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温泉旅游地时空演变特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营口鲅鱼圈为例

作 者: 席宇斌
导 师: 李悦铮
学 校: 辽宁师范大学
专 业: 人文地理学
关键词: 温泉旅游地 时空演变 保护与开发 可持续发展 鲅鱼圈
分类号: F592.7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温泉旅游地是我国重要的旅游地类型之一,《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和《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都明确提出鼓励温泉旅游的发展。然而,许多温泉旅游地由于超量开采温泉而面临资源枯竭,这不禁引发学者的思考:温泉旅游地的发展到底经过什么样的演变,其中保护与开发之间又是如何协调,最后是否又能够长久发展下去?带着这样的疑问,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温泉旅游地时空演变的过程、特征与模式,梳理了其中保护与开发的互动机理、驱动因子和具体模式。营口鲅鱼圈是著名的温泉旅游地,在辽宁省打造“中国温泉旅游第一大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以其为案例验证了此前的理论分析,同时构建了温泉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鲅鱼圈温泉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定量评价,并提出调控对策。全文内容如下:第1章为绪论部分,主要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章为研究综述,主要是对近二十年来国外的62篇文献、国内的110篇文献进行了回顾,重点归纳出国内外的主要研究领域,对相互之间的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和研究区域进行比较,并选取了本文研究的切入点。第3章为基础理论,分析了地热资源、地下热水、温泉、温泉旅游、温泉旅游地等基本概念,同时梳理了本文研究涉及到的相关理论,主要有:资源禀赋理论、环境承载力理论、文化扩散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第4章为理论研究,系统归纳了温泉旅游地时空演变过程,总结了其在旅游功能、开发布局、开采对象和游客空间结构等方面的时空演变特征,以及空间演变模式;对温泉旅游地保护与开发的互动研究进行了深入剖析,包括两者的互动机理、驱动因子和具体模式,尤其论证了可持续发展是保护与开发的最佳协调路径。第5章为实证研究,在时间特征方面,分析了鲅鱼圈温泉旅游在年际尺度下的历史发展阶段和月际尺度下的季节变化规律;在空间特征方面,分析了温泉旅游地的空间扩散和旅游者空间行为。第6章为理论与实证相结合部分,首先运用德尔菲头脑风暴法,经初选和筛选,构建了温泉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赋予指标权重和评分标准;之后基于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对鲅鱼圈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结果初步讨论了鲅鱼圈温泉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第7章为调控对策,分别从发展目标定位、温泉资源保护、旅游满意度优化、产品开发模式、客源市场定位、区域旅游一体化和保障体系规划等七方面提出。第8章为结论与展望,总结了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分析了研究存在的不足并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8
目录  8-13
第1章 绪论  13-20
  1.1 研究背景  13-15
    1.1.1 温泉旅游成为休闲度假的新热点  13
    1.1.2 地热资源疯狂开采的隐患  13-14
    1.1.3 辽宁省打造“中国温泉旅游第一大省”战略目标  14-15
    1.1.4 实证背景  15
  1.2 研究意义  15-16
    1.2.1 理论意义  15-16
    1.2.2 实践指导意义  16
  1.3 研究方法  16-17
    1.3.1 文献研究法  16
    1.3.2 实地调查法  16-17
    1.3.3 专家意见法  17
    1.3.4 问卷调查法  17
    1.3.5 比较分析法  17
    1.3.6 定量研究方法  17
    1.3.7 定性研究方法  17
  1.4 研究内容  17-18
    1.4.1 温泉旅游地时空演变保护与开发的互动研究  17-18
    1.4.2 鲅鱼圈温泉旅游的时空特征  18
    1.4.3 鲅鱼圈温泉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及调控  18
  1.5 技术路线  18-20
第2章 温泉旅游研究进展  20-38
  2.1 国外研究进展  20-28
    2.1.1 温泉资源的开发与评价  20-22
    2.1.2 温泉游客的特征、行为与营销  22-25
    2.1.3 温泉旅游竞争力  25-26
    2.1.4 温泉旅游地的发展、演变与评价  26-27
    2.1.5 温泉旅游产业  27-28
  2.2 国内研究进展  28-37
    2.2.1 温泉资源开发与评价  29-31
    2.2.2 温泉旅游产品开发与营销  31-32
    2.2.3 温泉游客行为研究  32-33
    2.2.4 温泉旅游开发模式  33-34
    2.2.5 温泉旅游地建设  34-36
    2.2.6 其他温泉旅游研究  36-37
  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37-38
第3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38-48
  3.1 基本概念  38-42
    3.1.1 地热资源、地下热水、温泉  38-40
      3.1.1.1 地热资源  38
      3.1.1.2 地下热水  38-39
      3.1.1.3 温泉  39-40
      3.1.1.4 三者关系  40
    3.1.2 温泉旅游  40-41
    3.1.3 温泉旅游地  41-42
  3.2 理论基础  42-48
    3.2.1 资源禀赋理论  42-43
    3.2.2 环境承载力理论  43-44
    3.2.3 文化扩散理论  44
    3.2.4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44-46
    3.2.5 利益相关者理论  46-47
    3.2.6 产业集群理论  47-48
第4章 温泉旅游地时空演变及保护与开发的互动研究  48-64
  4.1 温泉旅游地的时空演变  48-52
    4.1.1 地理学中的时空演变  48-49
    4.1.2 温泉旅游地时空演变过程  49-50
    4.1.3 温泉旅游地时空演变特征  50-52
      4.1.3.1 旅游功能由疗养、洗浴向休闲度假转变  50-51
      4.1.3.2 开发布局由资源导向型向资源、市场双重导向型转变  51
      4.1.3.3 开采对象由自涌型、浅层温泉向中深层温泉转变  51-52
      4.1.3.4 游客空间结构由近距离向近中远距离相结合转变  52
  4.2 温泉旅游地空间演变模式  52-54
    4.2.1 扩展扩散模式  52-53
    4.2.2 迁移扩散模式  53-54
  4.3 温泉旅游地保护与开发的互动机理  54-56
    4.3.1 开发破坏又促进保护  54-55
    4.3.2 保护限制并带动开发  55
    4.3.3 可持续发展是保护与开发的最佳协调路径  55-56
  4.4 温泉旅游地保护与开发的驱动因子  56-59
    4.4.1 资源禀赋  56-57
    4.4.2 政策导向  57
    4.4.3 市场需求  57-58
    4.4.4 区域发展  58
    4.4.5 社区参与  58-59
  4.5 温泉旅游地保护与开发的具体模式  59-64
    4.5.1 区域旅游一体化模式  59-60
    4.5.2 产品开发模式  60-62
      4.5.2.1 温泉+文化体验  60-61
      4.5.2.2 温泉+养生保健  61
      4.5.2.3 温泉+休闲度假  61
      4.5.2.4 温泉+商务旅游  61-62
      4.5.2.5 温泉+旅游地产  62
    4.5.3 产品布局模式  62-64
      4.5.3.1 资源依托型  62
      4.5.3.2 市场依托型  62
      4.5.3.3 服务依托型  62-64
第5章 鲅鱼圈温泉旅游的时空特征分析  64-85
  5.1 鲅鱼圈概况  64-67
    5.1.1 地理区位  64
    5.1.2 历史沿革  64-66
    5.1.3 社会经济  66
    5.1.4 旅游发展  66-67
  5.2 温泉资源评价  67-70
    5.2.1 地质条件  67-68
    5.2.2 含水层特征  68
    5.2.3 温泉水运移特征  68-69
    5.2.4 物理化学特征  69
    5.2.5 与辽宁其他温泉的比较  69-70
  5.3 时间特征分析  70-79
    5.3.1 年际尺度下的历史发展阶段  70-75
      5.3.1.1 探索阶段(1949年前)  70-71
      5.3.1.2 起步—衰退阶段(1949~1977年)  71
      5.3.1.3 起步—发展阶段(1978~1992年)  71-72
      5.3.1.4 稳固—停滞阶段(1993~2003年)  72-73
      5.3.1.5 复兴阶段(2004年至今)  73-75
    5.3.2 月际尺度下的季节变化规律  75-79
      5.3.2.1 游客接待量的逐月分布  75-77
      5.3.2.2 地下热水开采的逐月变化  77-79
  5.4 空间特征分析  79-85
    5.4.1 温泉旅游地的空间扩散  79-81
    5.4.2 旅游者空间行为研究  81-85
      5.4.2.1 空间分布结构  81-82
      5.4.2.2 空间使用曲线  82-83
      5.4.2.3 空间行为比较  83-85
第6章 鲅鱼圈温泉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85-107
  6.1 温泉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85-99
    6.1.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85-86
    6.1.2 国内外相似指标体系介绍  86-87
    6.1.3 指标体系的初选  87-88
    6.1.4 指标体系的筛选  88-92
      6.1.4.1 第一轮筛选  89-90
      6.1.4.2 第二轮筛选  90-92
    6.1.5 指标的权重确定  92-96
      6.1.5.1 选用方法与原理  92-93
      6.1.5.2 权重计算过程  93-95
      6.1.5.3 权重分析  95-96
    6.1.6 指标的评分标准  96-99
  6.2 鲅鱼圈的实证分析  99-104
    6.2.1 指标的评价数据来源  99-104
      6.2.1.1 B旅游资源禀赋子系统  99-100
      6.2.1.2 C区域综合条件子系统  100-101
      6.2.1.3 D温泉管理与保护子系统  101-102
      6.2.1.4 E市场开发状况子系统  102-104
    6.2.2 评价的结果与分析  104
  6.3 鲅鱼圈温泉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04-107
    6.3.1 保护制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104-105
    6.3.2 众多温泉旅游项目存在隐患  105
    6.3.3 文化内涵有待深入挖掘  105
    6.3.4 区域温泉旅游地竞争激烈  105-107
第7章 鲅鱼圈温泉旅游可持续发展调控研究  107-118
  7.1 发展目标定位  107-108
    7.1.1 总体目标定位  107
    7.1.2 阶段目标定位  107
    7.1.3 旅游形象定位  107-108
  7.2 温泉资源保护  108-109
    7.2.1 政府制定保护政策  108
    7.2.2 严格遵守勘察开采规范  108-109
    7.2.3 合理运用价格杠杆  109
  7.3 旅游满意度优化  109-110
    7.3.1 居民旅游满意度  109-110
    7.3.2 游客旅游满意度  110
  7.4 产品开发模式  110-111
    7.4.1 “S+S”模式  110-111
    7.4.2 “S+s”模式  111
  7.5 客源市场定位  111-113
    7.5.1 省内客源市场定位  111-112
    7.5.2 国内客源市场定位  112-113
    7.5.3 国际客源市场定位  113
  7.6 区域旅游一体化  113-115
    7.6.1 盖鲅同域  113-114
    7.6.2 辽宁滨海大道六城市旅游合作  114
    7.6.3 哈大高铁旅游合作  114-115
    7.6.4 环渤海港口城市旅游合作  115
  7.7 保障体系规划  115-118
    7.7.1 组织机构保障  115-116
    7.7.2 投融资保障  116
    7.7.3 人力资源保障  116
    7.7.4 市场营销保障  116-118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118-122
  8.1 主要研究成果  118-120
    8.1.1 全面分析温泉旅游地的时空演变  118
    8.1.2 系统研究温泉旅游地的保护与开发  118
    8.1.3 深入阐述鲅鱼圈温泉旅游的时空特征  118-119
    8.1.4 科学评价鲅鱼圈温泉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19
    8.1.5 合理提出鲅鱼圈温泉旅游的调控对策  119-120
  8.2 研究的创新点  120
    8.2.1 理论创新——归纳了温泉旅游地时空演变过程、特征和空间演变模式  120
    8.2.2 领域创新——构建了温泉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120
    8.2.3 区域创新——首次对鲅鱼圈温泉旅游进行系统研究  120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120-122
    8.3.1 指标体系研究有待深入  120-121
    8.3.2 案例实证研究有待丰富  121
    8.3.3 空间特征分析有待细化  121
    8.3.4 自然地理知识有待夯实  121-122
参考文献  122-136
附录  136-14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142-143
致谢  143

相似论文

  1. 云南民族旅游地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研究,F592.7
  2. 高校绿色办公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评价研究,G647
  3. 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讨,X24
  4. 哈尼族聚落乡土建筑“再生”之路研究,C95
  5. 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森林经营权益融资创新研究,F326.2
  6.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篮球教学可持续发展研究,G841-4
  7. 河南省城市中学排球运动现状调查及可持续发展研究,G842
  8. 世界自然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的中外比较研究,P96
  9. 经济模式变革下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研究,G812.0
  10. 宁夏羊绒产业发展战略研究,F426.86
  11. 辉发河梅河口市段水污染控制规划研究,X522
  12. 基于能源效率视角的重庆经济发展转型研究,F206
  13. 俱乐部收敛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F224
  14. 可持续发展的宁波市区域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探析,G250.76
  15. 山东省中小企业创业板融资问题研究,F272
  16.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化特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F224
  17. 江西省绿色物流发展对策研究,F205;F224
  18.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农民合作问题研究,F320
  19. 对河北省排球后备人才的现状调查与分析,G842
  20. 韩中贸易可持续发展探索,F752.7
  21. 基于物联网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研究,F49

中图分类: > 经济 > 旅游经济 > 中国旅游事业 > 地方旅游事业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