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山西汾河流域公元前730年至2000年旱涝灾害研究

作 者: 苏慧慧
导 师: 查小春
学 校: 陕西师范大学
专 业: 自然地理学
关键词: 汾河流域 旱灾 涝灾
分类号: P426.61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78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全球变化是目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全球性问题,也是全球性环境问题研究课题的一个核心问题,旱涝灾害亦一直备受关注。汾河,被誉为山西的“母亲河”,是黄河流域内仅次于渭河的第二大支流,是山西省境内最大最长的一条大河。同时,汾河也是一条闻名于世的多泥沙河流,善淤多徙,历史上频繁的中下游河流改道与流域内的旱涝灾害,曾给两岸人民带来难以数尽的忧虑与疾苦。因此,通过历史文献学、访谈调查法、计量地理学等的方法,借助丰富的灾害文献记载及现代统计资料,对汾河流域公元前730年至2000年旱涝灾害等级、时空分布、原因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与探讨。主要结果为:(1)依据历史文献的定性描述,以成灾情况为主要指标,根据旱涝灾害持续时间、强度、受灾范围以及受灾程度等,并且以历史文献对汾河流域地区的旱涝灾害的描述为依据,将汾河流域地区的旱涝灾害分别划分了四个等级。按照划分的等级序列将汾河流域明、清、1911-2000年三段时期旱涝灾害进行了逐年等级划分得出:汾河在明代时期干旱灾害一、二级旱灾发生较多,三级和四级旱灾发生较少。从不同等级干旱灾害在时间上的变化分析可知,明代早期旱灾发生很少,中、晚期旱灾发生较多;汾河在清代时期干旱灾害大多数属于一级旱灾,二级和三级旱灾较多,四级旱灾发生最少;汾河在1911~2000年这段时期干旱灾害大多数属于二级旱灾,一、三和四级旱灾发生较少。汾河在明代、清代时期洪涝灾害大多数属于二级涝灾,一级和三级涝灾较多,四级涝灾发生最少;汾河流域在1911-2000年这段时期洪涝灾害大多数属于二级涝灾,三级涝灾也较多发生,四级涝灾发生较少,一级涝灾发生最少。(2)根据干旱灾害在各个世纪出现的次数及其变化规律,将汾河流域历史时期的干旱灾害演变过程分成5个时期:①少旱时期,前7~前3世纪,灾害记录较少,灾害周期不明显。②增多时期,前2世纪,灾害较多发生。③渐增时期,前1~4世纪,灾害记录次数逐渐增加。④无灾时期,5世纪,无灾害记录次数。⑤波动增加,6~20世纪,6世纪灾害次数明显增多,这段时期内灾害次数发生规律总体呈现先减少后增加、波动上升的趋势。19、20世纪灾害发生达到最大值。根据各个世纪洪涝灾害出现的次数及其变化规律,将汾河流域历史时期的洪涝灾害演变过程分成4个时期:少涝时期,前8~1世纪,灾害记录较少,灾强起伏不大,灾害周期不明显。增多时期,2~6世纪,灾害次数开始增多。减少时期,7~13世纪,灾害次数较之前有所减少。多涝时期,14~20世纪,灾害次数记录大幅度增加。(3)本文对汾河流域地区的2700多年的旱涝灾害发生季节分布进行统计得出:这段时期内汾河流域旱灾主要是春旱及夏旱,春夏连旱和秋旱也较多发生。其中汾河上游旱灾发生较少,夏旱和春夏连旱发生较多;汾河中游、下游旱灾发生次数较多;汾河中游春旱、夏旱及春夏连旱发生次数较多,秋旱次之;汾河下游夏旱发生次数最多,其次为春旱、春夏连旱及秋旱。这段时期内汾河流域涝灾在夏季和秋季发生较多,春季发生很少。其中汾河上游涝灾发生较少,夏涝较多、秋涝次之、春涝较少。汾河中游涝灾发生次数最多,夏涝最多、其次是秋涝、春涝较少发生。汾河下游涝灾发生仅次于中游,夏涝为主、秋涝发生也较多、春涝较少发生。(4)本文对汾河流域地区在公前730年至2000年旱涝灾害发生的县市进行统计得出:汾河流域各县市旱灾频次发生都较大,旱灾主要发生在汾河流域中游的太原、介休、平遥、榆次、文水;下游的临汾、曲沃、襄汾、洪洞、万荣县;汾河上游旱灾发生次数较少。较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县市主要分布在中上游段,尤其是太原、平遥、介休、汾阳、文水、交城5县市遭受灾害最为频繁,其次是汾河中游的阳曲、寿阳、榆次、太谷、祁县、灵石、清徐、孝义,及处于下游段的洪洞、襄汾、翼城、新绛、曲沃、万荣、河津等也较易形成灾害;而汾河上游段宁武、静乐、岚县、娄烦、古交等,处于中下游段的交口、汾西、古县、霍州等,以及处于下游段的侯马、浮山、稷山,均受洪灾影响较小。(5)公元前730年至2000年汾河流域旱涝灾害发生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气候的波动变化。自然因素对汾河流域旱涝灾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流域所处地形和气象两方面。人为因素对汾河流域旱涝灾害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人类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加剧流域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加之流域内河水泥沙含量日益增多,必然导致河道淤积,旱涝灾害频繁发生。气候的波动变化也对汾河流域旱涝灾害有很大的影响。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0
第1章 前言  10-16
  1.1 研究的目的和研究意义  10-11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4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1-12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14
  1.3 研究方法  14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15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1.6 研究的工作量  15-16
第2章 流域概况  16-22
  2.1 自然地理环境  16-20
    2.1.1 地质构造  18
    2.1.2 地层岩性  18-19
    2.1.3 气候  19
    2.1.4 降水  19-20
    2.1.5 土壤  20
    2.1.6 植被  20
  2.2 社会经济  20-22
第3章 旱涝资料的来源及分级依据和标准  22-30
  3.1 旱涝资料的来源  22
  3.2 旱涝分级依据和标准  22-30
    3.2.1 旱灾的分级标准  24-26
    3.2.2 涝灾的分级标准  26-30
第4章 汾河流域旱涝灾害发生的时间变化  30-42
  4.1 最小二乘法模型建立的理论推导  30-31
  4.2 汾河流域旱涝灾害发生年际变化  31-35
    4.2.1 汾河流域公元前730年至2000旱涝灾害发生年际变化  31-33
    4.2.2 汾河流域公元前700年至2000年旱涝灾害发生年际变化  33-35
  4.3 汾河流域旱涝灾害发生的季节变化  35-42
    4.3.1 汾河流域旱灾发生的季节变化  35-36
    4.3.2 汾河流域各县市旱灾发生的季节变化  36-38
    4.3.3 汾河流域涝灾发生的季节变化  38
    4.3.4 汾河流域各县市涝灾发生的季节变化  38-42
第5章 汾河流域旱涝灾害发生的空间分布规律  42-48
  5.1 汾河流域公元前730至2000年旱灾发生的空间分布  42-45
    5.1.1 公元前730至2000年汾河流域各河段旱灾发生频次  42-43
    5.1.2 公元前730至2000年汾河流域各县市旱灾发生频次  43-45
  5.2 汾河流域公元前730至2000年涝灾发生的空间分布  45-48
    5.2.1 公元前730至2000年汾河流域各河段涝灾发生频次  45
    5.2.2 公元前730年至2000年汾河流域各县市涝灾发生频次  45-48
第6章 汾河流域旱涝灾害发生的原因分析  48-54
  6.1 汾河流域旱涝灾害灾发生的自然因素分析  48-49
  6.2 汾河流域旱涝灾害发生的人为影响  49-50
  6.3 气候的波动变化对汾河流域旱涝灾害发生的影响  50-54
第7章 结论  54-58
  7.1 结论  54-57
  7.2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57-58
参考文献  58-64
附录  64-106
  一、水灾  64-85
  二、旱灾  85-106
致谢  106-10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7

相似论文

  1. 云南洪旱灾与鼠疫流行及监测指标的关系研究,R181.3
  2. 旱魃为虐,如惔如焚,K248
  3. 山西汾河流域城市建设的生态审美取向,TU984.115
  4. 黑龙江省农业旱涝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研究,F327
  5. 安徽省农业旱涝灾害风险分析,S422
  6. 近50年来汾河水沙演变规律及驱动力研究,P333
  7. 内蒙古自治区干旱灾害时空分布规律及预测研究,S423
  8. 安徽省旱涝灾害评估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实现,TP319
  9. 农业旱灾脆弱性及其风险管理研究,S423
  10. 基于遥感与GIS技术的内蒙古东部草原地区干旱灾害监测、评估研究,S812.1
  11. 植被叶面水遥感监测及其时空特征分析,S127
  12. 大气季节内振荡对东亚夏季风活动的影响研究,P425.42
  13. 基于气候变化的水稻旱灾风险及其保险研究,F224
  14. 灌溉农业区旱灾恢复力初探,S423
  15. 区域农业旱灾系统恢复性评价与资源驱动分析,S423
  16. 1937年的贵州旱灾与救济,K263
  17. 基于入户调查的农户旱灾恢复力研究,S423
  18. 灾荒与社会救助,K26
  19. 可变模糊集理论在水资源系统中的应用研究,TV213.4
  20. 山西汾涑流域历史水文地理研究,K928.6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气象学) > 气象基本要素、大气现象 > 水汽、凝结和降水 > 降水 > 普通降水 > 降水引起的灾害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