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成渝两地工业分工与合作研究

作 者: 蒋建平
导 师: 杨军
学 校: 重庆工商大学
专 业: 区域经济学
关键词: 成渝两地 工业 分工合作 对策与模式
分类号: F42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7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国内,涌现了像长三角经济区、大珠三角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等区域,其通过区域内合理的产业分工协作,实现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成渝作为我国西部地区两个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两地工业展开分工协作,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对构建“成渝经济区”,实现成渝经济一体化,打造中国西部的经济增长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围绕“成渝两地工业分工与合作研究”这个论题,在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和理论的基础上,对成渝工业产业结构和工业分工合作实践进行了系统研究。全文以成渝工业产业结构总体状况为出发点,运用了大量数据、采取了众多评价指标,从产业结构效益、生产要素密集度、产业专业化水平、产业区际联系、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产业布局以及社会经济体制状况等角度出发,静态和动态分析相结合,全方位深入地考察了成渝的工业产业结构状况和工业分工合作水平,发现成渝工业的产业结构效益偏低,两地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成渝工业产业结构相似性依照“产业——产品”的顺序逐渐减弱,但仍存在产业结构趋同问题;两地工业产业结构基本上是与本地的生产要素禀赋相一致;两地工业生产力布局不平衡。再者,全文还深掘了成渝工业分工与合作中所存在的优势和主要问题,最后根据前面的综合分析,基于充分发挥两地的比较优势,提出了“市场带动、政府推动”下具体的产业分工合作模式与一系列促进成渝工业分工协作的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促进成渝工业协调发展,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提供了可行的理论指导和可靠的实践依据,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本文的主要特色在于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经济地理学、计量经济学等相关理论,立足于实证分析,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成渝两地工业产业结构问题和工业分工合作实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具备一定参考价值。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7
目录  7-10
第1章 绪论  10-14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0-11
    1.1.1 选题背景  10
    1.1.2 选题意义  10-11
  1.2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1-12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1-12
    1.2.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2
  1.3 本文特色  12
  1.4 结构安排和技术路线  12-14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14-24
  2.1 区域、经济区的界定  14
  2.2 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14-15
    2.2.1 区域产业分工的内涵  14-15
    2.2.2 区域产业合作的内涵  15
  2.3 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简述  15-18
    2.3.1 国外主要研究成果  15-16
    2.3.2 国内主要研究成果  16-18
    2.3.3 文献简评  18
  2.4 区域产业结构理论  18-20
    2.4.1 产业、区域产业结构  18-19
    2.4.2 区域产业结构理论概述  19-20
  2.5 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理论  20-22
    2.5.1 区域产业分工理论概述  20-21
    2.5.2 区域产业合作理论概述  21-22
  2.6 相关理论简评  22-24
第3章 国内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实践与启示  24-30
  3.1 长三角经济区产业分工合作实践  24-25
    3.1.1 长三角经济区概况  24
    3.1.2 长三角经济区产业分工合作现状  24-25
  3.2 大珠三角经济区产业分工合作实践  25-26
    3.2.1 大珠三角经济区概况  25-26
    3.2.2 大珠三角经济区产业分工合作现状  26
  3.3 长三角、大珠三角经济区产业分工合作经验  26-28
    3.3.1 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是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形成基础  26-27
    3.3.2 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产业分工与合作模式  27-28
    3.3.3 注重区域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  28
    3.3.4 政府和市场共同主导的"双管齐下"运行机制  28
  3.4 对成渝区域产业分工的内在启示  28-30
第4章 成渝工业比较优势分析  30-52
  4.1 成渝两地工业比较研究的可行性  30-31
  4.2 成渝工业发展现状  31-32
  4.3 工业分工合作的优势分析  32-35
    4.3.1 区位优势状况分析  32-33
    4.3.2 资源禀赋状况分析  33
    4.3.3 基本条件差异分析  33-35
    4.3.4 社会文化状况分析  35
  4.4 区域产业优势差异综合分析  35-50
    4.4.1 工业总体发展水平分析  35-38
    4.4.2 区域产业结构评价  38-48
    4.4.3 区域产业布局分析  48-50
  4.5 经济体制状况分析  50-51
  4.6 小结  51-52
第5章 成渝工业分工合作的具体构想  52-60
  5.1 发挥政府作用  52
  5.2 立足于比较优势  52-53
  5.3 着眼于行业分工协作  53-60
    5.3.1 成渝两地工业分工的主要领域  53-56
    5.3.2 成渝两地工业合作的主要领域  56-60
第6章 成渝工业分工合作的困境与对策建议  60-70
  6.1 工业分工合作的主要问题  60-63
    6.1.1 缺乏合理的协调合作机制与利益冲突化解机制  60-61
    6.1.2 区际工业分工模糊,产业结构趋同严重  61-62
    6.1.3 区际工业分工合作环境趋于封闭  62
    6.1.4 行政力量干预过大,市场作用偏弱  62-63
  6.2 分工合作的指导原则  63-64
    6.2.1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  63
    6.2.2 坚持优势互补性原则  63
    6.2.3 坚持产业的关联性和效率性原则  63
    6.2.4 坚持区域利益整体性原则  63-64
  6.3 推动产业分工合作的对策建议  64-70
    6.3.1 推动区域管理制度基础建设,促进区域产业合作机制形成  64-65
    6.3.2 坚持市场经济原则的反趋同化政策  65-66
    6.3.3 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建立统一的区域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  66
    6.3.4 健全市场机制,完善宏观调控  66-68
    6.3.5 加快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68-70
全文总结与展望  70-72
  1. 主要研究结论  70-71
  2. 后续展望  71-72
参考文献  72-74
附录A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74-76
致谢  76

相似论文

  1. 旧工业建筑场所重塑研究,TU984.114
  2. 磷肥副产氟硅酸钠含氯废水的回收利用研究,X786
  3. 阿多诺与现代主义,B83-0
  4. 石化工业排水的毒性鉴别与减排技术研究,X742
  5.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油气工业的发展及其影响,F416.22
  6. 环境脆弱区工业主导产业选择及区域布局研究,X321
  7. 趋向自然:唯信息论世界观下的生态工业系统演化,X321
  8. 翟镇煤矿主要生产系统本质安全化改善研究,TD79
  9. 青岛市工业大气污染防治制度研究,X51
  10. 日本明治时期城市化剖析,K313.4
  11. 卧式工业CT-DR图像检查分系统设计,TP391.41
  12. 安徽省工业化进程研究,F427
  13. 高速公路服务区综合服务建筑标准化设计研究,TU248
  14. 重庆工业发展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研究,F427;C964.2
  15. S公司看板管理系统的设计,F273
  16. 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科技中介机构整合研究,G322.7
  17. 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研究,B089.1
  18. 无线局域网在工业控制中的应用和研究,TP273
  19. 工业锅炉水位控制系统的研究,TP273
  20. 块体纳米晶工业纯铁化学镀镍磷,TQ153.1
  21. 造纸工业循环经济评价模型构建研究,F426.83

中图分类: > 经济 > 工业经济 > 中国工业经济 > 地方工业经济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