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大气季节内振荡对东亚夏季风活动的影响研究

作 者: 吕心艳
导 师: 王凡;陈锦年
学 校: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专 业: 物理海洋学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季节内振荡 低频模态 海表温度距平(SSTA) 异常活动 持续降水 旱涝灾害
分类号: P425.4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442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利用ERA40逐日再分析资料、NCEP/NCAR2逐日再分析资料、中国740个测站日降水资料、上海台风研究所提供的西太平洋热带气旋资料、Kaplan等重建的月平均SSTA资料、NOAA逐日长波辐射(OLR)等资料,应用离散功率谱分析、带通滤波、EOF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了东亚夏季风(EASM)的移动特征、东亚地区季节内振荡(ISO)的基本特征、季节内振荡对东亚夏季风活动的影响、季节内振荡对东亚夏季风异常活动的影响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综合动力和热力因素定义了可动态描述东亚夏季风移动和强度的指数,并利用该指数研究了东亚夏季风的爆发和移动的季节内变化及其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研究发现,气候平均东亚夏季风前沿分别在28候、33候、36候、38候、40候、44候出现了明显的跳跃。东亚夏季风活动具有显著的年际变率,主要由于季风前沿在某些区域异常停滞和突然跨越北跳或南撤引起,造成中国东部旱涝灾害频繁发生。东亚夏季风的活动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在1965年、1980年、1994年发生了突变,造成中国东部降水由“南旱北涝”向“南涝北旱”的转变。(2)东亚季风区季节内变化具有10~25d和30~60d两个波段的季节内振荡周期,以30-60d为主。存在三个主要低频模态,第一模态主要表征了EASM在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活动期间的低频形势;第二模态印度洋-菲律宾由低频气旋式环流控制,主要表现了ISO在EASM爆发期间的低频形势;第三模态主要出现在EASM在华南和淮河活动期间的低频形势。第一模态和第三模态是代表东亚夏季风活动异常的主要低频形势。(3)热带和副热带地区ISO总是沿垂直切变风的垂直方向传播。因此,在南海-菲律宾东北风垂直切变和副热带西太平洋北风垂直切变下,大气热源激发菲律宾附近交替出现的低频气旋和低频反气旋不断向西北传播,副热带西太平洋ISO以向西传播为主。中高纬度地区,乌拉尔山附近ISO以向东、向南移动或局地振荡为主;北太平洋中部ISO在某些情况下向南、向西传播。(4)季风爆发期,伴随着热带东印度洋到菲律宾一系列低频气旋和低频反气旋,冷空气向南输送,10~25天和30~60天季节内振荡低频气旋同时传入南海加快了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在气候态下,ISO活动表现的欧亚-太平洋(EAP)以及太平洋-北美(PNA)低频波列分布特征(本文提出的EAP和PNA低频波列与传统意义上的二维定点相关得到的波列不同)。这种低频分布形式使得欧亚和太平洋中高纬度的槽、脊及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加强,东亚地区的低频波列则成为热带和中高纬度ISO相互作用影响东亚夏季风活动的纽带。不同的阶段表现不同的低频模态,30~60d低频模态的转变加快了EASM推进过程中跳跃性;30-60d低频模态的维持使得EASM前沿相对停滞。(5)30-60d滤波场,菲律宾海域交替出现的低频气旋和低频反气旋不断向西北传播到南海-西太平洋一带。当南海-西太平洋地区低频气旋活跃时,季风槽加强、东伸,季风槽内热带气旋(TC)频数增加;当南海-西太平洋低频反气旋活跃时,季风槽减弱、西退,TC处于间歇期,生成位置不集中。(6)在El Nino态下,大气季节内振荡偏弱,北传特征不明显,但ISO由中高纬度北太平洋中部向南和副热带西太平洋向西的传播特征显著,东亚地区ISO活动以第三模态为主,EASM集中停滞在华南和淮河流域,常伴随着持续性区域暴雨的出现,易造成华南和江淮流域洪涝灾害,长江和华北持续干旱。在La Nina态下,大气季节内振荡活跃,且具有明显的向北传播特征,PNA低频波列显著,东亚地区ISO活动以第一模态单峰为主;EASM主要停滞在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这些地区出现异常持续强降水,华南和淮河流域多干旱;在El Nino态向La Nina态转换期,ISO活动以第一模态双峰为主,长江中下游常常出现二度梅。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2
第一章 绪论  12-28
  1.1 引言  12-13
  1.2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  13-21
  1.3 存在的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  21
  1.4 资料  21-22
  1.5 统计和诊断方法  22-26
  1.6 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26-27
  1.7 特色和创新  27-28
第二章 东亚夏季风移动特征分析  28-52
  2.1 引言  28-31
  2.2 定义东亚夏季风前沿  31-34
  2.3 气候态东亚夏季风推进过程  34-40
  2.4 东亚夏季风移动的年际变化  40-44
  2.5 东亚夏季风移动的年代际变化  44-49
  2.6 小结  49-52
第三章 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基本特征  52-72
  3.1 引言  52
  3.2 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周期特征  52-54
  3.3 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基本模态  54-56
  3.4 大气季节内振荡的传播特征分析  56-63
  3.5 大气季节内振荡对热带大气热源的响应  63-69
  3.6 大尺度环流对大气季节内振荡传播的影响  69-70
  3.7 小结  70-72
第四章 气候态下大气季节内振荡对东亚夏季风活动的影响  72-95
  4.1 引言  72-73
  4.2 大气季节内振荡与东亚夏季风的爆发和进退  73-78
  4.3 大气季节内振荡与东亚夏季风季节推进过程中的跳跃性  78-87
  4.4 季风槽季节内振荡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发生频数  87-93
  4.5 小结  93-95
第五章 大气节内振荡对东亚夏季风在各区域活动的影响  95-119
  5.1 引言  95-96
  5.2 大气季节内振荡对南海季风爆发的影响  96-103
  5.3 大气季节内振荡对东亚夏季风在华南活动异常的影响  103-109
  5.4 大气季节内振荡对东亚夏季风在长江活动异常的影响  109-112
  5.5 大气季节内振荡对东亚夏季风在淮河、华北活动异常的影响.  112-116
  5.6 大气季节内振荡与中国东部干旱的影响  116-117
  5.7 小结  117-119
第六章 大气季节内振荡对东亚夏季风活动异常的影响机理  119-164
  6.1 引言  119-120
  6.2 大气季节内振荡主要模态与东亚夏季风活动异常的关系  120-128
  6.3 热带海温对大气季节内振荡影响机制研究  128-131
  6.4 大气季节内振荡与1996 年东亚夏季风活动异常  131-141
  6.5 大气季节内振荡与1998 年东亚夏季风活动异常  141-152
  6.6 大气季节内振荡与2005 年东亚夏季风活动异常  152-162
  6.7 小结  162-164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164-169
  7.1 主要结论  164-167
  7.2 展望  167-169
参考文献  169-180
致谢  180

相似论文

  1. 中国雨季降水气候态季节内振荡主模态的特征研究,P732
  2. 黑龙江省农业旱涝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研究,F327
  3. MJO与南海热带气旋活动的关系,P444
  4. 三种动力框架对全球气候及东亚夏季风模拟的影响探究,P434
  5. 影响东亚夏季风的春季海陆热力关键区的年代际变化,P425.42
  6. 安徽省农业旱涝灾害风险分析,S422
  7.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脂异常及其与病情活动相关性分析,R593.241
  8. 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的时间变率与东亚夏季风潜在可预报性关系的研究,P461
  9. 夏季北极涛动(AO)、东亚夏季风与中国东部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关系,P461
  10. 西北地区干湿气候转型研究,P462
  11. 中国夏季风边缘位置的变动及其与东亚大气环流的关系,P434
  12. 我国地温的变化特征及其地气温差与环流异常和夏季降水的相关分析,P423.3
  13. 青藏高原冻融过程与东亚夏季风关系的研究,P425.42
  14. 旱涝灾害对江苏作物生产影响的评估决策系统,S42
  15. 安徽省旱涝灾害评估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实现,TP319
  16. 海表温度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P461.2
  17. 北半球平流层中下层风场特征统计和一类特殊SSW事件的动力学诊断分析,P421.32
  18. 不同纬度季节内振荡对2008年中国南方低温冰冻雨雪的影响,P429
  19. 热带西太平洋边缘晚第四纪以来的古环境研究,P736.22
  20. 时—空二维波传播分解和主时间尺度分析及其在大气季节内振荡研究中的应用,P433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气象学) > 气象基本要素、大气现象 > > 地表风的变化 > 年变化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