从而形成了古代与近代中国农学的分水岭,初具晚清中国农业知识体系的雏形。不仅在媒介形态的特殊样式上,而且在农学知识的传播总量和体系的完整性上,《农学报》实现了空前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国现代农学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第一章 绪论  9-14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9-10
  1.2 研究现状  10-11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1-12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12-14
第二章 《农学报》之前西方农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  14-22
  2.1 《农学报》之前农业科技在综合性期刊中传播的文献调查  14-15
  2.2 传播农学知识最具代表性的4份期刊  15-20
    2.2.1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首次介绍西方农会  15-16
    2.2.2 《格致汇编》首次较系统介绍西方农学和农业  16-18
    2.2.3 《时务报》与梁启超的重农思想  18-19
    2.2.4 《知新报》首次设置"农事"专栏  19-20
  2.3 农学知识传播催生了农业期刊——《农学报》  20-22
第三章 《农学报》的媒介组织形态  22-37
  3.1 《农学报》出版经营概况  22-25
  3.2 罗振玉与《农学报》  25-29
  3.3 藤田丰八与《农学报》  29-31
  3.4 上海农学会与《农学报》的关系  31-33
  3.5 办刊背景、宗旨与定位  33-37
第四章 《农学报》的传播策略与传播机制  37-63
  4.1 编辑传播策略  37-44
    4.1.1 编辑出版奉旨刊行  37
    4.1.2 栏目设置中西并举  37-40
    4.1.3 延伸产品《农学丛书》  40-41
    4.1.4 编者读者合而为一  41-42
    4.1.5 图文并茂形象生动  42-43
    4.1.6 综合性强覆盖面广  43-44
  4.2 农事新闻传播策略  44-53
    4.2.1 农事新闻栏目概况  44-45
    4.2.2 农事新闻传播特征  45-52
    4.2.3 农事新闻传播意义  52-53
  4.3 扩散传播机制  53-63
    4.3.1 晚清农业科技推广传播的影响因素  53-58
    4.3.2 西方农学与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渠道与多级传播模式  58-63
第五章 农学知识体系传播内容分析(上)  63-71
  5.1 "农业保险"与农业经济学  63-64
  5.2 光电与农艺化学  64-65
  5.3 农业气象学  65-67
  5.4 蚕体解剖学与土壤学  67-69
  5.5 肥料学  69-71
第六章 农学知识体系传播内容分析(下)  71-80
  6.1 农作物学、园艺学与林学  71-74
  6.2 植物保护与病理学  74-75
  6.3 农具及农力学  75-77
  6.4 种植学与农产制造学  77-80
结论  80-90
参考文献  90-95
附注  95-96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6-97
致谢  97-99

相似论文

  1. 罗振玉与古器物学研究,K87
  2. 天主教在华第一份中文期刊《益闻录》研究,K256
  3. 罗振玉文字学之研究,K877.1
  4. 罗振玉与清末民初历史文献学,K092
  5. 略论罗振玉对近代学术的贡献,C092
  6. 外界辐射对浸没在多孔介质中液体燃料燃烧特性的实验研究,TK16
  7. 甲骨文疑难语辞例释,K877.1
  8. 罗振玉的甲骨学研究,K877.1
  9. 论短信文化的媒体态势研究,G206
  10. 民国时期阎锡山统治区的山西图书出版研究,G239.29
  11. 金元平阳刻书的特点及文化影响,G239.29
  12. 《良友》画报时政人物报道研究,G239.29
  13. 元代政府对图书出版业的管理,G239.29
  14. 文化“西游”,G239.29
  15. 孙犁的文艺刊物编辑思想研究,G239.29
  16. 邹韬奋期刊编辑思想研究,G239.29
  17. 小杂志与大文学,G239.29
  18. 始于呐喊,终于彷徨,G239.29
  19. 中国近代科普读物发展史,G239.29
  20. 四堡坊刻考略,G239.29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信息与知识传播 > 出版事业 > 世界各国出版事业 > 中国 > 出版事业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