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煤中固有矿物质及Fe添加剂对西部煤热解气相产物生成的影响

作 者: 何秀风
导 师: 常丽萍
学 校: 太原理工大学
专 业: 化学工程
关键词:  热解 还原性 矿物质 气相产物
分类号: TQ530.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3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热解热加工的最基础过程,其热解特性对煤的进一步转化具有较大的影响,在煤热解过程中,考察煤中矿物质催化作用可以为煤的加工转化工艺提供更多的信息,对节约能源、降低成本以及环境保护等有积极的作用。本文在N2气氛下,对强还原性煤平朔煤以及三种西部弱还原性煤:神东、新疆哈密和宁夏灵武煤及其对应的逐级脱灰煤、不同比例负载Fe3+的煤进行了固定床反应器程序升温热解实验,认为反应温度、煤的挥发份和其含有的矿物质对煤热解存在明显的作用,其影响程度因煤种的不同而变化,煤中固有矿物质之间存在协同作用,且矿物质对低变质程度煤的影响作用更为显著。具体结论如下:1. K、Na等水溶类矿物对含氢气体的生成有促进作用,Fe、Ca、Mg等HCl溶类矿物能促进H2的释放,但不利于轻质烃类气体的生成,而Si、Al矿物对含氢气体的生成有抑制作用。2.煤中固有矿物质能促进含氧气体的生成,其中K、Na类矿物均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了促进作用,Fe、Ca、Mg类矿物除XJ煤外也都表现为促进作用,而Si、Al矿物对含氧有效组分的生成起抑制作用。3.脱灰前后煤热解曲线基本相似,各产物存在一个最大量的释放温区。H2生成的主要峰温区间为500-900℃,CH4为400-800℃,C2以上的烃类气体为400-600℃,CO为300-900℃,CO2为200-800℃。逐级脱灰没有改变煤的内在分子结构。4.煤中的挥发分含量也是热解气体有效组分释放的重要影响因素,例如对于矿物质组成相近的宁夏煤和新疆煤,气相产物中总的有效组分顺序与挥发分含量顺序相同,都为NX> XJ。5. Fe3+的加入对于气相产物的生成有促进作用,但Fe3+的加入存在一个最佳负载量,当超过该值时气体产率降低,Fe3+的最佳负载量因煤种的不同而不同,其中在实验范围内西部煤的最佳负载量是1%,而平朔煤的最佳负载量是2%。

全文目录


摘要  2-4
ABSTRACT  4-9
第一章 文献综述  9-19
  1.1 序言  9-10
  1.2 我国西部弱还原性的煤质特征  10-11
  1.3 煤中矿物质的存在形式及对煤热解的影响  11-15
    1.3.1 煤中矿物质的存在形式  11-12
    1.3.2 煤中矿物质对煤热解的影响  12-15
  1.4 煤中矿物质的脱除  15
  1.5 煤中矿物质的添加  15-17
    1.5.1 机械混合法  15-16
    1.5.2 超声混合法  16
    1.5.3 离子交换法  16
    1.5.4 捏制法  16-17
    1.5.5 浸渍法  17
    1.5.6 沉淀法  17
  1.6 选题背景和意义  17-19
第二章 实验装置及主要测试方法  19-25
  2.1 煤样选取与制备  19-21
  2.2 实验方案的确立  21-24
    2.2.1 实验装置和工艺流程  21-22
    2.2.2 分析仪器及方法  22-24
      2.2.2.1 气相色谱分析  22-23
      2.2.2.2 元素分析  23
      2.2.2.3 X-射线衍射(XRD)分析  23
      2.2.2.4 热重(TG-DTG)分析  23-24
    2.2.3 实验数据处理  24
  2.3 气体流速的测定  24-25
第三章 煤热解气相产物的分析  25-48
  3.1 逐级脱除矿物质的煤热解过程中气相产物的生成  25-39
    3.1.1 含氢气体的生成  25-32
      3.1.1.1 H_2 的生成  25-28
      3.1.1.2 CH_4 的生成  28-30
      3.1.1.3 C_(2-3) 烃类气体的生成  30-32
      3.1.1.4 气相产物中总的含氢有效组分的生成  32
    3.1.2 含氧气体的生成  32-37
      3.1.2.1 CO 和CO_2 的生成  32-36
      3.1.2.2 气相产物中总的含氧有效组分的生成  36-37
    3.1.3 气相产物中总的含碳有效组分的生成  37-38
    3.1.4 气相产物中总有效组分的生成  38-39
  3.2 混酸脱灰煤加铁与原煤加铁热解气相产物的生成  39-46
    3.2.1 含氢气体的生成  39-42
      3.2.1.1 H_2 的生成  39-40
      3.2.1.2 轻质烃类气体的生成  40-42
      3.2.1.3 含氢气体有效组分的生成  42
    3.2.2 含氧气体的生成  42-45
      3.2.2.1 CO 和CO_2 的生成  42-44
      3.2.2.2 含氧气体有效组分的生成  44-45
    3.2.3 气相产物中总的含碳有效组分的生成  45
    3.2.4 气相产物中总的有效组分的生成  45-46
  3.3 本章小结  46-48
第四章 煤的热分析  48-53
  4.1 原煤的TG-DTG 分析  48-49
  4.2 逐级脱灰煤的TG-DTG 分析  49-50
  4.3 加Fe~(3+)煤的TG-DTG 分析  50-52
  4.4 本章小结  52-53
第五章 半焦的表征  53-57
  5.1 半焦的元素组成分析  53-54
    5.1.1 半焦中氧含量的变化  53-54
    5.1.2 半焦中氢含量的变化  54
  5.2 XRD 射线衍射分析  54-56
  5.3 本章小结  56-57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57-59
  6.1 结论  57
  6.2 建议  57-59
参考文献  59-64
附录  64-66
致谢  66-67
发表论文  67

相似论文

  1. 我国典型低挥发分煤热解成分的定量分析,TQ530.2
  2. 煤制油连续性模型系统的实现及其液化实验研究,TQ529.1
  3. 油漆焦油基单颗粒危险废物热解和燃烧特性的实验研究,X705
  4. 锂离子电池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TM912.9
  5. 褐煤制备冶金还原气的研究,TD849.2
  6. 污泥/煤灰渣物相变化与熔融特性研究,X703
  7. 淮南煤气化特性实验及模拟研究,TQ546
  8. 微波辐照活化云南未燃煤矸石混凝土试验研究,TU528
  9. 基于无焰氧化的气流床粉煤气化特性研究,TQ546
  10. 滇池底泥热解及产物研究,X131.2
  11. 黑碳添加对土壤有机碳分解的影响,S153.6
  12. 典型工业固体废弃物有毒有害物质的环境效应研究,X705
  13. MHD人群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异常(CKD-MBD)单中心横断面研究,R692.5
  14. 山西“涉煤”腐败问题研究,D630.9
  15. 菏泽地区煤成气储层沉积学研究,P618.13
  16. 煤系地层游离气成藏机制与模式研究,P618.13
  17. 天元化工公司发展战略研究,F426.72
  18. 大规模粉煤热解示范的探索与实践,TQ536
  19. 煤区环境责任问题研究,D922.68
  20. 煤区环境立法价值研究,D922.68
  21. 山东省煤层气赋存特征及资源评价,P618.13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化学工业 > 煤化学及煤的加工利用 > 煤化学基础理论 > 煤的热解与转化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