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列宁与葛兰西领导权思想比较研究

作 者: 高顺起
导 师: 赵连文
学 校: 河南大学
专 业: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关键词: 列宁 葛兰西 领导权 马克思主义
分类号: A821.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20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领导权问题一直是中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各国政府、政党关注和重视的政治问题。列宁葛兰西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先驱,作为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标志性代表人物,二者的领导权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者探讨和争论的对象。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采用纵向分析、横向对比、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借鉴了哲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军事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代发展为背景,结合俄国和意大利的社会和经济背景,重点研究了列宁与葛兰西的领导权思想,分析了二者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分析和思考了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坚持和巩固问题。本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一、列宁与葛兰西领导权思想的相同点。该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时代背景。从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期的世界经济、社会和无产阶级运动状况展开分析。第二,对领导权的坚持和重视。领导权是决定革命事业成功的关键,必须坚持革命领导权。第三,在争取领导权过程中对党和人民群众的的重视。党和人民群众始终是无产阶级争取领导权的依靠。二、列宁与葛兰西领导权思想的不同点。第一,社会背景。阐述当时俄国和意大利的不同的基本国情。第二,哲学基础。列宁政治领导权思想产生的哲学基础为历史唯物主义;葛兰西领导权思想产生的哲学基础为实践哲学。第三,内涵与特征。列宁领导权思想侧重的是政治领导权,葛兰西的领导权思想侧重的是意识形态领导权。第四,社会取得路径。列宁主张必须建立无产阶级政党,通过政党去团结和发动人民群众取得领导权;葛兰西主张由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经由市民社会向人们“常识”性的灌输“新世界观”来取得领导权。第五,革命策略。列宁通过暴力革命(“运动战”)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葛兰西认为,只有根据意大利的实际情况采取阵地战,才能取得无产阶级革命在意大利的胜利。三、列宁与葛兰西领导权思想的现实意义。第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核心地位。第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人民权力的主体地位。第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4
ABSTRACT  4-8
前言  8-13
  一、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8-9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9-13
一、列宁葛兰西领导权思想的相同之处  13-19
  (一) 时代背景  14-15
    1. 第二次技术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14
    2. 世界旧体系充满着矛盾和斗争  14-15
  (二) 对领导权的重视与坚持  15-17
    1. 领导权地位的取得是革命取得胜利的保证  16
    2. 行使领导权是赢得政权的首要条件  16-17
  (三) 在争取领导权过程中重视党和人民群众的作用  17-19
    1. 无产阶级政党必须联合广大群众才能取得革命胜利  17-18
    2. 政党是政权取得的工具,政党离不开群众因素  18-19
二、列宁与葛兰西领导权思想的不同之处  19-36
  (一) 社会背景  19-21
    1.19世纪末20 世纪初的俄国社会状况  19-20
    2.19世纪末20 世纪初的意大利社会状况  20-21
  (二) 哲学基础  21-26
    1. 历史唯物主义  21-22
    2. 实践哲学  22-26
  (三) 内涵和特征  26-30
    1. 政治领导权  27-28
    2. 文化领导权  28-30
  (四) 社会取得路径  30-33
    1. 通过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团结和发动人民群众来取得领导权  30-31
    2. 通过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经由市民社会来取得领导权  31-33
  (五) 革命策略  33-36
    1. 暴力革命  33-35
    2. “阵地战”  35-36
三、列宁与葛兰西领导权思想的现实意义  36-41
  (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核心地位  36-38
    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党的领导  37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7-38
    3.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38
  (二)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人民权力的主体地位  38-39
    1.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38-39
    2. 落实人民群众在政治生活中的权力主体地位  39
  (三)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  39-41
结束语  41-42
参考文献  42-45
致谢  45-46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46

相似论文

  1.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A811
  2. 遭遇乌托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困境及其可能出路,X2
  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231
  4.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民生问题,D61
  5.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宗教政策研究,D635
  6. 传播学视域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B27
  7.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D61
  8.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A811
  9.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研究,D61
  10.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考察与经验启示,D231
  11.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研究,D26
  12. 国际金融危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A811
  1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思想研究,D61
  14.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A811
  15. 论列宁公仆思想及当代意义,D262.6
  16. 农民主体性问题探微,D420
  17.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G641
  18. 爱德华·苏贾社会—空间辩证法的哲学批判,B712.59
  19.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际竞争地位研究,A811
  20. 论当代中国大学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传统,G641
  21. “灌输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G641

中图分类: >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 列宁主义的学习和研究 > 列宁著作的学习和研究 > 专题汇编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