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钟山风景区旅游景点可达性研究

作 者: 邵奇慧
导 师: 王宏志
学 校: 华中师范大学
专 业: 人文地理学
关键词: 景点可达性 旅游交通 景区空间结构 钟山风景区
分类号: TU984.1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4年
下 载: 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旅游景点是旅游景区的基本构成单元。提高旅游景点的可达性对于提高景区发展的整体性、均衡性,增强景区的旅游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大作用。交通是连接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媒介,旅游景区交通的便捷程度是影响旅游景点可达性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本文以钟山风景区为研究区,借助ArcGIS网络分析功能,设立不同的指标和模型评价旅游景点的可达性,揭示景区空间结构特征,为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潜在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景区旅游规划提供决策依据。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有:(1)通过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建立包括旅游景点、道路交通网络以及停车场、公交站、观光车站等交通服务设施在内的钟山风景区旅游景点可达性研究专题数据库。(2)通过分析旅游景点可达性的影响因素,结合钟山风景区的实际情况,建立不同的旅游交通模式下和不同的空间视角下旅游景点可达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3)以基于最短时间的旅游景点可达性评价模型为基础,对比研究了旅游景区(点)的机动车可达性、公共交通可达性和步行可达性,以及旅游景区(点)的进入可达性、外部可达性、内部可达性和综合可达性。制作了多项可达性专题地图,揭示旅游点的空间分布特征。(4)针对可达性评价结果,提出旅游景点可达性的优化方案,以促进钟山风景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案例研究发现:(1)不同的旅游交通模式对旅游景点可达性的影响力不同,自驾游览模式的影响力最大,公共交通游览模式其次,步行游览模式最小。(2)中山陵景区、明孝陵景区和灵谷寺景区的旅游景点的进入可达性、外部可达性、内部可达性和综合可达性有明显的差异,造成景点间可达性水平差异的因素有景点的区位、周边交通服务设施的分布、观光车线路的设置等。同时也证明可达性是分析景区空间结构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3)旅游景点可达性的提高依赖于景区内部道路交通系统的建设与优化。钟山风景区对机动车限行的政策使得旅游景点可达性水平的提高只能依靠景区内公共交通系统的优化。本文根据旅游景点可达性分析结果,提出了包括增设4条景区间观光车线路、1条灵谷寺内环线、1条明孝陵内部线路在内的旅游景点可达性优化方案,对钟山风景区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11
1. 绪论  11-18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3
    1.1.1 研究背景  11-12
    1.1.2 研究意义  12-13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5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3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15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5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8
    1.3.1 研究内容  15
    1.3.2 研究方法  15-17
    1.3.3 技术路线图  17-18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18-23
  2.1 旅游景区和旅游景点  18
  2.2 可达性和旅游景点可达性  18-20
    2.2.1 可达性的概念、内涵  18-19
    2.2.2 旅游景点可达性  19-20
  2.3 论基础  20-23
    2.3.1 可达性理论  20-21
    2.3.2 旅游区位论  21
    2.3.3 旅游交通理论  21-23
3. 旅游景点可达性模型的构建  23-44
  3.1 钟山风景区概况  23-33
    3.1.1 自然区位概况  23
    3.1.2 人文历史概况  23-24
    3.1.3 道路交通概况  24-29
    3.1.4 旅游发展状况  29-30
    3.1.5 研究范围和旅游景点分类  30-33
  3.2 旅游景点可达性影响因素分析  33-35
    3.2.1 距离因素  33-34
    3.2.2 时间因素  34
    3.2.3 交通因素  34
    3.2.4 资源因素  34-35
    3.2.5 经济因素  35
    3.2.6 文化因素  35
  3.3 评价指标选取和模型构建  35-44
    3.3.1 评价指标选择  35-36
    3.3.2 旅游景点可达性模型构建基础  36-37
    3.3.3 基于交通方式的可达性评价模型  37-40
    3.3.4 基于景区空间结构的评价模型  40-44
4. 旅游景点可达性评价结果与分析  44-62
  4.1 数据准备与技术路线  44-46
    4.1.1 数据来源  44
    4.1.2 景区道路信息的获取和处理  44
    4.1.3 景点POI的选择和处理  44-45
    4.1.4 交通设施POI的选择和处理  45
    4.1.5 技术路线  45-46
  4.2 可达性计算的相关参数  46-48
    4.2.1 通行速度  46
    4.2.2 中转时间和次数  46-47
    4.2.3 进山入口的权重  47-48
  4.3 交通方式对旅游景点可达性的影响分析  48-50
    4.3.1 基于交通方式的可达性计算结果  48-49
    4.3.2 不同游览模式下的旅游景点可达性比较分析  49-50
  4.4 基于景区空间结构的旅游景点可达性评价结果分析  50-62
    4.4.1 景区(点)进入可达性评价  50-53
    4.4.2 景区(点)外部可达性评价  53-57
    4.4.3 景区(点)内部可达性评价  57-59
    4.4.4 景区(点)综合可达性评价  59-62
5. 旅游景点可达性优化研究  62-67
  5.1 旅游景点可达性优化思考  62-63
    5.1.1 旅游景点进入可达性优化思考  62
    5.1.2 旅游景点外部可达性优化思考  62
    5.1.3 旅游景点内部可达性优化思考  62-63
  5.2 旅游景点可达性优化方案及验证  63-67
6. 结论与展望  67-70
  6.1 研究结论  67-68
  6.2 不足与展望  68-70
参考文献  70-74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74-75
致谢  75-76

相似论文

  1. 基于旅游者交通行为的青岛旅游交通对策研究,F512.7
  2. 基于MIS与GIS集成的昆明市旅游地理信息系统,P208
  3. 旅游汽车客运站设计若干问题研究,TU248.3
  4. 兴义市鲁布革风景区旅游交通规划研究,F512.7
  5. 生态学视域的长株潭城市群景区空间结构研究,F592.7
  6. 宝鸡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重建研究,F592.7
  7. 城市景区空间结构研究,F592.7
  8. 基于路网结构的南京市区旅游景点可达性分析,F592.7
  9. 基于蚁群算法的旅游交通线路优化问题研究,U116.2
  10. 风景名胜区国内客源市场特征及空间结构研究,F592
  11. 旅游交通发展对大武汉旅游圈的影响分析,F512.7
  12. 自驾车旅游交通行为分析,F542
  13. 浙江省旅游交通与线路优化研究,U116.2
  14. 苏州市城市旅游交通可持续发展研究,U12
  15. 基于旅游资源可达性的公路网络优化方法研究,U412.1
  16. 城市森林景区生态评价与开发模式研究,S788.2
  17. 广西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析,F592.7
  18. 中三角经济圈国家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研究,F592.7
  19. 黄山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析及优化研究,F592.7
  20. 山地旅游者交通行为研究-以海螺沟景区为例,F592.7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区域规划、城乡规划 > 城市规划 > 城市规划布局 > 特殊分区规划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