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新时期我国科普创新研究
作 者: 岳静
导 师: 王章豹
学 校: 合肥工业大学
专 业: 科学技术哲学
关键词: 新时期 科普 创新 科学素质 地震科普
分类号: G32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5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国民科学素质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从长远和根本上看,以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为主的综合国力竞争,最终又体现为国民科学素质的竞争。在以知识经济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普工作成效好坏,对于国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增强、国家的兴衰成败和民族强盛均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科普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它要求科普工作的创新必须建立在理性的、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基础之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普工作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取得了重大成绩,但由于历史和现实、主观和客观的多种原因,导致我国科普工作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如科普内容较陈旧、科普投入偏低、科普队伍整体素质欠佳、科普手段落后、科普形式单一、科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适应等,因而必须进行全方位创新。本学位论文将科技传播理论应用于科普实践中,首先在借鉴国外科普经验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我国科普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从理念创新、内容创新、组织网络创新、手段和设施创新、形式和方法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创新、文化和环境创新等方面深入研究了新时期我国科普创新问题;同时针对汶川大地震进行地震科普案例研究;最后从做好重点对象的科普工作、加强科普能力建设和科普理论研究等方面对我国科普创新工作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为推动我国科普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参考。
|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9 第一章 绪论 9-16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9-10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束评 10-14 1.2.1 国外研究现状概述 10-11 1.2.2 国内研究现状概述 11-14 1.3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之处 14-16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4-15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5 1.3.3 创新之处 15-16 第二章 科普的社会功能和特点 16-24 2.1 相关概念介绍 16-19 2.1.1 科学素养与科学素质 16 2.1.2 科普 16-18 2.1.3 科学教育 18 2.1.4 公众理解科学 18-19 2.1.5 科学传播 19 2.2 科普的社会功能 19-22 2.2.1 提高公民科学素质 19-20 2.2.2 解放和发展先进生产力 20 2.2.3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0-21 2.2.4 促进先进文化建设 21-22 2.3 新时期我国科普工作的特点 22-24 第三章 国内外科普的现状分析 24-32 3.1 国外科普演变历程、趋势及借鉴意义 24-26 3.1.1 国外科普演变历程与趋势 24-25 3.1.2 国外科普的借鉴意义 25-26 3.2 新中国科普发展历程回顾 26-28 3.3 我国科普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8-30 3.3.1 我国科普工作的基本现状 28-29 3.3.2 我国科普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9-30 3.4 新时期加强科普创新的紧迫性 30-32 第四章 新时期我国科普创新(上) 32-37 4.1 创新科普理念 32-33 4.2 创新科普内容 33-34 4.3 创新科普组织网络 34-37 第五章 新时期我国科普创新(下) 37-41 5.1 创新科普手段和设施 37-38 5.1.1 创新科普手段 37 5.1.2 创新科普设施 37-38 5.2 创新科普形式和方法 38 5.3 创新科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38-40 5.4 创新科普文化和环境 40-41 第六章 地震科普——新时期创新科普工作的案例研究 41-51 6.1 从汶川大地震看加强地震科普工作的紧迫性 41-43 6.1.1 我国地震多发这一基本国情的现实要求 41-42 6.1.2 践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重要举措 42 6.1.3 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能力的迫切需要 42 6.1.4 构建灾害预防文化的有效途径 42-43 6.2 当前我国地震科普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43-44 6.2.1 全社会防御地震灾害能力不足 43 6.2.2 公众避震逃生应急能力不强 43-44 6.2.3 公众缺乏地震常识 44 6.2.4 地震科普内容贫乏,形式单一 44 6.3 新时期我国地震科普工作的内容、形式和重点对象 44-50 6.3.1 创新地震科普内容 45-47 6.3.2 创新地震科普形式和方法 47-48 6.3.3 做好重点人群、地区的地震科普工作 48-50 6.4 结束语 50-51 第七章 新时期加强我国科普创新工作的几点政策建议 51-56 7.1 根据不同对象,突出科普工作的针对性 51-55 7.1.1 面向全体公众的科普 51 7.1.2 面向青少年的科普 51-52 7.1.3 面向领导干部的科普 52 7.1.4 面向城市居民的科普 52-53 7.1.5 面向农民的科普 53-55 7.2 加强科普能力建设 55 7.3 加强科普理论研究 55-56 结论与展望 56-57 参考文献 57-60 致谢 60
|
相似论文
- 破解城乡结合部地区二元管理体制难题,D630
- 中考数学创新性试题分析与命题研究,G633.6
- 高考数学创新性试题命题研究,G633.6
- 高校科技创新环境评价研究,G644
- 创新型化工企业的持续创新重大风险分析与应对措施研究,F426.7
- 论当代服装古典风格复兴与设计应用研究,TS941.2
- 手工钩针编织的创新设计与应用研究,TS941.2
- 民间体育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研究,D632.9
- 学问之道:大学创新文化的形成研究,G640
-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创新精神与现实意义,A841
- 论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继承与创新,D61
- 创新资源环境与技术创新能力及创新绩效的作用关系研究,F273.1
- 创新型生物制药企业的持续创新重大风险动态分析和应对措施研究,F273.1
- 省级卫视综艺娱乐类节目的现状研究,G222
- 南通蓝印花布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TS941.2
- 菊属种间杂交和抗性种质创新研究,S682.11
- 新时期加强国企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D267
- 教育创新的反应扩散模型的研究,G40
- 高中生化学学习能力现状调查及培养策略的研究,G633.8
- 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的结构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F273.1
-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实证研究,G644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科学、科学研究 > 世界各国科学研究事业 > 中国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