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暗发酵细菌B49与光合细菌RLD-53联合产氢影响因素研究
作 者: 谢国俊
导 师: 任南琪
学 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专 业: 环境科学与工程
关键词: 生物制氢 光合细菌 暗发酵细菌 联合产氢
分类号: X17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44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微生物的多样性为生物氢的产生提供了多种途径,联合制氢通过结合具有不同功能的微生物,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实现优势互补,对于提高底物转化效率和产氢速率有重要的意义。其中,光合细菌能利用暗发酵细菌产生的挥发酸,这样既降低了小分子挥发酸对暗发酵细菌抑制,同时大大提高产氢能力,是较为理想的持续产能模式。本文立足于微生物协同产氢的观点,在研究光合细菌RLD-53生长与产氢特性的基础上,使之与暗发酵乙醇型发酵代表菌株B49联合,以期获得更高的产氢能力和底物转化率,进一步探讨影响菌种协同产氢的关键因素,为产业化点奠定基础。RLD-53的产氢现象主要发生在细胞生长的对数期的中后期和稳定期的前期;乙酸、苹果酸、乳酸、丙酸都是RLD-53产氢的良好碳源和氢供体;氮源种类对产氢也有重要的影响,其中牛肉膏对RLD-53产氢有很大促进作用,蛋白胨次之,谷氨酸钠为氮源时生长与产氢过程平缓。RLD-53在光照强度3000 lux~3500 lux,乙酸钠浓度50 mmol/l,谷氨酸钠10 mmol/l,接种量10%,接种菌龄17 h,pH 7.0时产氢能力最高,达到2.55mol H2/mol乙酸。采用琼脂包埋固定化RLD-53技术,通过限制菌体的自由增殖,降低生长消耗,可以提高产氢量21%。混合培养体系适宜在低初始底物浓度条件下产氢,混合培养体系的产氢量和末端pH随着磷酸盐缓冲液浓度的增加迅速的升高,pH更加稳定,混合培养体系产氢的最适pH为7.5,低的末端pH或较高的初始pH,这对于B49和RLD-53的协作是不利的。通过B49和固定化RLD-53混合培养联合产氢,在葡萄糖6/l,磷酸盐50 mmol/l,达到最大产氢能力为3.1 molH2/mol葡萄糖。B49发酵末端液相产物的浓度和组成比例直接影响光合细菌RLD-53的产氢过程。B49发酵液中剩余的葡萄糖被RLD-53降解主要生成乙酸,导致末端pH下降,产氢能力降低。B49发酵液中乙醇和乙酸的比例低于1.0高于1.25时,B49产生的乙醇对RLD-53的生长与产氢有促进作用。发酵液中NH4+在4 mmol/l以上完全抑制了光合细菌的产氢活动。初始底物浓度和发酵体系pH缓冲能力对B49发酵产物的浓度和组成比例有着重要的影响。发酵产物中乙醇和乙酸的累积量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乙酸占末端液相产物的比例降低。发酵产物中乙酸浓度随着磷酸盐缓冲液浓度的增加而升高,乙醇浓度随着磷酸盐缓冲液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乙酸成为主要的末端产物,这对于后续的光发酵产氢是有利的。采用B49和固定化RLD-53两步法联合产氢,在葡萄糖9/l,磷酸盐30 mmol/l,获得最大产氢能力为6.32 molH2/mol葡萄糖。
|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9 第1章 绪论 9-22 1.1 课题背景 9 1.2 微藻生物光解水产氢 9-11 1.2.1 产氢微藻 10 1.2.2 微藻产氢的途径 10 1.2.3 微藻产氢的实用化研究 10-11 1.3 光发酵有机物产氢 11-13 1.3.1 产氢菌种 11 1.3.2 光合细菌产氢机理 11-12 1.3.3 光合细菌产氢的实用化研究 12-13 1.4 暗发酵生物制氢 13-15 1.4.1 发酵产氢细菌 13-14 1.4.2 发酵产氢类型和途径 14 1.4.3 暗发酵生物制氢的实用化研究 14-15 1.5 联合生物产氢研究进展 15-20 1.5.1 联合产氢的菌种 16-17 1.5.2 联合产氢的模式 17 1.5.3 联合产氢的底物 17 1.5.4 联合生物产氢体系的影响因素 17-20 1.6 本课题的来源及研究的目的意义 20-21 1.6.1 课题来源 20 1.6.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0-21 1.7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21-22 第2章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22-27 2.1 试验材料 22-24 2.1.1 菌种来源 22 2.1.2 试验装置 22-23 2.1.3 培养基配方 23 2.1.4 主要仪器和设备 23-24 2.2 试验方法 24-27 2.2.1 细胞固定化方法 24 2.2.2 间歇产氢实验方法 24-25 2.2.3 分析方法 25-27 第3章 光合细菌RLD-53 生长与产氢特性研究 27-36 3.1 RLD-53 的生长曲线 27 3.2 RLD-53 的产氢特性 27-35 3.2.1 RLD-53 生长与产氢的关系 28 3.2.2 接种量对RLD-53 生长与产氢的影响 28-30 3.2.3 碳源对RLD-53 生长与产氢的影响 30-32 3.2.4 氮源对RLD-53 生长与产氢的影响 32-33 3.2.5 初始pH对RLD-53 产氢的影响 33-34 3.2.6 光合细菌RLD-53 的固定化产氢特性 34-35 3.3 本章小结 35-36 第4章 B49 与RLD-53 混合培养联合产氢 影响因素研究 36-43 4.1 混合培养联合产氢影响因素分析 36-37 4.2 葡萄糖浓度对混合培养产氢的影响 37-38 4.3 磷酸盐缓冲液浓度对混合培养产氢的影响 38-40 4.4 初始pH对混合培养产氢的影响 40-42 4.5 本章小结 42-43 第5章 B49 与RLD-53 两步法联合产氢影响因素研究 43-57 5.1 B49 与RLD-53 两步法联合产氢过程中影响因素分析 43-44 5.2 B49 发酵液成分对RLD-53 的生长与产氢的影响 44-50 5.2.1 葡萄糖对RLD-53 生长与产氢的影响 44-47 5.2.2 乙醇对RLD-53 生长与产氢的影响 47-48 5.2.3 NH_4~+对RLD-53 生长与产氢的影响 48-50 5.3 B49 发酵末端液相产物的影响因素研究 50-54 5.3.1 葡萄糖浓度对B49 发酵末端液相产物的影响 50-52 5.3.2 磷酸盐缓冲液浓度对B49 发酵末端液相产物的影响 52-54 5.4 B49 与RLD-53 两步法联合产氢实验 54-56 5.5 本章小结 56-57 结论 57-58 参考文献 58-6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4-66 致谢 66
|
相似论文
- 光合微生物制氢菌种连续培养系统及其装置研究,TQ116.2
- 连作花生红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及微生物制剂对连作花生的影响,S565.2
- 光合细菌的分离鉴定及胶状红长命菌分泌的蛋白水解酶生化性质的研究,Q93
- 一株海洋光合细菌QD-10的分离鉴定,Q93
- 嗜热酶溶解技术处理污泥发酵产氢研究,X703
- 高效产氢菌株筛选及厌氧发酵条件优化,TQ116.2
- 光合细菌对大水面养殖生态作用的研究,S963
- 光合细菌法和类Fenton法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X703
- 光合细菌配合UASB处理高盐度有机废水的研究,X703
- 生物质厌氧发酵制氢工艺条件及影响规律研究,TQ116.29
- 降解烟嘧磺隆光合细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X172
- 生物质发酵制氢细菌的富集优化研究及产氢过程分析,TQ116.2
- 一株光合细菌氮磷同化能力的研究,X172
- 两段式和三段式工艺制取聚羟基烷酸酯的试验研究,X703
- 厌氧活性污泥中混合产氢菌群的富集及产氢特性的研究,TQ116.2
- 光发酵厌氧流化床制氢反应器载体优化与运行特性研究,TQ116.2
- 光合细菌对Cu~(2+)的响应及其净水研究,X703
- 剩余污泥嗜热酶溶解预处理的效果研究及其资源化,X703
- 光合细菌的分离鉴定和生长条件优化及应用初探,X703
- 光合细菌/酵母菌处理大豆加工废水的研究,X703
- 发酵法生物制氢系统接种污泥预处理方法及效果研究,X703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环境生物学 > 环境微生物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