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心理调控对撑杆跳高运动员身心及技术的影响

作 者: 王莉丽
导 师: 陈丹萍
学 校: 上海体育学院
专 业: 应用心理学
关键词: 撑杆跳高 时空特征 表象 放松 技术 情绪控制
分类号: G804.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4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研究以运动心理学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和运动控制理论为基础,结合撑杆跳高项目的主要特点,利用心理测量和心理技能训练等手段,将20名上海市撑杆跳高运动员按运动等级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为期16周的心理训练,其中前8周分别进行时空特征表象情绪控制训练,而后8周除了继续进行助跑时空特征训练外,将表象与情绪控制训练相结合即表象-情绪控制训练。通过对实验组运动员进行心理技能的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心理调控能力,希望本文研究,使得助跑时空特征训练,情绪控制训练和表象训练等心理训练在运动训练中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心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前8周的心理技能训练,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表象技能、状态自信心得分方面没有出现显著性的差异,但是在表象技能分量表中,实验组实验前、后在视觉、听觉两项得分上出现了显著性的差异(t=3.54**,p<0.01)、(t=2.45*,p<0.05),说明表象训练在前面8周的训练效应主要体现在视觉和听觉技能的提高上。而经过16周的心理技能训练,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表象技能和状态自信心得分上出现了显著性的差异(t=2.14*;t=2.32*,p<0.05),说明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系统心理训练后运动员的自信心和表象技能能力全面得到了提高。在表象技能分量表中,实验组的视觉,听觉,运动觉,心境和控制五项得分在实验前、后均出现了显著性的差异(t=3.67**,p<0.01)、(t=2.45*,p<0.05)、(t=2.67**,p<0.01)、(t=2.13*,p<0.05)、(t=2.06*,p<0.05),说明经过后8周的表象-情绪控制训练,运动员的表象技能从视觉,听觉,运动觉等方面全面得到了提高。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前8周的表象训练,实验组运动员放松时的肌电和心率在实验前、后有了显著性的差异(t=2.58*;t=2.46*,p<0.05),在表象时的肌电和心率对比放松时有了显著性提高(t=2.74*,p<0.05),(t=3.51**,p<0.01),而对照组的肌电和心率值在实验前、后,放松、表象时都没有出现显著性的差异。说明实验组运动员在8周的表象训练过程中,已经学会放松技术,能够先放松调整自我,以最佳的身心状态进入表象训练,随之在表象技术时,运动员也能够积极的运用表象。经过前8周的情绪控制训练,实验组的运动员的LF/HF比值(LF/HF值越低则表明平衡状态越稳定)下降且达到显著性差异(t=2.85**,p<0.01),调节能力、稳定能力和综合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并且达到显著性水平(t=2.52*,p<0.05)、(t=4.05**,p<0.01)、(t=2.25*,p<0.05)。而对照组各指标没有显著性的差异。说明经过前8周的情绪调控训练,运动员的心率变异能力提高,平衡状态稳定且能够很好的学会自我调节,使身心放松。而经过后8周的表象-情绪控制训练,实验组运动员放松时不仅肌电、心率值较前8周有进一步的下降并达到显著性水平(t=3.12**;t=4.29**,p<0.01),皮阻值也下降并达到显著性的水平(t=3.56**,p<0.01),LF/HF指标进一步下降呈显著性差异(t=3.01**,p<0.01)。调节能力、稳定能力和综合能力都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并且达到显著性水平(t=3.79**;t=4.63**;t=4.02**,p<0.01)。运动员在表象时不仅肌电和心率比放松时的有更显著性的升高(t=3.57**;t=4.82**,p<0.01),皮阻值与皮温也上升并达到显著性水平(t=2.61*;t=2.27*,p<0.05)。而对照组的各个生理指标在实验前、后都没有出现显著性的差异。以上结果说明经过后8周的表象-情绪训练,实验组运动员能够结合不同的情境,控制不良的情绪,放松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将调控情绪和表象技术同时运用于连贯的表象-情绪训练当中,且效果比前8周仅仅使用表象或情绪控制训练效果更好。技术指标的变化结果证明:经过前8周的助跑时空特征训练,实验组运动员的起跳水平速度损失、助跑最后两步步长变化和最后5米速度在实验前、后都有显著性的差异(t=2.72**,p<0.01)、(t=3.438**,p<0.01)、(t=1.99*,p<0.05)。而经过后8周继续循序渐进的助跑时空特征训练,运动员起跳水平速度损失、助跑最后两步步长和最后5米速度都较前8周提高的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t=2.77**,p<0.01)、(t=4.087**,p<0.01)、(t=2.22*,p<0.05)。而对照组在这些专项技能上没有出现实验前、后的差异。说明通过循序渐进的助跑时空特征训练,教练员和运动员通过不断的客观技术反馈数据的更新做自我的技术调整,使得运动员最后5米的助跑速度得到显著提高的同时渐渐地降低了在起跳过程中水平速度损失,更好的将速度转化成向上向前的速度,从而为起跳空中动作保留了更多的能量。根据以上的实验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心理训练有助于撑杆跳高运动员表象技能、状态自信心的提高,这对撑杆跳高技术发挥起到促进作用。(2)通过放松、表象训练,被试的放松能力和表象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在表象撑杆跳高技术时会出现相应的生理心理反应。(3)助跑时空特征训练有助于撑杆跳高运动员提高助跑速度和把握助跑节奏性,对跳高成绩也起到积极作用。(4)情绪控制训练与表象训练结合能促使运动员在不同情境下稳定发挥撑杆跳高技术动作,并且能够调整到最佳心理状态。(5)随着心理训练时间的增加,心理训练的效果更明显,更有利于心理能力增强和技术动作巩固。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6
Abstract  6-9
1 前言  9
2 文献综述  9-17
  2.1 撑杆跳高项目技、战术特点与运动员心理特征的相关分析  9-13
    2.1.1 撑杆跳高主要技术特点分析  9-11
    2.1.2 撑杆跳高技术的助跑时空特征分析  11
    2.1.3 影响撑杆跳高技、战术发挥的心理特征的相关研究  11-13
  2.2 关于心理技能训练的理论依据以及相关研究  13-16
    2.2.1 心理技能训练概述  13
    2.2.2 心理技能训练与竞技心理特征的相关研究  13-15
    2.2.3 心理技能训练的实施以及效果评价  15-16
  2.3 综述小结  16-17
3 研究内容  17-23
  3.1 研究目的和假设  17
  3.2 研究对象  17
  3.3 实验设计  17-18
  3.4 基础测试  18
  3.5 实验内容  18-20
  3.6 实验后测试  20
  3.7 统计方法  20
  3.8 评价指标  20-23
4 研究结果  23-31
  4.1 实验前基础测试结果  23
  4.2 实验8周后各指标的变化情况  23-26
  4.3 实验16周后各指标的变化情况  26-28
  4.4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各指标总变化情况  28-31
5 分析与讨论  31-37
  5.1 时空特征训练对撑杆跳高运动员技术能力提高的作用  31-33
  5.2 表象训练对撑杆跳高运动员技术能力和心理能力提高的作用  33-36
  5.3 情绪控制训练对撑杆跳高运动员心理状态和心理调控能力的影响  36-37
6 结论  37
7 贡献与不足  37-38
8 致谢  38
9 主要参考文献  38-41
10 附录  41-54
  附件一:表象程序和脚本  41-43
  附件二:运动员基本情况表  43-44
  附件三:生物力学技术分析资料  44-51
  附件四:三种评价指标分析情况  51-52
  附件五:两份心理量表  52-54

相似论文

  1. 罗丹明B和罗丹明6G的印迹聚合物制备及性能,O631.3
  2. 无尾飞翼式飞行器主动控制的参数化方法,V249.1
  3.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建筑创作的艺术化技术理念研究,TU-86
  4. 新世纪高层建筑形式表现研究,TU971
  5. 钢在建筑中的技术表现力研究,TU-0
  6. 当代品牌展销店建筑设计研究,TU247
  7. 不同再燃燃料还原NO_X反应过程的试验研究,TK227.1
  8.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膜电极制备工艺的研究,TM911.4
  9.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评价方法的实施研究,G633.67
  10. 多阶调制自适应数字预失真算法的研究与改进,TN722.75
  11. 半导体激光器热电控制技术研究,TN248.4
  12. 电子文书安全签发系统的研制,TN918.2
  13. 基于直扩序列的多普勒无线定位技术研究,TN914.42
  14. 变极性微弧氧化脉冲电源拓扑结构的研究,TN86
  15. 图像分割中阴影去除算法的研究,TP391.41
  16. 模糊控制、神经网络在平面二级倒立摆中的应用,TP273.4
  17. 基于神经网络的水厂投药预测控制研究,TP273.1
  18. LXI 1553B总线通信模块设计,TP273
  19. GPS抗干扰技术研究,P228.4
  20.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数据采集与高原适配技术探索研究,U469.7
  21. 基于比对技术的非法网站探测系统的实现与研究,TP393.08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体育 > 体育理论 > 体育基础科学 > 运动生理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