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中庸境界的可能性

作 者: 缪川
导 师: 吴全兰
学 校: 广西师范大学
专 业: 伦理学
关键词: 中庸境界   
分类号: B22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96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当今中国文化重构的大背景下,如何扬弃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优秀部分,以服务社会已是一个摆在时代前的大课题。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学说的“心法”、核心内容,在儒家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中庸的研究,宋明时期比较活跃。程朱理学从性、情等方面对中庸修养进行论述;王阳明则把中庸修养上升到本体论高度进行把握。近些年来对中庸的研究,角度开始多样化,数量上比宋明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从整体看,对于中庸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中庸观念的提出,中庸观念的含义,和中庸观念在孔子思想中的地位等方面进行探讨。但是单纯从道德修养层面去探讨的并不多,因为从道德修养层面去理解中庸,有个根本无法避开而又没有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达到中庸境界。而达到中庸境界的困难在于:中庸境界应该具体地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但在现实生活中中庸境界却又不可企及。那么,这种困难性是如何产生?又能否走出这种困难达到中庸境界?对这问题的追问正是本文的选题动机,也是本文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中庸》最初提到“”三达德,是内在统一于道德修养主体的三达德。朱熹认为“盖此篇大旨,以知仁勇三达德为入道之门”(《中庸章句》)。而中国传统道德修养论上,有价值与认识统一,有知行合一的特点。内在于道德修养主体的“知仁勇”三达德,正是从这些特点中突破困境,提供达到中庸境界的可能。基于这种理解,本文直面中庸境界困境,试图把仁知勇与中庸境界相结合来考察,以期从理论上诠释儒家的核心理念及其现代价值。本文的基本思路是:首先界定中庸的内涵,介绍其日常性,并对造成中庸境界难以企及的原因进行分析,指出是由于情感、欲望等非理性因素以及具体认识和实践的困难造成的。然后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分析,从中找出仁、知、勇三达德达到中庸境界的可能途径,最后对中庸境界的精华和糟粕进行历史分解,把中庸境界的中、和思想与我国社会和谐建设相结合进行创造发挥。按照这一思路,本文的整个理论框架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中庸境界的难以企及性。首先界定中庸和中庸境界的内涵。中庸是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它既有哲学上的意义,又有伦理学上的意义。但中庸境界仅具有伦理学的内涵,它是指道德主体通过对度的合理把握,从而达到的一种无过无不及的状态。在日常生活中,人人都应该能够达到中庸境界。但实际上由于欲望、情感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以及主体在实践中难以正确地认识和践行,中庸境界在现实生活中难以企及。第二部分主要论述通过知仁勇三达德达到中庸境界的可能。普遍来讲,知、仁、勇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德性。知在于分辨行为的善恶是非,仁在于使人的行为趋于至善,勇致力于至善的实现。由于情感、欲望、动机等价值因素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和价值是统一的。人的实践是在认识的指导下进行,所以认识和实践也具有统一性。内在统一于道德修养主体的知仁勇,在认识和价值、认识和实践统一的基础上,以其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基础,以极大地自我控制欲望、情感的能力,为道德修养主体达到中庸境界提供可能。第三部分论述中庸境界的历史作用与现代价值。中庸境界的历史作用主要表现在为维护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稳定提供理论基石。中庸境界在现代社会中也具有巨大的价值。从个体层面看,中庸境界能够指导个体的内在情感和外在表现合于日常生活之理,即个体外在的表现与社会的要求相一致,个体与社会能够协调发展,从而达到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从自然层面看,中庸境界能够指导人类合理地利用自然,与自然“万物齐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从社会层面看中庸境界的作用主要是指导和谐社会的顺利实现。和谐社会不是一个没有矛盾的社会,它需要不断地消除不和谐的因素,妥善地处理好各种关系,使社会中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从而达到整个社会的中庸境界,即社会的稳定、公平、正义、和谐发展。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界定中庸境界和仁、知、勇三达德的内涵。使用历史分析与现实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中庸境界难以企及进行分析,从中找出仁、知、勇三达德达到中庸境界的可能途径。然后使用实证分析法,把中庸境界与我国社会和谐建设相结合进行创造发挥。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单纯从道德修养的层面论述中庸思想,二是以仁知勇三达德为切入点,研究达到中庸境界的可能性。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论证知仁勇达到中庸境界的逻辑过程不够严谨,从中庸境界困难的提出到解决过程缺少具体的实施策略,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全文目录


摘要  2-4
Abstract  4-8
前言  8-10
一、中庸境界的难以企及  10-17
  (一) 中庸之德的日常性  10-13
    1、中庸、中庸境界的内涵  10-12
    2、中庸境界的日常性  12-13
  (二) 中庸境界何以难以企及  13-17
    1、文化视域下的中庸境界难以企及性  14-15
    2、非理性的困难性对中庸境界的影响  15-16
    3、主体践行中庸过程的困境  16-17
二、中庸修养:达到中庸境界的可能  17-28
  (一) 内在统一于认识主体的“”中庸三达德  17-23
    1、仁、知、勇三达德  17-21
    2、内在统一的“仁知勇”  21-23
  (二) 达到中庸境界的可能----仁知勇的修养  23-28
    1、通过知仁勇在认识与价值的统一中达到中庸境界可能性  24-25
    2、通过知仁勇在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中达到中庸境界可能性  25-28
三、中庸境界的历史影响与现代价值  28-38
  (一) 中庸境界的历史影响  28-31
    1、历史作用  28-29
    2、文化影响  29-31
  (二) 中庸境界的现代价值  31-38
    1、从个体层面分析  32-34
    2、从自然层面分析  34-36
    3、从社会层面分析  36-38
结语  38-39
注释  39-41
参考文献  41-43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  43-44
致谢  44-45

相似论文

  1. 澳洲坚果干燥特性及力学特性研究,S664.9
  2. 郁仁存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与益气活血解毒方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R249
  3. 大学生心智觉知与自我接纳、共情的关系研究,B844.2
  4. 裴斯泰洛齐与陶行知教育思想和实践及比较,G40-09
  5. 吕柟哲学思想研究,B248.99
  6. 油茶籽脱壳冷榨浸出粕提取茶籽多糖的研究,TS229
  7. 陶行知社会教育思想简论,G40-092
  8. 薏苡仁蛋白的提取及其功能的研究,R285.5
  9. 《孟子》内圣外王理论构建辨析,B222.5
  10. WordNet和《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的映射研究,G254
  11. 试论王阳明行政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D035
  12. 论徐复观的中国思想史观,B26
  13. 论专利侵权判定中的等同原则,D923.42
  14. 孔子忠恕思想初探,B222
  15. SB202190对KA诱导的难治性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R742.1
  16. MMP-9与腹主动脉瘤形成的关系及四妙勇安汤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R285
  17. 益智仁化学成分及质量研究,R284
  18. 加味知柏地黄汤配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阴虚火旺证的临床研究,R277.5
  19. 四妙勇安汤干预代谢综合征血栓前状态的实验研究,R259
  20. 乌鲁木齐市社区妇女乳腺癌预防知—信—行调查分析,R193
  21. 前谓词经验与一般性判断的构造,B81-06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中国哲学 > 先秦哲学(~前220年) > 儒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