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阿姆斯特丹》:人文主义视角的双层讽刺

作 者: 钟妮
导 师: 何昌邑
学 校: 云南师范大学
专 业: 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梅尼普讽刺 人文主义 道德 理性 艺术创造力
分类号: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8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小说《阿姆斯特丹》对人物及其行为的鞭苔到达极致。本文作者在该小说文本中识别出梅尼普讽刺的特征,即结构手段和讽刺人物的塑造,并且察觉到小说作者麦克尤恩对人文主义话题的关注。结构手段表现为对象的多样性,即小说塑造了并非一个而是多个人物,还表现为情节的回溯性,即几经周折后小说人物仍旧退回起点,一切努力付诸东流,同时表现为场景的片断性,即场景在人物与人物之间,或者现实与想象之间快速交替。而人文主义则表现为揭露道德理性艺术创造力的缺失。通过揭穿罪恶、愚昧、伪善和堕落,麦克尤恩意在建构而非解构。通过暴露堕落、阴险、伪善和冷酷的行为污点,麦克尤恩意在提倡美德、公平、正派和感情共鸣;通过斥责规避责任的行为,麦克尤恩旨在唤起对社会和自然责任的承担;通过讽刺失败的交响乐和冒牌的艺术大师,麦克尤恩旨在呼唤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从人类文化文明的宝库中汲取养料;通过暴露安乐死的谋杀悲剧,麦克尤恩旨在论述科学成果的利用应起到创造性的效果而非破坏性的结果;通过表现疯狂的报复行为,麦克尤恩旨在呼吁理性。正是从这一点来看,本文认为《阿姆斯特丹》是以梅尼普讽刺为结构、以人文主义为主旨的小说文本,其艺术特征体现于文本的双层结构和克里夫-维农的结局中,即该结构有助于在整体层面上来打击讽刺对象,而二人这样的结局能凸显人文主义的主旨。本文由五章组成。第一章简单介绍小说作者伊恩·麦克尤恩及其成就,并对小说《阿姆斯特丹》进行概括。第二章探讨现有研究成果,并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论点和新意在于:从人文主义的视角来探讨这部讽刺小说。第三章详细陈述本文的理论基础,即梅尼普讽刺和国际人文主义与伦理联盟定义下的人文主义。第四章从两个部分来论证本文论点,即第一部分讨论作为讽刺人物的克里夫,第二部分讨论作为讽刺对象的克里夫。第五章对本文的论点论据进行总结性陈述。

全文目录


Acknowledgements  6-9
中文摘要  9-10
Abstract  10-12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2-22
  1.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Ian McEwan  12-18
    1.1.1 Biography  12-14
    1.1.2 Works  14-18
  1.2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Amsterdam  18-22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22-27
  2.1 Positive Reviews  22-25
    2.1.1 Stylistic and Narrative Perspective  22-24
    2.1.2 Political and Moral Perspective  24-25
    2.1.3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25
  2.2 Negative Reviews  25-26
  2.3 Summary  26-27
Chapter 3 Methodology  27-37
  3.1 Menippean Satire  27-32
    3.1.1 Etymology and Definition of Satire  27-28
    3.1.2 Development and Devices of Satire  28-29
    3.1.3 Origin and Definition of Menippean Satire  29-30
    3.1.4 Devices of Menippean Satire  30-32
  3.2 Humanism  32-37
    3.2.1 History and Meaning  32-33
    3.2.2 "Amsterdam Declaration 2002"  33-37
Chapter 4 Discussion  37-70
  4.1 Clive the Satirist  39-55
    4.1.1 Clive's Satire on his Generation  39-47
    4.1.2 Clive's Satire on the Human Project  47-55
  4.2 Clive the Butt of Satire  55-70
    4.2.1 Satirised for Barrenness in Artistic Creativity  56-61
    4.2.2 Satirised for Barrenness in Morality and Rationality  61-70
Chapter 5 Conclusion  70-72
Bibliography  72-75
Appendix  75

相似论文

  1.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儒学传统思想的继承,G633.2
  2. 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研究,D648
  3. 手机媒体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G641
  4. 高职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研究,G711
  5. 论康德的科学观,B516.31
  6. 中国区域行政合作的非均衡演进研究,D630
  7.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研究,C913.68
  8. 道德榜样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性研究,G641
  9. 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研究,G711
  10. 浅析冯友兰人生境界说,B26
  11. “综合社会契约论”研究,B82-05
  12. 权力和利益界定的国家战略,D80
  13. 幼儿文学的德育功能探析,G611
  14. 黑尔的普遍规定主义思想研究,B82-09
  15. 江泽民职业道德思想与医药类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G711
  16. 蜂胶软胶囊增强免疫功能和毒理性研究,R285
  17.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伦理研究,B82-05
  18. 两型社会建设中企业家的道德责任研究,B82-053
  19. 关于当前新闻传媒道德的几点思考,B82-05
  20. 常家道德教育的方法及其当代启示,D648
  21. 农村社会救助中村集体对民间救助资源的整合,F323.89

中图分类: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