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喜福会》所表征的文化身份杂交之旅

作 者: 秦宗璧
导 师: 黄瑛
学 校: 云南师范大学
专 业: 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文化身份 文化否定 文化协商 文化杂交
分类号: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28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喜福会》是美国华人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引领华裔文学进入美国主流文学领域。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美国华裔作家之一,谭恩美在《喜福会》中探讨了文化身份问题,并揭示了她对文化身份这一问题的深刻理解—文化杂交。在本书中,谭恩美讲述了华人母亲和美国女儿之间冲突以及和解的故事,这些故事深刻地揭示了喜福会母女文化身份认同的过程。后殖民批评家霍米巴巴认为,文化杂交是一种历史必然:文化是存在差异的,只要存在文化差异,就必然存在文化否定和文化翻译。文化的跨国性和翻译性表明文化边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文化间的相互参与使文化的完整性和纯洁性受到破坏,文化杂交成为一种历史必然。本论文紧扣文化身份这一主题,尝试应用霍米巴巴的“超越”理论以及巴巴对身份认同和杂交概念的阐述对喜福会母女的文化身份认同过程进行解读。在文化身份认同之初,喜福会母女试图通过文化否定来实现她们文化身份构建,但文化否定使喜福会母女被中美文化双重边缘化。双重边缘化后,喜福会母女开始进行文化协商,意识到文化的跨国性和翻译性,从而成功构建了她们的杂交文化身份—既不是美国人也不是中国人,而是巴巴所指的“第三空间”。经过一系列详细的分析和系统研究,文章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喜福会母女在经历了文化否定,文化协商直至最后的文化杂交的认同之旅后,构建了其杂交文化身份,这表明文化杂交的历史必然性。该论文的研究为学者们对谭恩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同时,它也为华裔和其他移民或族裔群体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身份构建提供一定启示。

全文目录


Acknowledgements  8-9
Abstract in English  9-11
Abstract in Chinese  11-12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2-25
  1.1 History of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12-16
  1.2 Amy Tan's Life and Major Works  16-18
  1.3 Amy Tan's Status in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18-19
  1.4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Joy Luck Club  19-21
  1.5 Purpose of the Thesis  21-25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5-33
  2.1 General Reviews on Amy Tan and The Joy Luck Club  25-27
  2.2 Reviews on the Cultural Studies in The Joy Luck Club  27-30
  2.3 Reviews on 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Joy Luck Club  30-33
Chapter Three Post-colonialism and Homi Bhabha  33-42
  3.1 Post-colonialism  33-34
  3.2 Homi Bhabha and His theory  34-42
    3.2.1 The Realm of Beyond  36-37
    3.2.2 Identification  37-39
    3.2.3 Hybridity  39-42
Chapter Four Pilgrimage of Identification  42-66
  4.1 Cultural Negation  42-50
    4.1.1 Negation of Language  44-46
    4.1.2 Negation of Physical Feature  46-47
    4.1.3 Negation of Cultural Values  47-49
    4.1.4 Mimicry of American Practice  49-50
  4.2 Cultural Negotiation  50-57
    4.2.1 Rose Hsu Jordan and An-mei' Cultural Negotiation  54-55
    4.2.2 Lena ST. Clair and Ying-ying ST. Clair's Cultural Negotiation  55-57
  4.3 Cultural Hybridity  57-66
    4.3.1 Cultural Hybridity of Daughters  58-60
    4.3.2 Cultural Hybridity of Mothers  60-66
      4.3.2.1 Hybrid-way of Life  60-63
      4.3.2.4 Hybridity of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63-66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66-68
Reference  68-71
Appendix  71

相似论文

  1. 纳博科夫的文化身份焦虑,I712.06
  2. 后殖民视阈下寒山诗英译过程中原作者文化身份重构,I046
  3. 对《女勇士》的对话解读,I712
  4. 全球化语境下译者的文化身份研究,H315.9
  5. 刘云若小说中的城市记忆与想象,I207.42
  6. 贾平凹小说结构分析,I207.42
  7. 女性的身份建构与男性气质危机,I712
  8. 论协商民主的文化基础,D627
  9. 从商业电视网黄金时段情景喜剧中的同性叙事看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异性挣扎,J905
  10. 文化身份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导向作用,I046
  11. 迪斯尼“混血”动画片中的文化转换,J954
  12. 中国油画的语式转换与文化身份确认,J213
  13. 《上海》居民形象研究,I207.42
  14. 散居族裔理论下《喜福会》中的“他者”,I712.074
  15. 中美流散文学中的文化身份研究,I106
  16. 流散背景下的华人女性书写,I207.42
  17. 流散文化身份与知性写作,I106
  18. 黄哲伦:文化身份的探求与应变,I712
  19. 局内的局外人,I207.42
  20. 奥尔罕·帕慕克作品中的“身份”问题,I374.074

中图分类: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