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淮安市高校体育课程现状调查研究

作 者: 赵立秋
导 师: 戴福祥
学 校: 苏州大学
专 业: 体育教育训练学
关键词: 淮安市 高校 体育课程
分类号: G807.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0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作为实现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体育课程,如何主动适应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即实现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为核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是当前体育教育改革的一个热门课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淮安市高校体育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学习评价、师资队伍、场馆设施等方面,对淮安市高校体育课程现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在《指导纲要》的指导下,淮安市高校体育课程模式呈现多元化。2.淮安市高校体育课程指导思想存在多种指导思想并存的现象,促使体育课程模式的多元化发展。3.淮安市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基本符合新《纲要》提出的要求,既包括了基本目标又涵盖了发展目标。4.淮安市高校体育教学时数、体育理论课时数、三年级以上开设体育选修课都没有达到了《纲要》规定的要求,无法满足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和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5.淮安市高校开设的体育项目仍然集中在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操等项目,而学生喜欢的羽毛球、游泳、定向越野、跆拳道等体育项目由于场馆器材和师资因素的限制开设的很少甚至没有开设,体育理论课内容以体育保健知识和人体健康知识为主。6.淮安市高校体育教学形式已经打破了原有的班级、专业重新组合上课,满足了不同水平、兴趣学生的需要,符合《纲要》的精神,但是采用男、女生分班上课的形式的院校还很少,不能兼顾男生和女生的体育运动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的差异。7.淮安市高校体育评价体系不完善,表现在评价目的不合理,评价方法采用终结性评价忽视了过程性评价,评价内容单一,评价的主体仍然以教师为主导。8.淮安市高校体育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师生比例失调;体育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呈现年轻化,体育教师学历结构正在不断改善,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体育教师很少有机会参加进修培训。9.淮安市高校体育场馆和设施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影响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展。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5
Abstract  5-9
1 序言  9-19
  1.1 选题依据  9-10
  1.2 文献综述  10-19
    1.2.1 概念的界定  10-12
    1.2.2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的现状  12-19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19-22
  2.1 研究对象  19
  2.2 研究方法  19-22
    2.2.1 文献资料法  19
    2.2.2 专家访谈法  19
    2.2.3 问卷调查法  19-21
    2.2.4 数理统计法  21
    2.2.5 逻辑分析法  21-22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22-41
  3.1 淮安市高校体育课程模式  22-23
  3.2 淮安市高校体育课程指导思想  23
  3.3 淮安市高校体育课程目标设置  23-25
  3.4 淮安市高校体育课程结构  25-26
    3.4.1 淮安市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时数情况  25
    3.4.2 淮安市高校三年级以上开设选修课情况  25-26
  3.5 淮安市高校体育课程内容  26-31
    3.5.1 淮安市高校体育实践课内容  26-28
    3.5.2 淮安市高校体育理论课  28-30
    3.5.3 淮安市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内容  30-31
  3.6 淮安市高校体育课程组织形式  31-34
    3.6.1 淮安市高校体育课程评价的目的  31-32
    3.6.2 淮安市高校体育课程评价的方法  32-33
    3.6.3 淮安市高校体育课程评价的内容  33
    3.6.4 淮安市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主体  33-34
  3.7 淮安市高校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现状  34-38
    3.7.1 体育教师的数量构成  34-35
    3.7.2 淮安市高校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现状分析  35
    3.7.3 淮安市高校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现状  35-36
    3.7.4 淮安市高校体育教师的职称结构  36-37
    3.7.5 淮安市高校师资培养现状  37-38
  3.8 淮安市高校体育场馆设施情况  38-41
4 结论与建议  41-44
  4.1 结论  41-42
  4.2 建议  42-44
参考文献  44-4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48-49
附录1  49-54
附录2  54-57
致谢  57-58

相似论文

  1. 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研究,G40-09
  2. 高校绿色办公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评价研究,G647
  3. 福建省普通高校网球选项课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G807.4
  4. 人文视角下福州市普通高校公体武术选项课开展现状调查研究,G807.4
  5. 论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问题及其改进,G647
  6. 高校科技创新环境评价研究,G644
  7. 黑龙江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G644
  8. 我国高校BOT工程项目风险评价研究,G647
  9. 浙江省省属高校研究生就业倾向性研究,G647.38
  10. 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研究,G647
  11. 山东省高校科研项目集成管理模式研究,G644
  12. 高校成人大学生心理压力、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G724
  13. 高校精品课程视频资源应用现状与对策研究,G642.3
  14. 高校离退休教职工旅游行为特征分析,G647
  15. 基于利益相关者我国民办高校董事会治理结构研究,G648.7
  16. 面向绿色大学建设的高校节能体系研究,G647
  17.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研究,G641
  18. 基于DEA的某高校教育投资效益评价研究,G647.5
  19. 泉州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研究,G648.7
  20. 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高校传承问题的探究,G122
  21. 西安地区普通高校大学生休闲体育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G807.4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体育 > 体育理论 > 体育教育 > 高等院校体育教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