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周星驰电影的审美特征分析

作 者: 徐艳莉
导 师: 黄怀璞
学 校: 西北师范大学
专 业: 文艺学
关键词: 大众化 平民主义 娱乐性 无厘头  以丑为美
分类号: J90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8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周星驰的电影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被人们戏称为“无厘头”影片。但透过“无厘头”的表象,我们还能够从中挖掘一种深刻的美学思想,本文将立足于美学特点对周星驰的电影进行分析。从周星驰电影整体表现出的审美理想上看:首先,周星驰电影中对人格的塑造遵循着“拒绝——追寻——回归”的模式,并且基本沿着中国传统人格的发展脉络进行塑造,即一种传统的大公无私的英雄主义精神支撑着这些人格的核心。其次,周星驰的电影中透漏着一种大众化的审美理想,他的电影是致力于平民的、娱乐化的大众叙事方略,突出了视觉审美娱乐性。最后,周星驰的电影中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即一种近于后现代式的疯狂的搞笑,这种搞笑通过对人们以往认同的既定事物、事理等进行了全新的阐释与颠覆达到了最佳效果,在他的电影中经典被解构,历史的厚重被无情的消解。从“审”在周星驰电影中的表现上看,可以说“审丑”使他的电影变得多姿多彩,丰富了其电影的表现力。影片通过“丑”的动作以及“丑”的形象的嫁接等给人以滑稽的感受,从而达到了滑稽的喜剧效果。然而,在他的电影中还时时渗透着一种与悲剧相关的痛感,这种痛感来自于诙谐的背后,来源于人们对人生事理的真正洞彻和体悟。在周星驰电影搞笑的背后,我们还能够发现周星驰电影中对人物的命运以及生存的深刻关怀,当我们发现这些人物在特定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扭曲的人性以及无法摆脱的命运束缚时,人们从中更加清晰的反观到了人的自身存在,体现出周星驰对人自身存在的深刻关怀。可见,周星驰的电影在“审丑”的同时,并没有简单的露丑,还通过美丑对照以及“以丑为美”的艺术手法对电影加以表现,同时,在“以丑为美”的艺术表现背后揭示了某种哲学思想,耐人寻味。本文认为正确理解周星驰电影的审美理想对当前电影业的艺术创作和对电影的理论研究都有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6-7
Abstract  7-9
绪论  9-10
第一章:周星驰电影的审美理想  10-29
  第一节:拒绝与追寻——理想人格的建构  10-17
    一、理想人格的核心  10-13
    二、理想人格的建构模式  13-15
    三、真“情”的流露  15-17
  第二节:永恒的格调——大众化的审美理想  17-22
    一、视觉审美愉悦性的突显  17-19
    二、大众文化娱乐性消费的强化  19-20
    三、平民主义价值观念的表达  20-22
  第三节:消解与淡化——一脉相承的表现手法  22-29
    一、经典被解构  22-24
    二、消解了历史的厚重感  24-26
    三、反崇高、反权威的特点  26-29
第二章:审——“无厘头”的审美观  29-47
  第一节:周星驰电影中的“丑”与滑稽  29-35
    一、通过塑造一系列外表不合时宜、动作表情夸张、与人们的现实审美感 受相冲突的形象,造成滑稽、怪诞的感受  29-31
    二、大胆表现肉体以及与性相关的内容,在肉身化的狂欢嬉闹中创造出浓 烈的滑稽喜剧效果  31-33
     三、通过非常态语言的设置,造成滑稽荒诞的感觉  33-35
  第二节:周星驰电影中的“丑”与痛感  35-41
    一、以营造悲剧氛围的方式形成悲剧式痛感  35-36
    二、对“丑”的揭示与恶的批判  36-38
    三、“丑”与恶心  38-41
  第三节:“以丑为美”的审美观  41-47
    一、“以丑为美”  41-43
    二、“以丑为美”的哲学表现  43-47
结语  47-49
参考文献  49-51
周星驰电影梳理  51-53
附录  53-54
后记  54

相似论文

  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231
  2. 传播学视域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B27
  3.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D61
  4. 高等教育大众化现状下财政投入紧张的研究,G647.5
  5.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考察与经验启示,D231
  6. 大众化进程中河南省高等教育财政责任研究,G649.2
  7. 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在中国的引进及其影响,G649.2
  8. 作为大众审美文化的选秀现象,G222
  9. 网络审丑文化的传播学审视,G206
  10. 中国考古学大众化历程研究,K872
  11. 论网络文学的大众化及其表征,I206.7
  12. 论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A841
  13. 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61
  14.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B27
  15. 借鉴儒家文化普及经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B222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问题研究,B27
  17. 论我国当代动画电影中丑的形象塑造,J954
  18. “过”与“不及”,J954
  19. 韩中普罗文学运动中关于大众化论争的比较研究,I312
  20. 论余华小说的审丑现象,I207.42
  21.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探研,D61

中图分类: > 艺术 > 电影、电视艺术 > 电影、电视艺术理论 > 电影、电视的评论、欣赏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