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清末民初达尔汉王旗汉族移民问题研究
作 者: 王铁钢
导 师: 胡格吉勒
学 校: 内蒙古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少数民族史
关键词: 清末民初 达尔汉王旗 汉族移民 王公
分类号: K24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7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以汉族为主体的清末民初内地人口向口外流动是当时的一大社会问题。自清末以来的大量汉族移民流动给内蒙古地区尤其是东部蒙古地区造成了一系列重大社会变迁。比如东部蒙古地区社会生产方式由牧转农的变化,农耕村落社会和农耕文化的形成,蒙汉杂居格局的形成,土地所有观念的转变等一系列社会变化都跟清末以来的汉族移民流动有着密切连系。汉族移民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一、在清朝初期,由于国内民族矛盾,很多民间社团和大量汉民参加了反清斗争并被清廷残酷的镇压下去,后被遣送到边陲“烟瘴”之地。这种遣犯,史称“流人”。二、在十七世纪,由于长江、黄河流域人口的较快增长和土地的高度集中,使大多数农民失去了田地。他们为寻求生路背井离乡,远徒东北和内蒙古东部地区。历史上把这类移民称作“流民”。三、在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清政府实施“移民实边”政策,并把大量汉族移民迁移到蒙古地区开垦定居,泛称“民人”。四、民国初期的汉族移民。这时期的汉族移民大多数是属于为躲避军阀混战而向东北迁移的流民。本论文主要以东部蒙古中的科尔沁左翼中旗作为重点研究范围,着重论述了从清朝中后期到民国初期汉族移民的旗内流动情况和这些汉族移民对该旗造成的影响和结果。本学位论文由前言、正文、结语、参考文献、附录等五部分构成,大约三万五千余字。前言部分交代了论文的选题目的及意义、阐述前人研究状况、相关史料综述、研究方法及创新点、论文结构等。正文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达尔汉王旗的创建,七家王公的形成,七家王公的划分领地等历史性事件。第二部分分析了内地(主要是山东、直隶地区)汉族移民流入达尔汉王旗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第三部分分时间段的论述了内地汉族移民的旗内流动路线及其特点,同时进一步归纳了汉族移民的流动规律及其特点。第四部分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汉族移民对达尔汉王旗的影响。结语部分主要概括了近代以来达尔汉王旗的一系列社会变迁与历史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6 Abstract 6-9 前言 9-13 一、选题由来及研究意义 9-10 二、研究现状及史料介绍 10-11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1-12 四、论文结构 12-13 一、汉族移民流入之前的达尔汉王旗概况 13-19 (一) 达尔汉王旗的创建及七家王公的形成 13-15 (二) 达尔汉王旗七家王公的划分领地 15-19 二、汉族移民进入达尔汉王旗的原因 19-26 (一) 汉族移民的自身遭遇 19-22 (二) 达尔汉王旗各家王公对汉族移民的态度 22-26 三、达尔汉王旗汉族移民流动及其特点 26-37 (一) 早期的“八户人”流动 26-28 (二) “私垦”时期的达尔汉王旗汉族移民流动 28-32 (三) “官垦”时期的达尔汉王旗汉族移民流动 32-37 四、达尔汉王旗汉族移民对该旗的影响 37-56 (一) 汉族移民对达尔汉王旗行政建制方面的影响 37-41 (二) 近代农耕村落与蒙汉杂居格局的形成 41-52 (三) 汉族移民对达尔汉王旗经济社会的影响 52-56 结语 56-58 参考文献 58-61 附表 61-79 附图 79-82 致谢 82
|
相似论文
- 清末民初女装装饰工艺研究,TS941.2
- 清末民初报刊言情小说研究,I207.42
- 清末民初(1862-1918)教师群体近代化历史演进考略,G529
- 清末民初宪法对国家权力的配置研究,D921
- 清末民初中国基督教大学的“合并化”运动,G529
- 清代阿拉善和硕特额鲁特旗汉族移民若干问题研究,K249
- 清末民初教育转型弊端之研究,G529
- 清末民初的县知事审判研究,D929
- 从《华洋诉讼判决录》看民国北京政府统治前期撤废领事裁判权的努力,D929
- 清末民初湖南留学运动探析(1898-1924),G529
- 民族、移民、文化与媒介,D633
- 清末民初江苏乡土史地教科书研究,G529
- 保安三庄汉族移民文化变迁,C95
- 动荡时期的蒙旗,K28
- 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汉族移民和民族关系研究,D633
- 清末民初直隶留学教育探究,G529
- 青海河南蒙古自治县汉族移民研究,C956
- 石河子地区汉族移民文化传播及变迁研究,G206
- 传播与交融,K248
- 清前期盛京八旗王公贵族研究,K249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公元1840年) > 隋、唐至清前期(581~1840年) > 清前期(1616~1840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