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我国制造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统计研究

作 者: 顾伟平
导 师: 余华银
学 校: 安徽财经大学
专 业: 统计学
关键词: 制造业 产业集聚 空间自相关 空间滞后模型 空间误差模型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分类号: F42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8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中最为重要和核心的产业,其发展和集聚现象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为了分析我国制造业集聚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本文运用了空间计量经济学的Moran’s I指数模型、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以及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利用1999-2008年中国各省的制造业数据及相关经济数据,对我国省域制造业的集聚情况进行了空间统计和空间计量分析。在空间统计方法中,本文采用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ESDA),利用Moran’s I统计量对省域制造业集聚进行了全局空间自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我国省域制造业布局具有空间依赖性,存在空间上的集聚效应。接着使用的LISA分析表明我国省域制造业分布亦存在着局部空间关联。省域制造业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初期阶段我国制造业集聚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农业资源禀赋、自然资源禀赋、资本禀赋、城市化水平、工业基础、对外开放度和财政收入;末期阶段则为市场需求、交通条件、工业基础、配套服务和财政收入。(2)我国省域制造业集聚存在着空间自相关性,空间计量模型较普通模型更为适合,分析的结果更为可靠。在进行全域估计时,空间误差模型(SEM)是较好的模型。而在进行局域估计时,会发现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是最优的模型,它比OLS、SLM、SEM模型都要优越,能够揭示各影响因素对各省域制造业集聚的不同影响程度。本文在最后简要地提出了促进我国制造业发展和布局的相关政策建议,如中.央政府应合理运用财税政策和投资政策,加强对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和投资倾斜政策;对产业的区域布局做出合理的规划和调整,应有意识地将部分制造业向西部地区转移。地方政府应努力发展基础工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善区域交通条件;进一步构建体系完整、机制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给予产业集聚适当的政策支持。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第一章 绪论  9-16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9-10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10-14
    一、国外研究综述  10-12
    二、国内研究综述  12-13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13-14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文章结构  14
    一、本文的研究思路  14
    二、本文的文章结构  14
  第四节 本文的不足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4-16
    一、本文的不足之处  14-15
    二、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15-16
第二章 产业集聚研究的相关理论  16-23
  第一节 产业集聚的相关概念  16-17
    一、产业集聚的含义  16
    二、产业集聚的类型  16-17
  第二节 产业集聚的基本理论  17-21
    一、马歇尔的产业集聚思想——外部经济  17
    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17-18
    三、比较优势理论  18-19
    四、新经济地理学  19-20
    五、波特的簇群理论与产业集聚  20-21
  第三节 产业集聚的效应  21-23
    一、规模经济效应  21
    二、知识和技术溢出效应  21
    三、空间交易成本的节约  21-22
    四、学习与创新效应  22-23
第三章 我国制造业集聚的测度与分析  23-40
  第一节 产业集聚的测度指标  23-25
    一、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  23
    二、区域基尼系数  23-24
    三、区位熵  24
    四、Ellison-Glaeser指数  24-25
    五、Maurel-Sedillot指数  25
  第二节 产业集聚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25-29
    一、样本选择  25-26
    二、测度指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26-29
  第三节 我国制造业集聚的空间统计分析  29-40
    一、我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描述  29-30
    二、我国制造业集聚的空间自相关性分析  30-39
    三、本节小结  39-40
第四章 我国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  40-61
  第一节 空间计量经济模型  40-44
    一、空间常系数回归模型及估计技术  40-41
    二、空间变系数回归模型及估计技术  41-44
  第二节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44-47
    一、变量选择  44-46
    二、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46-47
  第三节 实证估计与结果分析  47-61
    一、1999-2001年制造业估计与分析  47-53
    二、2006-2008年制造业估计与分析  53-59
    三、本节小结  59-61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61-64
  第一节 本文主要结论  61-62
  第二节 相关政策建议  62-64
附录  64-69
参考文献  69-73
致谢  73

相似论文

  1. 织里童装产业集聚发展研究,F426.86
  2. 基于资源消耗会计的制造业成本管理研究,F406.72
  3. 1990年以来吉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研究,F127
  4. 重庆制造业发展研究,F427
  5. 基于制造业集聚视角的吉林省经济增长研究,F427
  6. 贵州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研究,F426.4
  7. 广西金融产业集聚实证研究,F832.7
  8. 河北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及效率评价研究,F426.4;F273.1
  9. 基于SOA的协同制造异构系统的数据集成研究,TP311.13
  10. 我国制造业研发投入对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F273.1;F224
  11. 企业某产品制造执行系统技术应用研究,F273
  12. 常州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F426.4
  13. 研发团队薪酬模式与团队有效性的关系研究,F224
  14. 基于产业集聚的常熟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F224
  15.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F424;F224
  16. 产业集聚与城市化交互作用研究,F299.2;F224
  17. 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F224
  18. 装备制造企业技术知识系统构建路径研究,F426.4
  19. 跨国公司技术溢出对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F426.72;F224
  20. 汽车制造业企业社会责任灰色财务评价研究,F426.471
  21.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制造业的出口贸易效应,F425;F224

中图分类: > 经济 > 工业经济 > 中国工业经济 > 工业建设与发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