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文革”时期湖北荆门县域经济研究

作 者: 邓静
导 师: 张世保
学 校: 中南民族大学
专 业: 专门史
关键词: 文化大革命 荆门 经济 曲折发展 新左派
分类号: F12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3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以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荆门经济曲折发展的脉络为个案,在着重分析了当时荆门经济发展“三落两起”发展轨迹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变动的原因,文章指出:“文革”时期社会经济虽然遭受了严重破坏,但经济建设仍然缓慢在进行,除1967、1968年两年外,总体上还是有所发展的。虽然如此,我们却不能由此肯定“文革”。文章对新左派“文革”史观进行省思,认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人民必须以历史经验教训为鉴,运用合乎历史发展的经济规律来发展社会经济。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首先介绍了选题意义,其次总结了目前学术界对文革经济发展存在的两种观点以及研究动态,最后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第一章回顾了“文革”前十七年荆门经济的发展的状况,即建国以前经济水平和建国以后的几个发展阶段并分析了当时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原因,为下文研究“文革”时期的经济发展作铺垫。第二章根据“文革”时期的经济“三落两起”特点分为三个部分来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一部分:1966年5月-1968年底,即国民经济从全面好转到急剧恶化。该部分主要阐述从动乱初期到动乱不断升级时期的社会状况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即从局部影响到造成国民经济的急剧恶化;第二部分:1969年初-1974年底,国民经济从恢复到畸形发展到再遭破坏。这个时期国民经济的发展受政治形势的影响,起落反复。先是1969年5月以后的恢复性发展,接着就是1971年国民经济发展陷入畸形,紧接着就是对陷入畸形的国民经济的调整与整顿,国民经济又出现转机,但是好景不长,“批林批孔”的掀起,使国民经济再次陷入困境,直接导致当年国民经济大部分主要指标的没有完成,造成生产下降,运输停滞,财政困难,市场紧张等严重社会问题。第三部分:1975年1月-1976年10月,国民经济的逐步好转到再陷困境。为了扭转受“批林批孔”影响而陷入困境的国民经济,邓小平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开始对国民经济的全面整顿,使国民经济一度出现了“文革”以来最好的状况,但是在那个“左”倾思潮仍然占统治地位的年代,“全面整顿”最终被迫中断,刚刚出现好转的国民经济又陷入了困境。第三章对“文革”时期荆门经济发展作总体评价。“文革”时期,荆门的生产建设受到严重的破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这是当时国民经济状况的主要方面;另一方面,应该看到的是,十年期间,国家的经济建设仍在进行,除1967、1968年两年外,总体上还是有所发展,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经济建设在某些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更应该看到的是,荆门的生产建设所遭受到的破坏以及造成的严重后果,这才是当时国民经济状况的主要方面。并系统的对“文革”时期荆门经济的研究的若干启示与思考。通过对文革时期荆门经济的研究,文章认为,值得深层反思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点:1、在阶级斗争己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历史条件下,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2、经济建设应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促进农、轻、重协调发展。3、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生产的发展的同时也要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两者要紧密结合起来。4、社会政治稳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没有团结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一切都无从谈起。5、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指导下,荆门的经济建设也要从荆门的实际出发,走一条具有荆门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余论部分结合对荆门“文革”时期经济的分析,对当前社会上出现的一种新左派“文革”史观进行省思,文章强调,肯定“文革”是错误的,回到“文革”更是历史的倒退,只有走改革开放的道路才能发展中国。通过对荆门“文革”时期经济的曲折发展研究以及对新左派“文革”史观的省思,本文认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向现代化迈进的征程中,人们必须以史为鉴,运用合乎历史发展的经济规律来调控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和健康发展。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2
绪论  12-16
  一、选题意义  12
  二、学术前史  12-14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6
第一章 “文革”前十七年荆门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16-24
  一、恢复与发展时期(1949-1957)  16-19
    (一) 恢复时期(1949-1952)  16-17
    (二) “一五”时期(1953-1957)  17-19
  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1958-1965)  19-24
    (一)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时期(1958-1960)  19-23
    (二)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61-1965)  23-24
第二章 “文革”十年荆门经济的曲折发展  24-38
  一、国民经济从全面好转到急剧恶化  24-29
    (一) “文革”初期动乱对荆门经济的局部影响(1965)  24-26
    (二) “文革”不断升级,国民经济遭遇急剧恶化(1967-1968)  26-29
  二、国民经济从恢复到畸形发展到再破坏(1969 年初-1974 年底)  29-35
    (一) 国民经济的艰难恢复与畸形发展(1969-1971)  29-32
    (二) 国民经济调整和整顿时期,国民经济逐步出现转机(1972-1973)  32-33
    (三) “批林批孔”时期,荆门国民经济再遭到破坏(1974)  33-35
  三、国民经济的逐步好转到再次陷入困境(1975 年1 月-1976 年10 月)  35-38
    (一) 全面整顿时期,国民经济形势明显好转(1975)  35-36
    (二) “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期间,荆门国民经济再次陷入困境(1975)  36-38
第三章 对“文革”时期荆门经济的总体评价  38-44
  一、十年动乱给国民经济造成的严重的破坏  38-40
    (一) 工农业生产发展速度大大降低  38-39
    (二) 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严重失调  39
    (三) 经济效益全面下降  39-40
    (四) 人民生活水平的降低  40
  二、“文革”时期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  40-42
    (一) 发展了地方工业  40-41
    (二) 支援国家“三线”建设  41
    (三) 粮食产量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  41-42
  三、对荆门“文革”时期经济痛定思痛的几点思考  42-44
余论对新左派“文革”观的省思  44-48
参考文献  48-53
致谢  53-54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4

相似论文

  1. 文山州特色经济的空间布局研究,F127
  2. 云南旅游小镇循环经济建设研究,F592.7
  3. 基于福利经济学的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研究,F590
  4.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旅游环境伦理研究,F590
  5. 我国的排污收费制度研究,X196
  6. 中职教育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G718.3
  7. 试论地方政府的伦理决策,D625
  8. 胶南市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G719.2
  9. 磷肥副产氟硅酸钠含氯废水的回收利用研究,X786
  10. 基于用户体验的灯具设计策略研究,TS956
  11. 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讨,X24
  12. 基于循环经济的生物质能利用模式研究,S216
  13. 海西经济建设下福厦泉市区三小球健身运动的发展研究,G812.7
  14. 基于GIS和模型的区域生态农业评价研究,S-0
  15. 江苏蚕业可持续发展研究,F326.3
  16. 经济文化强省建设背景下山东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442.6
  17. 高校经济困难生资助研究,G647
  18. 地方特色农作物种质资源的经济价值研究,S326
  19. 氮素对温室水果型黄瓜果实生长及经济产量影响的模拟研究,S642.2
  20. 国际金融危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A811
  21. 两性经济行为与婚姻家庭制度的关系研究,C913.14

中图分类: > 经济 >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 中国经济 > 中国经济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