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泉州传统民居灰空间研究

作 者: 杨江峰
导 师: 张伶伶
学 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专 业: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关键词: 泉州传统民居 灰空间 新地域主义
分类号: TU-02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1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闽南泉州地区是中国东南海滨临台湾海峡的一片美丽而神秘的土地。泉州的一方水土,塑造了一方建筑的强烈个性和地域特征,但是它们同样难逃现代化建设浪潮的摧损。在传统与现代、地域化与全球化的矛盾对立中如何寻求合理的解答,如何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传统民居作为泉州传统建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在建筑形式和空间组合上独具特色,而且数量最多占地最广。本论文立足于东西方内外空间观念存在差异的现实,提出了“广义灰空间”的概念,并基于这个概念的范围对泉州传统民居空间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灰空间进行分析,探寻泉州传统民居灰空间背后所反应的地方文化和深层次的涵义。论文从泉州传统民居灰空间的表现入手,分别就官式大厝和手巾寮这两种主要的传统民居形式对泉州传统民居灰空间的总体布局进行了分析,界定出要研究的空间范围,对灰空间进行梳理和分类,探讨与灰空间构成要素有关的几个方面,研究了灰空间与灰空间之间的组合关系。接着在前面的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泉州传统民居灰空间的五个特征,包括全局主导性、秩序规整性、功能复杂性、封闭可变性、气候适应性等方面。最后总结出泉州传统民居灰空间的启示,先是介绍了泉州传统民居灰空间在当代建筑中延续与发展的新情况和新思路,然后回到全篇论文探讨的主题,针对传统地域风格的发展问题总结出传统民居灰空间形式对当代建筑的启示。基于对泉州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初步了解,以及对泉州传统民居现状的实地调研和客观描述,文章归纳出泉州传统民居灰空间的特征,探寻其蕴含的设计思想和营造理念,希望可以为当今建筑设计工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丰富我们建筑创作中的地域性手法,同时也为我国的传统民居研究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补充。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7
目录  7-10
第1章 绪论  10-23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0-13
    1.1.1 研究背景  10-11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3
  1.2 研究内容及框架  13-19
    1.2.1 相关概念  13-17
    1.2.2 研究内容  17-18
    1.2.3 研究框架  18-19
  1.3 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19-23
    1.3.1 相关研究  19-21
    1.3.2 研究方法  21-23
第2章 泉州传统民居灰空间的表现  23-52
  2.1 泉州传统民居灰空间的对象界定  23-32
    2.1.1 总体空间布局  23-28
    2.1.2 灰空间的界定  28-32
  2.2 泉州传统民居灰空间的属性类型  32-36
    2.2.1 主要作为功能空间的灰空间  32-34
    2.2.2 主要作为交通空间的灰空间  34-35
    2.2.3 主要作为过渡空间的灰空间  35-36
  2.3 泉州传统民居灰空间的构成要素  36-47
    2.3.1 空间的限定  36-41
    2.3.2 比例和尺度  41-44
    2.3.3 材质和色彩  44-47
  2.4 泉州传统民居灰空间的组合关系  47-51
    2.4.1 序列与节奏  47-49
    2.4.2 衔接与过渡  49-50
    2.4.3 渗透与包容  50-51
  2.5 本章小结  51-52
第3章 泉州传统民居灰空间的特征  52-76
  3.1 全局主导性  52-55
    3.1.1 结构的成型  52-54
    3.1.2 面积的分配  54-55
  3.2 秩序规整性  55-60
    3.2.1 规整的布局  56-58
    3.2.2 森严的等级  58-60
  3.3 功能复杂性  60-65
    3.3.1 属性的多义  60-62
    3.3.2 使用的多样  62-65
  3.4 封闭可变性  65-69
    3.4.1 空间的流动  65-67
    3.4.2 视线的遮挡  67-69
  3.5 气候适应性  69-75
    3.5.1 降温和去湿  69-72
    3.5.2 遮阳和防雨  72-75
  3.6 本章小结  75-76
第4章 泉州传统民居灰空间的传承  76-88
  4.1 泉州传统民居灰空间的当代延续  76-81
    4.1.1 在住宅单体建筑中的延续  76-79
    4.1.2 在住宅群体建筑中的延续  79-80
    4.1.3 在其他类型建筑中的延续  80-81
  4.2 泉州传统民居灰空间的当代启示  81-87
    4.2.1 提倡发展的地域主义  82-83
    4.2.2 注重人本的居住环境  83-85
    4.2.3 再生传统的建筑技术  85-87
  4.3 本章小结  87-88
结论  88-90
参考文献  90-94
图表索引  94-96
致谢  96

相似论文

  1. 探讨居住区建筑环境中的“灰空间”,TU984.12
  2. 高校校园园林灰空间与交往活动的研究,TU986
  3. 公共建筑的灰空间研究,TU-024
  4. 住区建筑灰空间景观设计初探,TU986.2
  5. 高校教学楼灰空间交往功能及设计研究,TU-024
  6. 城市公园灰空间设计的研究,TU986
  7. 徽质因子在新地域主义现代建筑创作中的运用,TU-86
  8. 灰空间在现代公共建筑中的应用研究,TU-024
  9. 新文化语境下室内设计的地域性研究,J525.1
  10. 基于产权的社区灰空间研究,TU-024
  11. 现代居住建筑灰空间研究,TU241
  12. 泉州传统居民基本类型的空间分析及其类设计研究,TU241.5
  13. 基于地域性的城市色彩规划研究,TU984.111
  14. 城市的灰空间,TU984.113
  15. 初探城市公园中的灰空间,TU986.2
  16. 意义与秩序的建构,TU-80
  17. 大学校园灰空间的认知与营造,TU984.14
  18. 江南传统建筑环境“灰空间”解析,TU-024
  19. 广义建筑类型学研究,TU-86
  20. 社会行为与建筑空间的关联性研究,TU-024
  21. 行为空间界限与其建筑空间特性研究,TU-024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建筑理论 > 建筑科学基础理论 > 建筑空间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