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那些年的知识分子

作 者: 林筠昕
导 师: 陈子善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 知识分子 人民大众 女性形象 死亡意识 写作危机
分类号: I207.4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2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张贤亮是“文革”以后归来的作家中很活跃的一位,本文集中讨论了张贤亮80年代发表的三部小说《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和《习惯死亡》,试图从时间脉络里梳理张贤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其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中所折射出的时代印记,在风起云涌的80年代的不同的时间里对于同一段历史书写的差别。写于80年代前期的《绿化树》中,知识分子还未完全脱去对劳动群众的崇拜与对自身价值的怀疑,我们可以看出,尽管最后还是由外力介入所破坏,张贤亮还是小心翼翼地企图在赞美劳动崇拜生命力与对知识分子的自我身份确认之间维持一种微妙的平衡。而在《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他不再做这种努力,知识分子承受了苦难和对未来中国命运的思考,这源于他们在根深蒂固的“士”的传统影响下具有的原罪感以及对社会责任的自觉承担。但也正是因此,知识分子对劳动者的背叛变得更加坦然,他们不用担心残酷地暴露自己内心的丑恶,它们在知识分子承担历史责任的道德高度中被消解了。《习惯死亡》一文,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那个意气风发的知识分子突然不见了,苦难轰毁了整个“意义”世界,张贤亮用对死亡的戏谑与迷恋来嘲讽曾经荒谬的政治,并在文中表达出对现实的思考与忧虑。然而随着作家身份的改变,上世纪90年代后所发表的一系列小说丧失了80年代小说的特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逐渐被放大,苦难逐渐从整个社会所经历的创伤性回忆变成了个人发迹史中经受住的磨练与成功的证明。作家所迷恋的苦难史渐渐地不再具有社会意义,而变成了他本人不停地借以孤芳自赏的资本。随着这一改变的产生,事实上带来的是张贤亮在创作上的危机,这种危机是《青春期》、《我的菩提树》等文本在写作手法上的实验所无法掩盖和弥补的,最终带来的是作家在文坛上的边缘化与对张贤亮研究的逐渐寥落。

全文目录


论文摘要  6-7
ABSTRACT  7-9
引论  9-13
第一章 《绿化树》——在劳动者和知识分子之间  13-23
  第一节 黄土地在召唤  14-18
  第二节 矛盾的张力  18-23
第二章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背叛、忏悔及其他  23-35
  第一节 那些精神上被阉割的人  23-26
  第二节 背叛与忏悔  26-30
  第三节 转型中的知识分子  30-35
第三章 《习惯死亡》——"意义"幻灭以后  35-43
  第一节 爱与自由的毁灭  35-38
  第二节 对死亡的戏谑与"意义"世界的轰毁  38-40
  第三节 忧国之思  40-43
结语  43-46
参考文献  46-50
后记  50

相似论文

  1. 知识分子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作用研究,D663.5
  2. 张恨水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I207.42
  3. 知识分子言说的媒介异化研究,G206
  4.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探析,G0
  5. 论特里丰诺夫小说中的“市侩现象”,I512
  6. 新世纪以来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I207.42
  7. 大爱“无字”,I207.42
  8. 现代诗性隐喻:作为消解现代诗歌困境的一个方法及其建构,I207.25
  9. 论阎连科小说中的女性形象,I207.42
  10. 俄罗斯知识分子矛盾性研究,K512
  11. 王安忆小说的女性文化视野,I207.42
  12. 焦虑与突围—70后诗群研究,I207.25
  13. 《歧路灯》人物形象研究,I207.41
  14. 王家新的诗学理想与诗艺实践,I207.25
  15. 《三国演义》与《荷马史诗》比较研究,I106
  16. 乡土知识分子的现代化想象,I207.42
  17. 论知识分子对1930年代行政效率运动的反应,K263
  18. 《新社会》的“新社会”之梦,K261.1
  19. 从老舍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其男权意识,I207.42
  20. 九十年代以来小说中学院知识分子形象研究,I207.42
  21. 惠安女题材绘画创作的艺术生态,J209.2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小说 > 新体小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