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高校学生弱势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作 者: 刘素兰
导 师: 孟立军
学 校: 中南民族大学
专 业: 教育学原理
关键词: 高校学生 弱势群体 心理健康教育
分类号: G44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239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转步入为大众化,我国高校学生弱势群体问题慢慢显现出来。高校学生弱势群体是由于各种原因,在心理承受力、家庭经济状况、人际交往等方面处于困境的高校学生群体,该群体的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必将影响其身心健康及高校自身的发展和校园的和谐稳定,继而对社会的稳定也将产生影响。该弱势状况主要体现在心理弱势、经济弱势、学习弱势、交往弱势、能力弱势等几个方面。高校学生弱势群体问题已经受到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先后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反响。然而,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大部分的思辨研究或者实证研究都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上,较好地解决了高校经济弱势群体的经济问题,但却忽视了高校其它学生弱势群体,也没能从心理上根除其弱势状况。学生在得到物质资助之后,他们觉得自己是社会的包袱,变得很自卑不合群,不愿意跟同学沟通与交往,觉得学校生活索然无味,高校学生他杀与自杀事件频频发生,这为我们关注高校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素质敲响了警钟。有些研究者直接把高校弱势群体与高校贫困生划上等号而进行其研究,这是明显的概念偷换。许多研究者依据自己的标准对高校学生弱势群体进行了各自的定义,并进行研究其生存状况,当然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实际情况是否真实,我们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发现,也许我们想当然地认为他们是弱势群体,可学生自己却不认为是这样的。本文采用现象学的研究方法,从高校学生自身的感受与体验出发,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并归纳总结出弱势群体的表现与现状,接着提出相关的理论依据,最后提出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救助措施。首先,提高高校学生弱势群体的自我调适能力,本研究的出发点就是高校学生自身的感受与体验,所以改变其自我意识,纠正其自我评价就显得尤其重要;其次,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新体系,从课堂活动中,让弱势群体对自身心理品质有充分的了解,培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能够全面地、发展地、动态地看待问题;第三,壮大高校心理咨询中心服务机构,为高校学生弱势群体做好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6
Abstract  6-10
第一章 绪论  10-15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0-11
  二、文献综述  11-13
    (一) 有关高校学生弱势群体界定方面的研究  11
    (二) 有关高校学生弱势群体形成原因的研究  11-12
    (三) 有关高校学生弱势群体对策的研究  12-13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5
    (一) 研究内容  13-14
    (二) 研究方法  14-15
第二章 高校学生弱势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  15-19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  15-16
    (一) 孔子心理发展思想  15
    (二) 行为主义理论  15-16
  二、弱势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  16-19
    (一) 人道主义精神  17-18
    (二) 教育公平理论  18-19
第三章 高校学生弱势群体现状分析  19-24
  一、问卷调查  19-20
    (一) 调查目的  19
    (二) 调查对象  19
    (三) 调查方法  19-20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20-24
第四章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分析  24-29
  一、高校学生弱势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24-25
    (一) 心理健康的涵义  24
    (二) 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  24-25
    (三) 高校学生弱势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  25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25-26
    (一)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现状  25
    (二)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  25-26
    (三)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现状  26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分析  26-29
    (一) 态度不端正,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进程慢  26-27
    (二) 体制和机构不合理,制约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前进  27
    (三) 教学方法单一,制约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27-29
第五章 高校学生弱势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  29-38
  一、提高弱势群体的自我调适能力  29-32
    (一) 完善自我意识  29-30
    (二) 培养正确的归因和认知  30-31
    (三) 积极改善人际关系  31-32
  二、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新体系  32-34
    (一) 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32
    (二)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建设  32-33
    (三) 创新课程教学方式与途径  33-34
  三、壮大高校心理咨询中心服务机构  34-38
    (一) 形成齐抓共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34-35
    (二) 建设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35
    (三) 由个别心理咨询扩展到团体心理咨询  35-36
    (四) 朋辈咨询与专业咨询相结合  36-38
结语  38-39
参考文献  39-41
致谢  41-42
附录A 攻读硕士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2-43
附录B 大学生弱势群体现状的调查问卷  43-45

相似论文

  1. 城市贫困居民社会救助研究,D632.1
  2.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研究,B844.2
  3. 民办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267.6
  4. 构建区域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系统的实践研究,G441
  5. 心理咨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G641
  6. 当前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研究,D61
  7.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B844.2
  8. 在公务员队伍中开展员工帮助计划(EAP)的实践探索,D630
  9.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研究,G641
  10. 提高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G641
  11. 长春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G441
  12. 信息技术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探索,G441
  13. 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析,G633.2
  14. 德育隐性课程与高校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G641
  15. 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TP311.52
  16. 高校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发挥研究,G641
  17. 他们为什么能够成为学生会干部?,G645.5
  18. 差异性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B844.2
  19. 论对弱势群体的伦理关怀,B82
  20. 高校学生收费管理系统的架构设计,TP311.52
  21. 初中学优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教育干预策略研究,B844.2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教育心理学 > 教学心理学(课堂教育心理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