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太行山南麓森林群落景观特征与优良观赏植物遴选

作 者: 吴毅
导 师: 彭重华
学 校: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专 业: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关键词: 森林群落 植物区系 景观特征 野生观赏植物 综合评价体系 园林应用 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
分类号: Q94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6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论文以河南省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焦作市双台林区和济源市黄楝树林区为研究地点,分析了该区种子植物区系、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特征、物种多样性、不同时期植被景观变化、主要观赏植物资源及其园林应用评价,旨在为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植物区系特征:①植物种类丰富,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共有维管束植物1654种,隶属于156科,674属。②温带性质显著,属级区系分析表明,热带性质的属占总属数的24.10%,温带性质的属占总属数的73.02%,而以北温带成分占有明显优势。③地理成分复杂,吴征镒划分的15个分区类型本区均有分布。④植物的特有性丰富,中国特有属16个、中国特有种491种,占本区总种数的32.30%,在种类组成中占优势。⑤具有明显的过渡性。(2)植物群落景观特征:①森林植被可划分为3个植被型组,7个植被型,49个群系。②主要植物群落景观有:橿子栎林;栓皮栎林;槲栎林;鹅耳栎林;领春木林;栾树林;黄栌灌丛;黄刺玫灌丛;黄荆灌丛;连翘灌丛,陕西荚蒾灌丛;酸枣灌丛;中华绣线菊灌丛等。③群落调查共涉及植物107种,其中乔木22种,灌木31种,草本植物51种,藤本植物3种。按照Raukiaer生活型划分,对群落外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位芽植物最多,有53种,占总数的49.5%。在高位芽中,小高芽最多,次为中高芽,大高芽仅次于中高芽,矮高芽最少。一年生植物有29种,占总数的27.1%。④群落结构复杂,常具三层结构,黄楝树林区尚保存有暖温带特色林分,半常绿阔叶林橿子栎林。⑤植物群落景观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的复杂性呈正相关,各景观类型物种多样性指数普遍高。(3)优良观赏植物资源及园林应用:①通过样地调查和线路调查的结合,对观赏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太行山具有观赏价值的野生植物中,优势科是蔷薇科Rosaceae、毛茛科Ranunculaeeae、菊科Compositae、豆科Leguminosae、忍冬科Capriroxiaceae、虎耳草科Saxifragaeeae、报春花科Primulaeeae等7科;其观赏特性包括观花、观叶、观果等,不少种类同时具有多种观赏价值,具有不同的形态美,色彩美,风韵美。②根据观赏部位和形态特征,将野生观赏植物分为木本观赏植物、草本观赏植物、藤本观赏植物、竹类观赏植物和蕨类观赏植物5大类,木本观赏植物又划分为观花类、观花观果类、观果类、观叶类和观姿类5类,草本观赏植物划分为观花类、观果类和观叶类3类,按照分类标准,初步遴选出观赏植物339种。③利用AHP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筛选出50种具有较高开发利用潜力的野生观赏植物,供实际园林利用参考,其中观花植物13种,观叶植物12种,观果植物10种,观姿植物4种,藤本植物6种,竹类2种,蕨类3种。

全文目录


相似论文

  1. 植物色彩在城市园林中的应用研究,TU986
  2. 西双版纳和铜壁关自然保护区龙脑香林种子植物区系学比较研究,Q948.2
  3. 广东郁南同乐大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Q948
  4. 线形语言在园林中的应用研究,TU986
  5. 园林空间的植物组合研究,TU986
  6. 太行山南麓白皮松群落景观研究,S791.243
  7. 太行山青天河风景名胜区景观特征与生态规划研究,F592.7
  8. 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两江峡谷种子植物区系研究,Q948
  9. 湖南蓝山森林公园种子植物区系研究,Q948
  10. 叶尔羌河流域植物区系及植被研究,Q948
  11. 越南黄连国家公园裸子植物分布及多样性研究,Q948
  12. 某电网公司电网规划缺口成因及对策分析,F426.61
  13. 攀援植物在城市绿化中的应用研究,TU985
  14. 湖南牡丹栽培历史、品种资源与园林应用研究,S685.11
  15. 耐荫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探讨,S688
  16. 珠峰自然保护区维管束植物区系研究,Q948
  17. 江西省野生兰科植物区系的组成及特征,Q948
  18. 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Q948.5
  19. 陕西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主要森林群落特征研究,Q948.15
  20. 太白山北坡植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特征研究,Q948

中图分类: > 生物科学 > 植物学 >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