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作 者: 朱名桃
导 师: 胡援成
学 校: 江西财经大学
专 业: 金融学
关键词: 新兴市场国家 银行体系脆弱性 GDP增长率 不良货款率 偿债率
分类号: F22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3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从上世纪金融业发展的经验证据上可以看出,多次金融危机中发生的大部分破坏都是由银行业危机所造成的,正是银行业危机的破坏程度决定了金融危机的广度和深度。因此,保持银行体系的稳定是整个金融体系稳定的核心。对中国这样一个以银行为主导的新兴经济体来说,银行体系脆弱性问题显得更为突出。本文首先对银行体系脆弱性的经典理论进行了回顾,并对我国的银行体系脆弱性进行了初步分析。中国的金融体系以银行体系为主体,中国金融脆弱性主要集中在银行体系内。当前,中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主要集中表现在过于垄断、与股市和房市关联度过高、不良贷款率高、盈利能力差等方面,本文初步认为我国的银行脆弱性水平较高,风险较大。本文针对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发生危机时的特征进行了分析。这些特征主要有:过高的通货膨胀率、过高的银行对私人部门贷款率、过高的银行不良贷款率。文章根据我国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一些共同特点,选取了通货膨胀率、不良贷款率、银行对私人部门的贷款增长率及银行资本充足率这四项指标的合成指数对我国的银行体系脆弱性进行初步测度。将实际经济金融数据代入模型,结果发现,中国金融脆弱性水平大体上呈现了先升后降的趋势,银行体系脆弱性在1994年达到最高值,十九年当中有十年的脆弱性指数高于均值,说明我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水平值得关注。从2006年开始,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指数又开始攀升,这是应该引起广泛关注的。本文还从我国的实际经济运行状况来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实际经济运行状况较好地印证了文中关于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分析。此外,本文还对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进行了实证分析,以脆弱性综合指数为被解释变量,以另外选取的十八个经济金融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并将这些变量分为宏观经济变量、金融状况变量、债务安全变量以及涉外安全变量四组,然后分组就其对银行脆弱性的影响进行分析。为避免出现“伪回归”等问题,本文采用了单位根检验来检验数据的平稳性,然后对平稳数据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来考察其与银行脆弱性之间的因果关系,最后运用协整理论来考察银行体系脆弱性程度和有关经济金融指标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宏观经济变量中的GDP增长率、股市总市值/GDP和全社会固定投资增长率,金融状况变量中的M2/M1和信贷增长率/GDP增长率,债务安全变量中的短期外债/外债总额和偿债率以及涉外安全变量中的经常项目差额/GDP和实际利用外资增长率都与银行体系脆弱性有着较为显著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进一步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GDP增长率、股市总市值/GDP均与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而全社会固定投资增长率、M2/M1、信贷增长率/GDP增长率、短期外债/外债总额以及偿债率这些指标与银行体系脆弱性呈正相关关系。根据实证研究结果以及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本文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
全文目录
摘要 7-9 Abstract 9-11 1.导言 11-19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2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6 1.3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16-17 1.4 创新点及不足 17-19 2.银行脆弱性理论分析 19-26 2.1 费雪债务—通货紧缩理论(经济基本面角度) 19 2.2 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假说(企业角度) 19-20 2.3 克瑞格的安全边界说(银行角度) 20-21 2.4 戴蒙德和戴维格的银行挤兑模型(D-D模型)(储户角度) 21-22 2.5 开放条件下危机的三代理论模型 22-23 2.6 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理论分析 23-25 2.7 小结 25-26 3.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状况的测定 26-40 3.1 银行体系脆弱性测度的国内外经验:指标选择和方法 26-30 3.1.1 银行体系脆弱性测度体系指标选择 26-28 3.1.2 脆弱性指数合成方法 28-30 3.2 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量化分析体系的指标设计 30-33 3.3 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数据处理和灯号显示 33-36 3.4 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现实分析 36-38 3.5 小结 38-40 4.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0-48 4.1 解释变量、数据来源和实证方法 40-43 4.1.1 解释变量及数据来源 40-42 4.1.2 实证方法 42-43 4.2 实证分析和判别结果分析 43-47 4.2.1 单位根检验 43-44 4.2.2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44-45 4.2.3 协整分析 45-47 4.3 小结 47-48 5.结论和政策建议 48-51 5.1 结论 48-49 5.2 政策建议 49-51 参考文献 51-54 后记 54
|
相似论文
- 我国商业银行体系脆弱性模型及实证研究,F832.3
- 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统计分析,F832
- 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实证研究,F832.3
- 我国商业银行体系脆弱性实证研究,F224
- 外资银行进入给我国银行业带来的风险及对策研究,F832.2
- 银行体系脆弱性在银行业危机中的内生作用研究,F830.3
- 公司债券市场发展问题研究,F832.51
-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资本监管对新兴国家经济的影响,F113
- 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研究,F832
- 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综合度量与对策研究,F832
- 不良贷款对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影响研究,F832.4
- 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问题研究,F832.2
- 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测度与实证研究,F224
- 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生成机制及其测度研究,F224
- 新兴市场国家汇率制度变迁与改革的路径,F832.6
- 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测度与分析,F832
- 新兴市场国家主权财富基金的兴起、成因及其影响,F831.5
- 宏观经济与我国商业银行体系脆弱性的相关性研究,F832.33
- 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制度分析与实证研究,F224
- 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分析及其制度因素研究,F832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 > 经济数学方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