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试论李泽厚“情感本体”美学思想

作 者: 赵炯俊
导 师: 张天曦
学 校: 山西师范大学
专 业: 文艺学
关键词: 李泽厚 实践美学 主体性实践哲学 情感本体
分类号: B8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8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情感本体”的建构与高扬是李泽厚后期学术研究显著的转折和变化。不同于前期理论对理性、群体、必然的强调,“情感本体”呈现感性、个体、偶然的理论气质。这种变化是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哲学思想逻辑发展的必然,也是其实践美学理论的一种自我修正与完善。本论文在对“情感本体”的内涵从“审美心理”和“哲学”两个维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情感本体”是李泽厚适应现代美学的发展,对人的审美心理的建构;是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对人的文化心理、精神文明的塑造;是应对“后现代”,对人的生命意义价值的探索解答,彰显了一名学者的人文关怀精神。在李泽厚的理论体系中哲学与美学是相通的,“人”是沟通二者的桥梁。这种对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关注,是李泽厚与时俱进地创新自身哲学、美学理论的体现,也是美学学科发展极具生命力的体现。从李泽厚整个哲学理论的结构体系来看,“情感本体”的建构是有弊端的,它同“工具本体”二者的关系问题是其发展的障碍,但局限弊端的存在不等于价值意义的虚无。不论从理论建树还是现实功能来看,情感本体建构的价值意义都不容忽视,对李泽厚哲学美学的“情感本体”思想作思考研究很有必要和价值。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7
引言  7-9
1 情感本体概念的阐释  9-21
  1.1 美感(审美心理)维度的情感本体  9-10
  1.2 哲学维度的情感本体  10-13
  1.3 情感的双重涵义  13-14
  1.4 情感本体与相关概念  14-21
    1.4.1 情感本体与积淀  14-16
    1.4.2 情感本体与艺术  16-17
    1.4.3 情感本体与工具本体  17-21
2 情感本体转向及高扬的原因  21-27
  2.1 思想的承续  21-22
  2.2 时代的要求  22-23
  2.3 学人的批判  23-25
  2.4 传统的回归  25-27
3 情感本体思想的研究及意义  27-37
  3.1 情感本体思想的研究  27-32
    3.1.1 肯定研究  27-28
    3.1.2 否定研究  28-31
    3.1.3 辩证研究  31-32
  3.2 情感本体的意义  32-37
    3.2.1 理论意义  32-33
    3.2.2 现实意义  33-37
结语  37-39
致谢  39-41
参考文献  41-45
附录  45

相似论文

  1. 席勒的“完人”概念,I516
  2. 儒家德育中的涵养乐感,B222.05
  3. 多元语境中的美学理论建构,B83
  4. 寻回失落的情感天地,B83
  5. 李泽厚后期美学思想的重心转移,B83
  6. 音乐影响儿童工作记忆的心理学实验研究,J60-4
  7. 论审美超越的价值取向,B83
  8. 李泽厚90年后学术思想研究,B26
  9. 实践美学自然美论的反思与发展,B83
  10. 融合FCA的图像情感本体学习方法,TP391.1
  11. 模糊情感本体框架的构建及其应用,TP391.1
  12. 审美超越浅论,B83
  13. 实践美学论争的历史考察及其哲学反思,B83
  14. 李泽厚学术思想初探,B83-092
  15. 人性结构及审美在人性建设中的作用,B83-09
  16. 试论李泽厚情感本体论的成因及意义,B83-092
  17. Art of Living in Zhu Guangqian, or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I01
  18. 当代中国审美发生研究述评,B83-092
  19. 生命美学的理论价值和局限,I01
  20. 中国书法情感论,J292.1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美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