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接受美学视阈下声乐艺术跨界交融现象探析

作 者: 陈睿
导 师: 罗卉
学 校: 西南大学
专 业: 音乐学
关键词: 接受美学 声乐艺术 跨界 交融
分类号: J61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22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近年来,“跨界”、“交融”成为音乐领域的时髦词汇。随着歌唱家们纷纷推出自己的跨界歌唱专辑,以及各种形式跨界演唱会的成功举办,声乐艺术领域也掀起了“跨界”狂潮。对于声乐艺术中的跨界交融现象,从一开始就引起人们的广泛争论,褒贬不一。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笔者试图以一种新的视角,以接受美学理论的观点对这种现象进行观照、分析。本文除结束语外,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缘起,梳理和分析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说明了本研究的意义及预期达到的目标。第二部分:简要介绍了接受美学的创立背景及主要观点。第三部分:首先介绍了“跨界音乐”的由来、现状及“跨界”的内涵,其次重点对声乐艺术中的跨界交融现象进行分类、梳理。第四部分:运用接受美学主要观点着重对声乐艺术中的跨界交融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声乐艺术跨界交融现象是满足观众需要的对象化存在,实现了对观众“定向期待”、“创新期待”的满足,是创作者遵循脑中悬挂的“潜在的观众”进行创作表演的结果。同时,它也是一种社会精神文化现象,因为接受者的期待视界并非“空穴来风”,它总是受制于一定社会文化精神氛围形成的时代总视界。所以,也可以说声乐艺术跨界交融现象的产生、存在、发展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都是一个时代变迁的记录与见证。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7
第1章 绪论  7-9
  1.1 研究缘起  7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7-8
  1.3 本研究的预期目标  8-9
第2章 接受美学理论概述  9-15
  2.1 接受美学的诞生背景及理论渊源  9-11
    2.1.1 接受美学的诞生背景  9-10
    2.1.2 接受美学的理论渊源  10-11
  2.2 接受美学的主要观点  11-15
    2.2.1 姚斯的主要观点  11-13
    2.2.2 伊瑟尔的主要观点  13-15
第3章 声乐艺术中的跨界交融现象概述  15-19
  3.1 音乐艺术跨界交融现象的由来及内涵  15-16
  3.2 声乐艺术跨界交融现象的发展现状  16
  3.3 声乐艺术跨界交融现象的分类梳理  16-19
第4章 接受美学对声乐艺术跨界交融现象的观照  19-32
  4.1 引用接受美学理论研究音乐艺术现象的可行性论证  19-20
  4.2 接受美学理论观点对声乐艺术跨界交融现象的具体观照  20-32
    4.2.1 声乐艺术跨界交融现象是观众审美需要的对象化存在  20-23
    4.2.2 声乐艺术跨界交融现象对于接受者"定向期待"与"创新期待"的满足  23-26
    4.2.3 声乐艺术跨界交融现象是一种社会性的精神文化现象  26-29
    4.2.4 声乐艺术跨界交融现象是艺术家遵循"隐含读者"进行创作表演的结果  29-32
结语  32-33
参考文献  33-35
致谢  35

相似论文

  1. 接受美文学理论在职业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G633.3
  2. 接受美学视野下的高职院校审美教育内化问题研究,G718.5
  3. 解析海报设计“零时代”,J524
  4. 接受美学视角下苏州古典园林介绍英译之研究,H315.9
  5. 接受美学视野下的语文阅读教学,G633.3
  6. 从接受美学视域看《小不点和安东》的翻译,I046
  7. 文天祥《集杜诗》研究,I207.22
  8.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儿童文学翻译,I046
  9. 传统声乐文化的回归,J616
  10. 中国当代声乐艺术中的器乐化现象探析,J616
  11. 赫哲—那乃跨界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变迁研究,J607
  12.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傅雷翻译思想在《高老头》中的体现,I046
  13. 接受美学视阈下的文学作品篇名翻译,I046
  14. 接受美学视角下读者主体性对英语习语汉译的影响,H315.9
  15. 接受美学观照下的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I046
  16. 文学翻译中译者对读者接受的考虑,I046
  17.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约瑟芬·铁伊推理小说,I561
  18. 衍生的力量—从艺术品到衍生品,J02
  19. 云南清真寺建筑及文化研究,TU-86
  20. 云南德昂族服饰艺术及其传承研究,J523.5
  21. 从接受美学理论视角探讨对外宣传资料的英译,H315.9

中图分类: > 艺术 > 音乐 > 音乐技术理论与方法 > 声乐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