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白纹伊蚊引诱剂的研制及登革热预警指标的初步探讨

作 者: 刘彬
导 师: 胡贵方;俞守义;陈清
学 校: 南方医科大学
专 业: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关键词: 登革热 白纹伊蚊 引诱剂 监测指数
分类号: R18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85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研究背景登革热(dengue fever, DF)是由登革病毒引起,主要通过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和白蚊伊蚊(Aedes albopictus)传播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环境的日益恶劣,登革热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流行最广,发病人数最多的虫媒传染病之一。同时,该病所具有突发性,传播迅速,发病率高的流行特点,已经令其成为了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登革热主要发生于广东、海南、广西、福建和台湾,其中,广东是我国登革热流行的重灾区,发病人数占到了全国的90%左右。近年来,该病有向北扩散之迹。白纹伊蚊作为广东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其分布、密度与登革热的流行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特异性疫苗尚未研制成功之前,对白纹伊蚊的密度监测与控制仍是遏制登革热流行势态的主要手段。长期以来,国内外多采取被动的监测方法如人帐诱捕法来获得蚊媒的密度与分布。但是此类方法涉及到伦理学问题,易对监测人员的健康构成威胁,操作困难,科学性欠佳。近年来,容器监测方法开始应用于世界各国公共卫生部门的常规监测中,可其诱蚊诱卵的效率并不是很好。为了更加准确的反映蚊媒密度的真实情况,需要寻找有效的蚊虫引诱剂配方来提高监测容器的引诱效率。同时,由于布雷图指数(BI),容器指数(CI)等传统监测指标在城市里操作十分困难,急需对容器监测法中相配套的监测指标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使之更加合理准确地反映蚊媒密度。研究目的1、研究高效的白纹伊蚊引诱剂;2、利用户外蚊媒常规监测的数据进行登革热容器监测法配套指标的初步探讨。研究方法一、白纹伊蚊引诱剂的筛选优化据文献报道,乳酸引诱力最强的浓度是1mg/ml,故以1mg/ml为中心,取三个浓度水平,加入到正交实验中。对二甲基二硫醚(Dimethyl disμlfide),丙酮(acetone),二甲苯(xylene),氨水,鱼粉浸泡液(fish flour soak)五种试剂进行筛选,并对有效引诱试剂筛出最佳的三个水平。利用正交实验对有效试剂进行优化。1、鱼粉浸泡液的制取及化学试剂浓度的选取将不同剂量的鱼粉(fish flour)加入到50ml的去离子水中。得到1mg/ml、2mg/ml、3mg/ml、4mg/ml、5mg/ml、6mg/ml、7mg/ml、8mg/ml、9mg/ml、10mg/ml十个浓度水平的鱼粉浸泡液。十个浓度水平所捕获的蚊子数进行比较,得到最佳浓度水平为2mg/ml。由于,在以上十个浓度水平下,鱼粉会引起去离子水的混浊,从而降低对成蚊的引诱力,因此,只从2mg/ml这个浓度水平的鱼粉浸泡液中分别取25μl、50μl、75μl、100μl、100μl、125μl、150μl、175μl、200μl加入到引诱剂的筛选优化实验。二甲基二硫醚、丙酮、二甲苯、氨水等作为化学试剂,如果浓度过高,会腐蚀监测容器,造成监测成本升高;而浓度过低,则挥发较快,不利于长期引诱。因此,每种试剂的浓度范围定为0.5μl-4μl/ml,并在这一范围内将试剂划分为0.5μl/ml、1μl/ml、1.5μl/ml、2μl/ml、2.5μl/ml、3μl/ml、3.5μl/ml和4μl/ml共8个等级。而乳酸如果降低到太低的浓度,基本引诱不到成蚊(<5只),综合考虑,决定乳酸浓度不变,以原定最佳浓度(1mg/ml)为中心划定三个水平(0.5mg/ml,1mg/ml,2mg/ml)进行实验。2、引诱剂单独成分与去离子水的对比实验:对每种试剂分别进行下列处理。取25μl、50μl、75μl、100μl、125μl、150μl、175μl和200μl试剂分别加入到装有50ml去离子水的八个监测容器作为实验组,并用50ml去离子水作为对照组,放入长1.2m,短0.8m的蒙式蚊帐中,随后在蚊帐放入约110只吸过血的白纹伊蚊成蚊,四天后回收容器并计数。实验重复两次。(1)二甲基二硫醚与去离子水的对比实验;(2)丙酮与去离子水的对比实验;(3)二甲苯与去离子水的对比实验;(4)氨水与去离子水的对比实验;(5)鱼粉浸泡液(2mg/ml)与去离子水的对比实验。3、对每种试剂的有效引诱浓度进行优选,寻找最佳浓度(1)二甲基二硫醚不同浓度的比较;(2)丙酮不同浓度的比较;(3)二甲苯不同浓度的比较;(4)鱼粉浸泡液(2mg/ml)不同浓度的比较。4、交互作用的筛选第一步,固定第一种试剂在第一个浓度时,变化第二种试剂的浓度,分别得到实验组A1,A2;固定第一种试剂在第二个浓度时,变化第二种试剂的浓度,分别得到实验组a1,a2。第二步,固定第二种试剂在第一个浓度时,变化第一种试剂的浓度,分别得到实验组B1,B2;固定第二种试剂在第二个浓度时,变化第一种试剂的浓度,分别得到实验组b1,b2。将以上几个实验组分别放入内有约110只成蚊的蚊帐中,四天后回收并观察两步实验引诱力变化趋势的不同。实验重复两次。(1)二甲基二硫醚与丙酮的交互作用;(2)二甲基二硫醚与二甲苯的交互作用;(3)二甲基二硫醚与鱼粉浸泡液的交互作用;(4)丙酮与二甲苯的交互作用;(5)丙酮与浸泡液的交互作用;(6)二甲苯与浸泡液的交互作用;(7)二甲基二硫醚与乳酸的交互作用;(8)丙酮与乳酸的交互作用;(9)二甲苯与乳酸的交互作用;(10)鱼粉浸泡液与乳酸的交互作用。5、利用正交表对引诱剂组成成分及浓度进行优化,从而得到最佳搭配组合。二、容器监测法配套指标的初步探讨1、容器监测法配套指标与传统监测指标的相关性分析;2、以传统监测指标为因变量,新型监测指标为自变量,利用多元回归分析,得到预警方程。同时以蚊媒总数和蚊卵总数为因变量,气候因素为自变量,利用多元回归分析,得到预警方程。研究结果一、白纹伊蚊引诱剂的筛选优化1、鱼粉浸泡液的制取。对十种浓度鱼粉浸泡液的捕获效率进行统计学处理,根据结果可知,十种浓度之间引诱效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428,P=0.000)。并且通过多重比较,可以发现鱼粉浸泡液的最佳浓度为2mg/ml。2、引诱剂单独成分与去离子水的比较实验(1)二甲基二硫醚每个浓度的单独引诱实验。二甲基二硫醚的每个浓度均具有较高的引诱效率(P<0.05)。(2)丙酮每个浓度的单独引诱实验丙酮的每个浓度均具有较高的引诱效率(P<0.05)。(3)二甲苯每个浓度的单独引诱实验除了1.5μl/ml(P>0.05)和2.5μl/ml(P>0.05),二甲苯的每个浓度均具有较高的引诱效率(P<0.05)。(4)氨水每个浓度的单独引诱实验氨水与去离子水的引诱力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5)鱼粉浸泡液(2mg/ml)每个浓度的单独引诱实验鱼粉浸泡液(2mg/ml)的每个浓度水平均具有较高的引诱效率(P<0.05)。3、对每种试剂的八种浓度进行优选,寻找最佳浓度(1)二甲基二硫醚八个浓度的比较。二甲基二硫醚八个浓度间引诱效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90.914,P=0.000)。通过LSD多重及均数比较,可得到引诱效果较高的三个浓度:4μl/ml,2μ/ml,1.5μl/ml.(2)丙酮八种浓度的比较。丙酮八个浓度间引诱效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79.345,P=0.000)。通过LSD多重及均数比较,可得到引诱效果较高的三个浓度:4μl/ml,0.5μl/ml,1μl/ml。(3)二甲苯八种浓度的比较。二甲苯八个浓度间引诱效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58.651,P=0.000)。通过LSD多重及均数比较,可得到引诱效果较高的三个浓度:1μl/ml,0.5μl/ml,3μl/ml。(4)鱼粉浸泡液(2mg/ml)八种浓度的比较。鱼粉浸泡液(2mg/ml)八个浓度间引诱效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7.580,P=0.000)。通过LSD多重及均数比较,可得到引诱效果较高的三个浓度:0.5μl/ml,1μl/ml,2μl/ml。4、交互作用的筛选(1)二甲基二硫醚与丙酮交互作用固定二甲基二硫醚为4μl/ml,A200与A25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633,P=0.000),通过均数比较,A200>A25。固定二甲基二硫醚为2μl/ml,a200与a25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6.058,P=0.000),通过均数比较,a200<a25。固定丙酮为4μl/ml,B200与B100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137,P=0.000),通过均数比较B200>B100。固定丙酮为0.5μl/ml,b200与b100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6.890,P=0.000),通过均数比较b200<b100。由此可见,二甲基二硫醚与丙酮之间存在交互作用。(2)二甲基二硫醚与二甲苯的交互作用固定二甲基二硫醚为2μl/ml,A25与A50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225,P=0.000)。固定二甲基二硫醚为4μl/ml,a25与a50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961,P=0.001),通过均数比较,A50>A25,a50>a25。固定二甲苯0.5μl/ml时, B100与B200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200,P=0.000)。固定二甲苯1μl/ml时,b100与b200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302,P=0.000)通过均数比较, B200>B100,b200>b100。由此可见,二甲基二硫醚与二甲苯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3)二甲基二硫醚与鱼粉浸泡液的交互作用固定二甲基二硫醚4μl/ml时,A50与A25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094,P=0.001)。固定二甲基二硫醚2μl/ml时, a50与a25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500,P=0.001),通过均数比较,A25>A50,a25>a50。固定浸泡液1μl/ml时, B200与B100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425,P=0.003)。固定浸泡液0.5μl/ml时,b200与b100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6.444,P=0.000),通过均数比较,B200>B100,b200>b100由此可见,二甲基二硫醚与鱼粉浸泡液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4)丙酮与二甲苯的交互作用固定丙酮4μl/ml时, A50与A25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6.570,P=0.000)。固定丙酮0.5μl/ml时,a50与a25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216,P=0.002)。通过均数比较,A50>A25,a50>a25。固定二甲苯0.5μl/ml时,B200与B25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6.760,P=0.000)。固定二甲苯1μl/ml时,b200与b25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9.454,P=0.000)。通过均数比较B200>B25,b200>b25,由此可见,丙酮与二甲苯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5)丙酮与浸泡液的交互作用固定丙酮4μl/ml时,A50与A25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076,P=0.001)。固定丙酮0.5μl/ml时,a50与a25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439,P=0.002)。通过均数比较,A25>A50, a25>a50。固定鱼粉浸泡液1μl/ml时, B25与B200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621,P=0.001)。固定鱼粉浸泡液0.5μl/ml时,b25与b200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957,P=0.002)。通过均数比较B200>B25,b200>b25。由此可见,丙酮与鱼粉浸泡液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6)二甲苯与浸泡液的交互作用固定二甲苯1μl/ml时,A50与A25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813,P=0.000)。固定二甲苯0.5μl/ml时, a50与a25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4.785,P=0.000)。通过均数比较, A25>A50, a25>a50。固定鱼粉浸泡液1μl/ml时, B25与B50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354,P=0.001)。固定鱼粉浸泡液0.5μd/ml时, b25与b50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070,P=0.001)。通过均数比较,B50>B25,b50>b25。由此可见,二甲苯与鱼粉浸泡液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7)二甲基二硫醚与乳酸的交互作用固定二甲基二硫醚2μl/ml时,A50与A100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164,P=0.004)。固定二甲基二硫醚4μl/ml时,a50与a100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472,P=0.003),通过均数比较,A50>A100,a50>a100。固定乳酸1mg/ml时,B200与B100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167,P=0.000)。固定乳酸为2mg/ml时,b200与b100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9.888,P=0.000)。通过均数比较,B100<B200,b100<b200。由此可见,二甲基二硫醚与乳酸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8)丙酮与乳酸的交互作用固定丙酮4μl/ml时, A50与A100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956,P=0.000)。固定丙酮0.5μl/ml时,a50与a100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736,P=0.003)。通过均数比较,A50>A100,a50>a100。固定乳酸1mg/ml时,B200与B25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377,P=0.000)。固定乳酸为2mg/ml时,b200与b25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546,P=0.002)。通过均数比较,B200>B25,b200>b25。由此可见,丙酮与乳酸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9)二甲苯与乳酸的交互作用固定二甲苯0.5μl/ml时,A50与A100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6.292,P=0.000)。固定二甲苯1μl/ml时,a50与a100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924,P=0.000)。通过均数比较A50>A100,a50>a100,固定乳酸1mg/ml时,B25与B50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118,P=0.015)。固定乳酸为2mg/ml时,b25与b50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4.000,P=0.000)。通过均数比较,B25<B50,b25<b50。由此可见,二甲苯与乳酸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10)鱼粉浸泡液与乳酸的交互作用固定鱼粉浸泡液1μl/ml时,A50与A100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939,P=0.000)。固定鱼粉浸泡液0.5μl/ml时,a50与a100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222,P=0.001)。通过均数比较A50>A100,a50>a100。固定乳酸1mg/ml时,B25与B50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339,P=0.001)。固定乳酸为2mg/ml时,b25与b50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354,P=0.002)。通过均数比较,B50<B25,b50<b25。由此可见,鱼粉浸泡液与乳酸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5、利用正交表对引诱剂组成成分及浓度进行优化,得到最佳搭配:二甲基二硫醚1.5μl/ml,丙酮1μl/ml,二甲苯3μl/ml,鱼粉浸泡液1μl/ml,乳酸1mg/ml。并根据结果可得到回归方程Y=66.778+2.889A+1.667A*B+1.667B+0.889C,从而了解几种试剂对引诱剂引诱效率的贡献大小依次为二甲基二硫醚,二甲基二硫醚与丙酮的交互作用,丙酮,二甲苯。二、容器监测法配套指标的初步探讨1、容器监测法配套指标与传统监测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布雷图指数与诱蚊指数,诱卵指数,诱蚊诱卵指数等均有相关性。其中,布雷图指数与诱蚊指数(r=0.758,P=0.007),布雷图指数与诱卵指数(r=0.667,P=0.025)布雷图指数与诱蚊诱卵指数(r=0.758,P=0.007)。2、利用多元回归分析,得到预警方程。①Y=-702.837+47.035aY:蚊卵总数,a:温度对方程进行检验,方程成立(F=22.213,P=0.001)。方程复相关系数R2=0.712,方程拟合效果好。②Y=-18.358+1.297aY:白纹伊蚊总数,a:温度对方程进行检验,方程成立(F=59.075,P=0.000)。方程复相关系数R2=0.868。方程拟合效果好。③Y=1.045+0.677-0.590bY=布雷图指数,a:诱蚊指数,b:诱卵指数对方程进行检验,(F=13.580,P=0.003),方程复相关系数R2=0.772。方程拟合较好。研究结论1、利用正交设计对白纹伊蚊引诱剂进行优化,得到了较为成熟的引诱剂配方。2、利用户外常规监测的数据,对容器常规监测方法的配套指标与传统监测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进而提出了两者之间的线性回归关系同时分析了气候因素对蚊媒密度的影响。

全文目录


摘要  3-12
ABSTRACT  12-27
第一章 前言  27-31
第二章 白纹伊蚊引诱剂的设计  31-64
  一、研究目的  32
  二、研究思路  32-33
  三、研究方法  33-46
    (一) 实验材料  33
    (二) 鱼粉浸泡液的制取及浓度选择  33-34
    (三) 引诱剂组成成分与去离子水单独比较及最佳浓度的筛选  34-36
    (四) 引诱剂有效引诱成分之间交互作用的筛选  36-44
    (五) 正交方案的设计及实施  44-46
  四、研究结果  46-60
  五、讨论  60-64
第三章 登革热容器监测配套指标的初步探讨  64-72
  一、研究目的  64-65
  二、数据来源  65
  三、容器监测法配套指标  65-66
  四、研究方法  66
  五、质量控制  66
  六、研究结果  66-69
  七、讨论  69-72
创新点  72-73
全文小结  73-74
参考文献  74-78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78-79
附录  79-80
致谢  80-83
统计学审稿证明  83

相似论文

  1. 我国不同地理种群登革热媒介伊蚊和丹东三带喙库蚊对杀虫剂的抗药性,R184
  2. 云南中缅边境孟连和澜沧县登革热流行状况调查,R181.3
  3. 栗山天牛生物学特性及成虫期防治技术研究,S763.3
  4. 植物精油对蚊虫的生物活性及其混配增效研究,S482.3
  5. 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mtDNA-COI和mtDNA-ND4基因多态性研究,R384
  6. 黄浦世博园区蚊虫种群动态观察及不同监测方法的效果探讨,R184
  7. 人尿引诱和刺激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取食的化学机理,S763.7
  8. 烟草甲(Lasioderma serricorne F.)食物引诱剂的初步研究,S482.3
  9. 白纹伊蚊miRNA的测序、鉴定及表达谱的初步分析,R384
  10. 白纹伊蚊气味结合蛋白(OBP)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R384.1
  11. 引诱多种储粮害虫的引诱剂配方的筛选和缓释技术研究,S379.5
  12. 调控褐飞虱及其天敌稻虱缨小蜂行为的活性化合物筛选及其田间效果的初步测定,S435.112.3
  13. 成山林场松褐天牛和褐梗天牛的发生规律和生物防治研究,S763.3
  14. 锈色粒肩天牛寄主选择机制初步研究,S763.3
  15. 柠条绿虎天牛植物源引诱剂开发,S763.7
  16. 缓释型小蠹虫引诱剂的制备及其缓释性能初探,TQ453
  17. 苦皮藤素对白纹伊蚊幼虫毒杀的作用,S482.3
  18. 白纹伊蚊rDNA ITS2基因多态性研究及登革热流行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R181.3
  19. 扁叶蜂性信息素及其植物源引诱剂研究,S763.3
  20. 厦门蚊种调查与白纹伊蚊种群构建及其生物学特征和毒理学的研究,R184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卫生学 > 流行病学与防疫 > 防疫措施和管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