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普列汉诺夫的唯物史观思想研究

作 者: 宋建敏
导 师: 曹典顺
学 校: 徐州师范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键词: 普列汉诺夫 唯物史观 理论贡献 历史地位 当代价值
分类号: B512.5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4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研究的是普列汉诺夫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普列汉诺夫一生研究的理论中心,研究普列汉诺夫的唯物史观思想,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普列汉诺夫的唯物史观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历程,在这个历程中,普列汉诺夫从先前的俄国民粹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推动普列汉诺夫思想转变的既有他主观上的原因,也有当时的客观环境的原因。分析这些原因以及了解普列汉诺夫的唯物史观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是我们研究普列汉诺夫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和基础。普列汉诺夫在继承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唯物史观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和发展,提出了很多具有独特性的见解。在理论上,普列汉诺夫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贡献主要集中在:论证了唯物史观的理论来源;发挥了马克思的地理环境学说;提出了独特的社会结构理论;深入研究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论证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社会意识学说。普列汉诺夫对唯物史观的发挥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贡献,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为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留下了珍贵的理论遗产。普列汉诺夫处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列宁之前的重要位置,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不可缺少的一环。因此,准确的给予普列汉诺夫的核心理论唯物史观一个恰当的历史地位就是不可避免的课题。普列汉诺夫的唯物史观思想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挖掘这个理论的当代价值对于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有一定的帮助,同时这也是本文写作的目的之一。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7
第一章 绪论  7-13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7-8
    1.1.1 选题的依据  7-8
    1.1.2 选题的意义  8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8-12
    1.2.1 国外对普列汉诺夫唯物史观及其哲学思想的研究状况  8-10
    1.2.2 国内学者对普列汉诺夫及其理论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10-12
  1.3 本文的创新点  12
  1.4 研究方法  12-13
第二章 普列汉诺夫的唯物史观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13-29
  2.1 普列汉诺夫的唯物史观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分析  13-16
    2.1.1 普列汉诺夫的唯物史观产生的主观原因  13-15
    2.1.2 普列汉诺夫的唯物史观产生的客观原因  15-16
  2.2 普列汉诺夫的唯物史观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16-29
    2.2.1 普列汉诺夫的唯物史观的产生  17-20
    2.2.2 普列汉诺夫的唯物史观的发展  20-25
    2.2.3 普列汉诺夫后期政治路线的转变及其转变原因和功过评价  25-29
第三章 普列汉诺夫对唯物史观的主要理论贡献  29-57
  3.1 论证唯物史观的理论来源  29-37
    3.1.1 唯物史观有独特的历史  29-30
    3.1.2 普列汉诺夫对近代主要哲学派别历史观的考察  30-35
    3.1.3 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历史观的变革  35-37
  3.2 对马克思地理环境学说的发挥和发展  37-41
    3.2.1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37-38
    3.2.2 地理环境影响社会发展的途径  38-39
    3.2.3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一种可变的量  39-41
  3.3 对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发挥和发展  41-45
    3.3.1 “五项因素公式”的提出及其基本思想  41-43
    3.3.2 “五项因素公式”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经典公式的坚持和发展  43-45
  3.4 对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深入研究  45-51
    3.4.1 论证人的自由自觉活动与历史必然性的辩证关系  45-46
    3.4.2 对偶然性与必然性关系的深刻阐述  46-47
    3.4.3 论述个人在历史上发挥作用的性质、程度和社会条件  47-49
    3.4.4 对人类历史发展原因的独特阐述  49-50
    3.4.5 对英雄史观和机械论的批判  50-51
  3.5 普列汉诺夫对社会意识学说的独特理论贡献  51-57
    3.5.1 关于社会意识两种形式学说的提出  51-52
    3.5.2 阐述社会意识两种形式理论及其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  52-54
    3.5.3 普列汉诺夫论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54-57
第四章 普列汉诺夫的唯物史观的历史地位当代价值  57-67
  4.1 普列汉诺夫的唯物史观的历史地位  57-61
    4.1.1 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  57-58
    4.1.2 列宁哲学思想与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的关系  58-60
    4.1.3 普列汉诺夫与同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哲学思想比较  60-61
  4.2 普列汉诺夫的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  61-63
    4.2.1 对执政党树立科学唯物史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61-62
    4.2.2 为唯物史观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62-63
  4.3 普列汉诺夫的唯物史观的历史局限性  63-67
    4.3.1 普列汉诺夫的唯物史观的机械论错误  63-65
    4.3.2 普列汉诺夫的唯物史观对阶级性论述的缺失  65-67
结语  67-68
参考文献  68-7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著、论文  71-72
致谢  72

相似论文

  1. 王阳明教化哲学研究,B248.2
  2.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民生问题,D61
  3. 论唯物史观在中国的百年发展,B03;D61
  4. 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史》(四卷本)思想体系及其历史地位,B26
  5. 唯物史观的两种发展路径及反思,B03
  6. 《罗特尔法典》述析,K546
  7. 军管时期苏州地区的经济恢复与社会改造(1949-1952),K27
  8.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F091.91
  9.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探析,B038
  10. 刘少奇和《论共产党员的修养》,D261
  11. 北美殖民地时期弗吉尼亚议会制度研究,K712.3
  12.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交响乐创作研究,J605
  13. 儒家之“勇”的伦理意蕴,B222
  14.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B038
  15. 论邓中夏对工人运动的理论贡献,D412.0
  16. 《觉悟》、《建设》和唯物史观的传播,B03
  17.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B27
  18. 唯物史观视阈中的“以人为本”,B03
  19. 《管子》民本思想研究,D092
  20. 论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思想,B038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欧洲哲学 > 欧洲各国哲学 > 俄国及苏联(1917~1991年)哲学 > 十九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哲学 > 普列汉诺夫(Плеханов,Г.В.1856~1918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