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社会变迁视角下西部山区农村社区结构转型及其动力分析

作 者: 付兵
导 师: 李东山
学 校: 四川社会科学院
专 业: 社会学
关键词: 社会变迁 社区结构转型 变迁动力 社会管理体制
分类号: C912.8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3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以社会变迁的视角,对重庆市云阳县T村建国以来四个重要的结构要素生产方式、社区文化(风俗习惯)、社区意识以及社区管理体制的变迁做了较为系统的考察。发现T村的生产方式开始出现“去内卷化”的趋势,村民对对T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不断地增强,社区管理体制更有利于增强村民们对T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社区文化中的重要要素—风俗习惯并没有因为村民外出打工和城市价值观念的冲击而消亡,反而因村民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而得以延续并繁荣,笔者认为这是T村在由结构不完备、功能不健全的“亚社区”向结构完善、功能得以发挥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转型。笔者进而考察了促进T村结构转型的动力因素,认为正是由于宏观的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变迁促进了T村的结构转型。正是因为宏观的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变迁,为T村人口流动、化解人地矛盾创造了条件,也降低了留守村民种地的成本,这两个因素促进了T村生产方式出现“去内卷化”趋势。生产方式“去内卷化”趋势,农业经济朝着“无增长而有发展”的方向转变,切实改善了村民的物质生活条件,以及微观的社区管理体制的调整,增强了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即对T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增强)。同样,村中有关生、老、病、死、结婚、节日庆贺等风俗习惯并没有因为大量村民外出打工以及城市价值观念的冲击而消亡,反而因为村民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而得以延续并繁荣。由此,笔者认为正是因为宏观的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变迁促进了T村朝着结构完善、功能完备的社区共同性转型。笔者认为T村的这种结构转型以及动力分析,是能够代表以小农生产方式为主、村民大量外出务工的西部山区农村社区的。在文章的结尾部分,笔者还对T村能否成功地朝着结构完善、社区功能得以发挥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转型进行了简要地探讨。农村社区是农村社会的微观基础,只有对宏观的社会管理进行改革,为农村社区的建设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农村社区才有朝着良好发展、有效治理的方向迈进的可能。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8
第一章 导论  8-11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8-9
    1.1.1 选择本研究课题的缘起  8
    1.1.2 研究的意义  8-9
  1.2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假设  9-11
    1.2.1 本文所用的研究方法  9
    1.2.2 本文的理论假设  9-11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所用的理论  11-19
  2.1 国内外有关农村社区以及建设目标的分析  11-12
    2.1.1 什么是农村社区  11-12
    2.1.2 有关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界定  12
  2.2 农村社会变迁的文献综述  12-16
    2.2.1 有关社会变迁的相关文献  12-13
    2.2.2 国内外学者对我国农村变迁的动力分析  13-14
    2.2.3 建国以来社会管理体制的变迁是农村社区变迁的重要视角  14-16
  2.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6-19
    2.3.1 对生产方式的界定  16-17
    2.3.2 社区意识  17
    2.3.3 社区文化  17
    2.3.4 社区管理体制  17-19
第三章、T 村建国以来所发经历的变迁及其分析  19-40
  3.1 T 村的现状  19-20
  3.2 T 村建国以来所经历的变迁及其分析  20-34
    3.2.1 1949 年—1957 年T 村所所经历的变迁  20-23
    3.2.2 1958 年—1980 年T 村所经历的变迁  23-25
    3.2.3 1981—1991 年T 村所经历的变迁  25-29
    3.2.4 1992 年至今T 村所经历的变迁  29-34
  3.3 对T 村建国以来变迁的分析  34-40
    3.3.1 生产方式出现“去内卷化”趋势  34-36
    3.3.2 社区意识出现不断增强  36-37
    3.3.3 风俗习惯日得以延续并日渐繁荣  37-38
    3.3.4 社区管理体制为适应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而不断调整  38-40
第四章、T 村开始由“亚社区”向社会生活共同体转型  40-44
  4.1 “亚社区”的界定及其普遍分析价值  40-41
  4.2 建国以来T 村开始从“亚社区”向社会生活共同体转型  41-44
    4.2.1 T 村的结构要素不断完备  41-42
    4.2.2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促使T 村逐渐发挥其正常的社会功能  42
    4.2.3 农业经济向“无增长有发展”的道路转变是T 村得以延续的基础  42-44
第五章 T 村朝着社会生活共同体转型的动因分析  44-49
  5.1 T 村生产方式“去内卷化”的动因分析  44-46
    5.1.1 户籍制度的松动是生产方式出现“去内卷化”趋势的制度基础  44
    5.1.2 土地产权制度实施机制的变迁是促使生产方式“去内卷化”重要原因  44-46
  5.2 T 村风俗习惯得以延续并繁荣的动因分析  46-47
  5.3 T 村村民社区意识得以增强的动因分析  47
  5.4 促使T 村变迁的机理分析  47-49
结语  49-50
参考文献  50-52
致谢  52-53
个人简介  53

相似论文

  1. 昨天能自然到今天吗—教育引领,G629.2
  2. 从社会变迁视角探究村落民俗体育演变,G812.4
  3. 社会变迁视角下的农民自杀现象研究,B846
  4. 革命与乡村社会变迁,K265
  5. 琼海关与近代海南经济社会的变迁,F129
  6. 工业遗产与地方社会变迁,TU984.114
  7. 江西留学生与近代地方社会变迁研究,K26
  8. 教育与人的尊严,G40
  9. 清末哈尔滨区域传统学务向近代新式教育转型的研究(1861-1911),G529
  10. 旅游地居民职业结构变迁研究,C913.2
  11. 统购统销与农村社会重构:1953-1958年,K27
  12. “同代代沟”: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及其解读,C912
  13. 电视文化与苗族侗族青少年社会化,G206
  14. 网网时代婆媳关系变迁研究,C913.11
  15. 橡胶种植与社会文化变迁,F326.2
  16. 清末民初桐城社会变迁初探,K251
  17. 宋代杨贵妃题材诗歌研究,I207.22
  18. 大地震与明清晋南地区社会变迁,K248
  19. 走西口移民运动与蒙汉婚俗文化研究,K892.4
  20. 生命的开端,K892
  21. 广绣研究,J523.6

中图分类: > 社会科学总论 > 社会学 >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 地区社会学 > 农村社会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