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刑事裁判的社会学解释

作 者: 徐兴涛
导 师: 刘宪权
学 校: 华东政法大学
专 业: 刑法学
关键词: 社会学解释 刑事裁判 刑事法律关系 社会制约 制度设计 裁判技术
分类号: D925.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2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社会学是指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社会学与法学的联姻催生了法律社会学,成为继自然法学、历史法学、分析法学之后重要的法学流派。法律社会学将法律现象视为社会因素的有机组成部分,着重研究法律的功能与实效。刑法并非仅仅是静态的规范表达,其在本质上是社会的事实状态。最早关注刑法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是刑事实证学派,其研究直接引起了刑法研究重心的转移。我国刑法研究中的社会学分析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也难以摆脱规范刑法学与刑法哲学的影响。刑事裁判的过程是刑法的解释过程,“每一个具体案件的判决都是抽象的法律规则在具体事实中的‘适用’”,故刑事裁判的生成是动态的社会行为过程。社会的变化是以特殊性、偶然性为基础的,“作为中介的法”的刑法,其裁判解释是法官在“偏见”影响下的“我注六经”。利用社会学的理论对刑事裁判进行解读,具有现实主义回归的价值意蕴。社会学以实证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注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侧重定量分析。我国的刑法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刑法规范的注释、刑法价值的思辨,缺乏对刑法运作过程的关注。社会学视域中的刑法研究,“观察优于想象”,重视刑法适用过程中与各种社会因素之间的客观联系。刑事裁判的社会学解释主要采用社会调查的文献法和统计分析的具体方法,结合司法实践中的样本,对影响刑事裁结果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重视对刑事裁判过程中制约因素的发现,而非抽象的主观评判。本文共由四部分组成,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对刑事裁判进行社会学解释的方法。在对法律社会学的相关内容进行考察后,作者认为刑事裁判的社会学解释应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方法论,以功能主义和现象学作为部门法方法论,以角色分析法作为基本方法,采用社会调查中的文献法和统计学的具体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第二章主要从关系维度对刑事裁判的对象、刑事法律关系中的制约因素和社会结构要素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地分析,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刑事裁判的对象为案件事实与刑法规范的双向流动,案件事实是被刑法规范所评价的社会事实,刑法规范是为社会事实所建构的具体规则。由具体的刑事裁判生成的空间维度出发,会有多种因素制约和影响当下的裁判语境。法院是“法律帝国”的首都,法官则是“法律帝国的将相王侯”。律师主要是通过专业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对刑事裁判产生影响:依法辩护和权力寻租。专家学者以其深厚的专业理论和崇高的学术威望掌控着刑事裁判的话语霸权。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偶然因素从外围制约着刑事裁判的生成。法官理性地追求成本——收益的最大化,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影响着法官裁判的基本立场——犯罪化与非犯罪化。刑事政策的刑法化与刑法的刑事政策化,使得刑事裁判呈现出不确定性。社会的主流道德价值观通过法官潜移默化地影响刑事裁判的结果。此外,习惯、公众舆论、社会偶然因素也会以非理性的方式产生作用。第三章明确了刑事裁判的目标,并对该目标的实现进行了相应的制度设计。刑事裁判的目标是实现裁判结果的确定性、可预测性,符合“形式正当性”、“共识正当性”和“功能正当性”。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完善法官的任免考核制度,强化其职业角色转化意识。第四章论述了保证刑事裁判目标实现的具体操作技术。首先应以德日的犯罪论体系对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进行改造,提倡双层次的犯罪构成理论。在刑事裁判的解释论上,要站在主观主义立场,以罪刑法定为基本原则,对具体的裁判方法进行如下排列:文理解释→体系解释→法意解释→社会目的解释。刑事判决理由是裁判过程的显现,应在提升法官素质和量化判决书结构两方面进行规范。

全文目录


论文摘要  3-5
Abstract  5-9
导言  9-10
第一章 研究进路及刑事裁判社会学解释的意义  10-22
  第一节 关于法律社会学的描述  10-13
    一、法律社会学产生的条件  10-11
    二、法律社会学的发展演变  11-13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  13-20
    一、刑事裁判的社会学解释之方法论层面  13-18
    二、刑事裁判的社会学解释之基本方法  18-19
    三、刑事裁判社会学解释之具体技术  19-20
  第三节 对刑事裁判进行社会学解释的缘由  20-22
第二章 刑事裁判生成的关系维度  22-53
  第一节 刑事裁判社会学解释的对象:事实与规范  22-36
    一、案件事实是被刑法规范所评价的社会事实  23-29
    二、刑法规范是为社会事实所建构的具体规则  29-36
  第二节 刑事裁判在刑事诉讼法律关系情境下的生成  36-45
    一、法官:刑事裁判生成的主导力量  36-41
    二、律师:刑事裁判生成的知识技术影响  41-43
    三、专家学者:疑难裁判的学术话语霸权  43-45
  第三节 社会结构对刑事裁判的制约  45-53
    一、经济因素  46-47
    二、刑事政策与刑法的互动  47-49
    三、文化观念(道德)  49-53
第三章 刑事裁判目标及实现的制度设计  53-58
  第一节 刑事裁判的目标  53-54
    一、目标:无限接近裁判结果的确定性与可预见性  53
    二、参照标准  53-54
  第二节 刑事裁判目标实现的制度设计  54-58
    一、法官任命考核的去行政化  54-56
    二、"高薪养廉"与错案追究  56-57
    三、职业培训与角色转换能力的培养  57-58
第四章 刑事裁判目标实现的技术操作  58-68
  第一节 犯罪论体系的重构——刑事裁判目标实现的理论共识  58-61
    一、传统犯罪构成"四要件说"的缺陷  58-59
    二、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选择与重构  59-61
  第二节 刑事裁判解释论——实现刑事裁判目标的技术标尺  61-68
    一、刑事裁判解释的对象  61
    二、刑事裁判解释的立场:主观主义  61-63
    三、刑事裁判解释的原则:罪刑法定  63-65
    四、刑事裁判解释的方法及位阶  65-66
    五、刑事裁判解释的形式制约——判决理由  66-68
参考文献  68-74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4-75
后记  75-78

相似论文

  1. 国际碳减排背景下我国碳权交易市场发展问题研究,X196
  2. 论我国公职律师制度的建构,D926.5
  3.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法律问题研究,D922.6
  4. 论民事审判中的社会学解释,D926.2
  5. 商业银行关联贷款法律规制研究,D922.281
  6. 论清末民初宁绍地区的县自治财政,F812.9
  7. 论国际私法对弱者权益的保护,D997
  8. 浅析刑事和解制度的本土化,D925.2
  9. 纳税人公益诉讼制度研究,D925.3
  10. 民事执行行为异议审查制度,D925.1
  11. 大规模侵权损害事件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923
  12. 论西方绘画因素对中国近现代花鸟画的影响,J209.2
  13. 检察机关量刑建议制度法律问题研究,D926.3
  14. 人民法院立案调解研究,D925.14
  15. 我国警察行政协助的法律制度构想,D922.14
  16.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研究,F842.6
  17.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F842.6
  18. 企业环境责任及其供应链推广,F270;F205
  19. 企业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研究,F275
  20. 沂水县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研究,F326.2
  21. 公民参与慈善事业管理的制度设计研究,D632.9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中国法律 > 诉讼法 > 刑事诉讼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