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太行山猕猴空间利用和冬春季食性分析

作 者: 郭相保
导 师: 路纪琪
学 校: 郑州大学
专 业: 动物学
关键词: 太行山称猴 夜宿地 夜宿行为 太行山 社群等级 空间位置 粪便 显微组织学 食物种类组成
分类号: Q95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6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1太行山自然保护区猕猴夜宿地选择研究2009年3月至2009年7月,在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辖的王屋山地区(E 112°12′-112°22′,N 35°05′-35°15′),通过野外跟踪调查及样方调查法,研究了太行山猕猴(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的一个群的夜宿地选择。共发现猕猴的18个夜宿地,同时设置18个对照样地。在夜宿地和对照样地中,分别测定了15种生境因子,并对这些因子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太行山猕猴的夜宿地多选择在山坡(15/18)和山脊(3/18)(χ2=8.00,df=1,P=0.005),不选择沟地;位于山坡上的夜宿地均处于上坡位(11/18)和中坡位(7/18),而回避下坡位。通过对夜宿地和对照样地的生境因子的t检验发现,太行山猕猴偏好选择有一定坡度、乔木密度较大和乔木层盖度较高,隐蔽度较高的地方作为夜宿地,而对夜宿地中的灌木层盖度和草本层盖度则未表现出选择倾向(P>0.05),其夜栖树主要为生境内胸径超过20 cm的阔叶树,栖处高度通常在10 m左右。对夜宿地生境特征的主成分分析显示:前5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均大于1,其累积贡献率达到77.78%,可以较好地反映猕猴的夜宿地特征,影响太行山猕猴夜宿地选择的主要因素依次为乔木密度、隐蔽度、坡度和气候因素。2太行山自然保护区猕猴空间位置利用对于群居生活的动物来说,群居既是一种既有收益也有付出的生活方式。群居生活的动物所能获得的利益可能有被捕食风险的降低,寻找发现食物的能力和保护食物资源的能力;群居动物最大的付出可能是群内个体对食物竞争程度的增加。一般来说,动物会把付出最小化而增加收益。而在群内不同的空间位置其付出和收益也不同,群内的个体会优先选择低付出和高收益的位置。对于那些具有严格社会等级制度的群体,优先选择空间位置的权利往往归高等级个体所有。在个体识别的基础上,采用瞬时扫描法(Instantaneous and scan samplings)和行为的全事件记录法(All occurrence sampling),对太行山猕猴的一个投食群的社群等级和空间位置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太行山猕猴雄性个体的空间位置选择和社群等级有关,高等级雄性个体常分布于群的内部,低等级雄性个体常分布于群的外围。怀孕期的雌性个体空间位置选择和雄性基本相似,但雌性在产仔后的哺乳期空间位置选择与社群等级不相关。3太行山自然保护区猕猴冬春季食性分析2008年11月至2009年4月在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采集了40份太行山猕猴粪样和38科91种植物标本,采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方法分析了太行山猕猴的冬春季食性。结果显示,冬季共分析记录到采食植物13科21种,栓皮栎、青冈、羊胡草、紫苏、大叶榉、小叶榉是冬季主要食物,共占了所采食植物总量的60.3%;千金榆、南蛇藤、君千子、等是常采食植物,这10种植物共占了所采食植物总量的33.8%,第三类是少见采食的植物,板栗、毛栗、辽东栎,蒙古栎、黄荆,这5种植物共占了所采食植物总量的5.9%。春季共分析记录到采食食物24科37种,栓皮栎、青冈、早熟禾、大叶榉、小叶榉、千金榆、鹅耳栎是主要食物,这7种植物共占了所采食植物总量的60.4%;枳棋、构树、博落回、等是常采食植物,这14种植物共占了所采食植物总量的29.8%,马齿苋、铁线莲、槐、胡枝子等是少见采食的植物,这16种植物共占了所采食植物总量的9.8%。一些植物在冬季和春季均被取食,在取食部位上有所不同,冬季主要取食嫩芽和果实,春季主要花和叶;春季比冬季的取食更广泛。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2
1 引言  12-16
  1.1 选题背景  12
  1.2 文献综述  12-16
    1.2.1 猕猴概述  12-13
    1.2.2 夜宿地选择  13
    1.2.3 空间利用  13-14
    1.2.4 食性研究  14-16
2 太行山猕猴夜宿地选择研究  16-28
  前言  16
  2.1 研究方法  16-20
    2.1.1 研究地区和观察群  16-18
    2.1.2 夜宿地的确定  18
    2.1.3 生境因子测定  18-19
    2.1.4 夜宿行为数据采集  19
    2.1.5 数据分析  19-20
  2.2 结果  20-25
    2.2.1 猴群活动范围及夜宿地分布  20
    2.2.2 太行山猕猴夜宿地特征  20-22
    2.2.3 太行山猕猴夜宿地生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22-24
    2.2.4 太行山猕猴的夜宿行为  24-25
  2.3 讨论  25-28
    2.3.1 太行山猕猴夜宿地的分布与利用  25
    2.3.2 生境因子对太行山猕猴夜宿地选择的影响  25-26
    2.3.3 太行山猕猴的夜宿行为  26-28
3 太行山猕猴空间利用研究  28-41
  前言  28
  3.1 研究方法  28-30
    3.1.1 研究地点和观察群  28-29
    3.1.2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29-30
  3.2 结果  30-39
    3.2.1 怀孕期的等级结构  30-31
    3.2.2 哺乳期的等级结构  31-32
    3.2.3 猴群空间分布格局  32-33
    3.2.4 休息时的空间分布  33-35
    3.2.5 取食时的空间分布  35-37
    3.2.6 取食序位  37-39
  3.3 讨论  39-41
    3.3.1 空间位置社群等级  39-40
    3.3.2 婴猴出生对空间位置的影响  40-41
4 太行山猕猴冬春季食性分析  41-49
  前言  41
  4.1 研究方法  41-42
    4.1.1 研究地点  41
    4.1.2 粪样的收集  41
    4.1.3 粪样的与制片  41-42
    4.1.4 对照植物的收集和制片  42
    4.1.5 粪样显微样片的镜检  42
  4.2 结果  42-46
    4.2.1 太行山猕猴冬季食物种类组成比例  42-44
    4.2.2 太行山猕猴春季食物种类组成比例  44-45
    4.2.3 取食部位  45-46
  4.3 讨论  46-49
5 结论  49-51
参考文献  51-59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59-60
致谢  60

相似论文

  1. 洱源农村畜禽粪便氮磷流失规律及控制方案研究,X712
  2. 秸秆粪便沼气制肥联产工艺及设备试验研究,S141
  3. 太行山南端野皂荚群落数量生态学研究,Q948
  4. 上海一株猪源隐孢子虫的虫种鉴定及遵义市人畜隐孢子虫感染的初步调查,S855.9
  5. 奶牛场粪便好氧堆肥工艺优化研究,S141.4
  6. 福建省规模化养猪场污染治理对策研究,S828
  7. 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单打比赛击球空间位置特征研究,G846
  8. 两次由不同中尺度系统控制的山东半岛冷流暴雪过程的分析研究,P458.12
  9. 太行山山前平原土壤环境中Cd、Hg、Pb地球化学背景及通量研究,X53
  10. 亮斑扁角水虻三个品系的生活周期及其对畜禽粪便转化效果的比较,S899.9
  11. 犬粪细粒棘球绦虫PCR诊断试剂盒的研制,S858.292
  12. 太行山山前平原氟元素赋存状态及生态效应研究,X142
  13. 太行山南麓森林群落景观特征与优良观赏植物遴选,Q948
  14. 福建省能源环境工程热电联供技术应用研究,TM611.3
  15. 米曲霉固态发酵生产优质蛋白质饲料的工艺优化及对猪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S828.5
  16. 畜禽粪便堆肥化过程中氮素损失的控制,S141.4
  17. 野生太行山猕猴的种群生态和社会结构,Q958
  18. 越冬白头鹤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Q958
  19. 郑州市农业废弃物资源量调查及利用策略研究,X712
  20. 农村垃圾蚯蚓堆肥处理工艺及其温室气体排放特征,X705
  21. 不同牲畜粪便与水稻秸秆混合厌氧发酵特性的研究,S216.4

中图分类: > 生物科学 > 动物学 > 动物生态学和动物地理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