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李泽厚美学思想述评

作 者: 刘广新
导 师: 王元骧
学 校: 浙江大学
专 业: 文艺学
关键词: 李泽厚 科学出版社 后实践美学 乐感文化 实用理性 美学研究 历史本体论 积淀说 大学出版社 中国美学史
分类号: B8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1102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美学大讨论中,李泽厚将“实践”范畴引入美学研究。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转向”在哲学史上的重大革命意义,将“实践”范畴引入美学研究也同样意义不凡,所以,李泽厚开创并作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这个美学学派在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被世人称为“实践美学”学派。李泽厚牢牢地抓住以“使用——制造物质工具”为基础的客观物质实践这个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核心范畴,并合理吸收了康德的主体性思想来建构起自己的主体性实践哲学和美学体系。李泽厚美学最鲜明的特点即哲学美学;主体性实践哲学是其美学体系的脊梁。对于美的本质,李泽厚认为它等同于美的根源,来自于人类客观物质实践所产生的“自然的人化”。他认为人的本质与美的本质都来自于人类的社会实践,美的本质完满地体现了人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最高级的表现。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密不可分,它们都和自由紧密联系在一起。籍此,李泽厚提出“美是自由的形式”的著名命题,指出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对于美感,李泽厚指出它关涉人类心理本体的建构,是内在自然的人化的结果。他提出“美感的矛盾二重性”,强调美感具有个人直观和社会理性的特点,并以“积淀说”来沟通社会与心理、人类群体与个体身心诸范畴。总体来看,李泽厚强调群体、社会、理性的重要性,但也不忽视个体、感性的积极作用,他追求的是两者的和谐统一。其美学思想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从早期的注重群体、理性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注重个体、注重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协调发展,到后来着意强调个体、感性和偶然性的重要作用。李泽厚结合主体性实践哲学对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儒道互补”、“乐感文化”等概念,认为“巫史传统”是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关键。这个传统使中国文化形成“一个世界”的特征。它重情感、重和谐,以审美代替宗教。李泽厚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影响很大。他的“实践”的观点,对主体性的倡导等等,无不影响着中国主流美学的发展进程。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直到今天,“后实践美学”与“实践美学”之争硝烟未尽,其争论的焦点大多围绕着李泽厚的美学观点。可以说,无论“实践美学”的建构,还是“后实践美学”的“解构”,李泽厚的美学思想都处在核心位置。

全文目录


内容提要  2-3
Abstract  3-6
第一章 李泽厚美学思想概观  6-15
  第一节 李泽厚的人生及学术发展轨迹  6-11
  第二节 李泽厚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11-15
    一、早期:从实践论出发,探索美的本质  11-12
    二、中期:提出主体性,建立美学体系  12-14
    三、后期:倡导情本体,高扬中国智慧  14-15
第二章 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美学思想  15-53
  第一节 主体性实践哲学  15-25
    一、关于实践  15-18
    二、主体性及其结构  18-25
  第二节 自然的人化与美的本质  25-37
    一、自然的人化  25-29
    二、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密不可分  29-31
    三、美是自由的形式  31-37
  第三节 美感论的发展  37-49
    一、美感的矛盾二重性  37-38
    二、积淀说与内在自然的人化  38-44
    三、人的自然化与天人合一  44-46
    四、新感性的建立  46-49
  第四节 “情感本体的物化对应物”——关于艺术  49-53
第三章 李泽厚对中国美学思想的研究  53-66
  第一节 “乐从和”与度  53-58
  第二节 “儒道互补”与“巫史传统”  58-62
  第三节 乐感文化: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情本体建设  62-66
第四章 李泽厚美学思想的影响及评价论 6l  66-80
  第一节 李泽厚美学思想与后实践美学的崛起  66-71
  第二节 李泽厚美学思想的主要成就及历史地位  71-75
    一、提出实践论,超越反映论  71-72
    二、弘扬主体性,使美学成为人学  72-73
    三、对传统文化的重新阐释  73-75
  第三节 李泽厚美学思想的主要局限  75-80
    一、早期美学思想上的理性、群体本位  75-77
    二、实践——太宽泛的范畴  77-78
    三、忽视美作为关系性的存在  78
    四、自由与审美的问题  78-80
附录:文献综述  80-83
主要参考文献  83-88
后记  88-89

相似论文

  1. 大学出版社发展数字出版的问题及对策研究,G237.6
  2. GY大学出版社核心竞争力评价与培育方案研究,G239.22
  3. 兰州大学出版社营销策略研究,G239.22-F
  4. 对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的翻译对比,H315.9
  5. 新莽通货膨胀研究,F822.9
  6. 敦煌阴氏家族与莫高窟阴家窟研究,K879.2
  7. 韩国社会类语料特点研究,H55
  8. 韩国国情类语料中的汉字词缀特点研究,H55
  9. 华裔美国文学翻译中的回译问题,I046
  10. 宗白华美学思想述评,B83-092
  11. 伊拉克战争及重建对欧美大国关系的影响,D815.4
  12. 冷战后中美发展援助政策比较,D829.712
  13. 日本的“国家认同”与天皇制,D731.3
  14. 我国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探讨,F279.2
  15. 汉语骂詈语研究,H136.4
  16. 汉语俗谚男性问题初探,H136.4
  17. “一…就…”格式的实现条件,H146.3
  18. 网络文化与教育,G40
  19. 教育理论与实践及其关系的尝试性建构,G40
  20. 神经自整定函数器在机器人测控系统中的应用,TP242.6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美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