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德里克后殖民批评理论评析

作 者: 于菲
导 师: 杨生平
学 校: 首都师范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关键词: 阿里夫·德里克 后殖民理论 后殖民批评
分类号: B08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2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阿里夫·德里克在全球化研究和后殖民理论批评中都取得了重大的成绩,在马克思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指导下,他从历史的视角出发研究后殖民思潮,由此,创立出独特的后殖民批判理论,这一理论对于批判当代后殖民理论和处于后殖民氛围下的第三世界的知识分子有着一定的启迪意义。本文主要从三个部分来阐述德里克的后殖民批评理论。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后殖民理论产生的历史和理论背景及主要理论成果。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殖民出现了新的形式——文化殖民,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理论成果为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并简单介绍了后殖民理论的主要思想: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研究、斯皮瓦克的“属下”妇女研究和霍米·巴巴的混杂性理论研究。第二部分:系统阐述了德里克的后殖民批评理论。德里克通过对后殖民批评家的批判,指出当代后殖民理论存在严重的非历史化倾向,指出要坚持将问题历史化的原则进行后殖民理论研究。他通过对全球化的诠释与批评,对全球化背景下的后殖民理论进行了分析,首先是对后殖民主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定义。德里克指出作为后殖民理论产生的背景,全球化已经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意识形态霸权。在对后殖民话语以及后殖民知识分子进行批判之后,他认为后殖民就是一种话语,它试图将自己的自我形象设立为后殖民知识分子来建构世界,它是全球资本主义世界意识形态的共谋。德里克还从后殖民的视角审视了本土社会和儒学复兴。他提出,所谓本土是一个充满希望和困难的场所,这就必须要区分两种不同的本土主义:作为抵抗运动的“批判性本土主义”和作为“意识形态的本土主义”。第三部分:德里克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进行理论研究,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后殖民理论,对我们中国学术界和文化批评理论界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但是由于一些主观原因,他的理论并非是完美的,我们应该以批判的视角看待后殖民理论,既要肯定他的成就,又要看到他的不足,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

全文目录


相似论文

  1. 对《红酋罗伯》的后殖民解读,I561
  2. 后殖民文学对“身份杂糅”问题的思考与应对,I106
  3. “对岸的诱惑”:虹影小说《K》译本中的“中国形象”研究,I207.42
  4. 德里克:全球化时代的后殖民批评,D091
  5. 从后殖民角度分析《无间道》翻译,H315.9
  6. 后殖民翻译理论视角下《老残游记》两英译本比较,H315.9
  7. 后殖民批评视阈下的张承志散文,I207.6
  8. 后殖民理论视野中的《鲁宾逊漂流记》,I561
  9. 后殖民翻译研究视角下《论语》三个英文译本的比较研究,H315.9
  10. 从《午夜龙记》看加拿大华裔的身份建构,I711
  11. 迷幻的抵达之旅,I561
  12. 对多丽丝·莱辛早期非洲题材小说的后殖民批评,I561
  13. 中国语境下的后殖民理论,D091
  14. 《藻海无边》对《简爱》的后殖民重构,I71
  15. 土著人的边缘化,I712
  16. 一首殖民主义的悲歌,I561.074
  17. 后殖民理论视角下的圣经阐释,I106.99
  18. 论阿米里·巴拉卡诗歌中的黑人民族意识,I712.072
  19. 来自庞德的启示:意象翻译与均势文化交际,H059
  20. 一位西方作家视阈中之中国,I712
  21. 奈保尔小说《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和《河湾》中的身份危机,I561.074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哲学理论 > 哲学流派及其研究 > 其他哲学流派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