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作 者: 刘书英
导 师: 赵黎明
学 校: 天津大学
专 业: 技术经济及管理
关键词: 低碳 低碳经济 低碳体系 博弈论
分类号: F124.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18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研究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论文在整理和吸收以往低碳经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挖掘其发展体系,从博弈论的角度考察低碳经济在全球利益中所处的地位,政府、企业、民众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利益博弈分析;对低碳经济发展中的补贴政策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本文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构建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框架体系中国要根据自身国情积极进行探索,走出一条低碳经济成功的发展道路,为世界低碳发展做出贡献。围绕建设低碳城市的核心,构建了技术创新、碳排放交易、社会公众意识和完善政策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框架体系。(2)构建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博弈模型论文进行了低碳经济的全球利益博弈分析,探讨了主权国家利益与全球公共利益之间的博弈,探讨了碳交易体系下国际货币主导权的博弈;进行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博弈分析,建立了政府与公民的静态博弈支付模型,以及达到的政府和公民双赢的最优状态;对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利益博弈关系进行了基本描述,提出了该博弈属于完全信息的不合作博弈。通过博弈的思想和理论研究各方策略集合,建立并求解量化模型,为我国低碳经济领域问题的决策制定,以及在低碳经济体系下寻求达到各方利益的均衡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理论保证。(3)构建了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发展低碳经济政策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各个不同的政策构成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体系。这些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先后侧重点不同,明晰各个政策之间的关系,是发挥政策效果的前提条件。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需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首先进行低碳文化的宣传,低碳理念的普及。在此基础上,以低碳产业政策为先导,把控低碳经济的发展,以实现低碳技术的突破和创新为核心,通过市场的作用,激活低碳经济的体系,重点实现建筑业、交通业和工业的低碳化发展,通过辐射作用带动其他行业进行低碳化转型,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从外部保障中国低碳经济的稳步发展。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4
ABSTRACT  4-10
第一章 绪论  10-31
  1.1 低碳经济的概念  10-13
    1.1.1 低碳经济的提出与发展  10-11
    1.1.2 低碳经济的概念与内涵  11
    1.1.3 低碳经济下的指标概念  11-13
    1.1.4 低碳经济下的交易概念  13
    1.1.5 低碳经济下的消费概念  13
  1.2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13-14
  1.3 低碳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14-20
    1.3.1 经济学理论与低碳经济  14-17
    1.3.2 生态学理论与低碳经济  17-19
    1.3.3 社会学理论与低碳经济  19-20
  1.4 文献综述  20-24
    1.4.1 国外研究现状  20-21
    1.4.2 国内研究现状  21-24
  1.5 研究问题、目标和意义  24-25
    1.5.1 问题提出  24
    1.5.2 研究目标  24-25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25-27
    1.6.1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25-26
    1.6.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26-27
  1.7 本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27-31
第二章 国外低碳经济发展分析  31-57
  2.1 国外发展状况  31-49
    2.1.1 英国  31-36
    2.1.2 日本  36-43
    2.1.3 德国  43-46
    2.1.4 丹麦  46-49
  2.2 国外发展经验的启示  49-55
    2.2.1 政策制度安排  49-53
    2.2.2 经济激励机制  53-54
    2.2.3 低碳技术发展  54-55
  2.3 小结  55-57
第三章 低碳经济发展的体系研究  57-98
  3.1 低碳经济体系概述  57-59
    3.1.1 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体系的基础  57
    3.1.2 碳交易是低碳经济体系的手段  57-58
    3.1.3 低碳城市的建设是低碳经济体系的核心  58
    3.1.4 全民意识的提高是推动低碳经济体系发展的动力  58
    3.1.5 完善的政策体系是低碳经济体系的保障  58-59
  3.2 低碳经济体系基础:技术创新  59-70
    3.2.1 高效利用现有能源,积极发展新能源  59-61
    3.2.2 提倡低碳出行,发展低碳交通  61-64
    3.2.3 提倡绿色建筑,促进低碳减排  64-68
    3.2.4 信息化低碳社会  68-70
  3.3 低碳经济体系手段:碳交易  70-78
    3.3.1 碳交易市场的产品  71-72
    3.3.2 国际碳交易市场特征  72-73
    3.3.3 我国碳交易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73-76
    3.3.4 我国碳交易市场模式选择  76-77
    3.3.5 完善我国碳交易市场制度  77-78
  3.4 低碳经济体系核心:低碳城市建设  78-83
    3.4.1 中国低碳城市的概念和内涵  79-80
    3.4.2 低碳城市发展路径  80-81
    3.4.3 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建议  81-83
  3.5 低碳经济体系动力:全民低碳意识的提高  83-90
    3.5.1 全民低碳意识的提高对低碳经济的重要作用  83-84
    3.5.2 全民低碳意识的培养  84-85
    3.5.3 提高全民低碳意识的措施  85-88
    3.5.4 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的作用  88-90
  3.6 低碳经济体系保障:完善的政策体系  90-97
    3.6.1 碳税及其征收  90-93
    3.6.2 低碳的监督与认证  93-95
    3.6.3 我国低碳经济政策框架的建立  95-97
  3.7 小结  97-98
第四章 低碳经济中的博弈行为研究  98-127
  4.1 低碳经济的博弈论基础  98-104
    4.1.1 低碳经济博弈的内容及分类  98-99
    4.1.2 低碳经济的博弈论原理  99-100
    4.1.3 低碳经济博弈模型的均衡及其求解原理  100-103
    4.1.4 博弈论在低碳经济研究领域的意义  103-104
  4.2 低碳经济的全球利益博弈分析  104-114
    4.2.1 主权国家利益与全球公共利益之间的博弈  104-106
    4.2.2 大国之间的低碳政治博弈  106-109
    4.2.3 碳交易体系下国际货币主导权的博弈  109-111
    4.2.4 国与国间的低碳博弈分析  111-114
  4.3 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博弈  114-119
    4.3.1 政府与公民博弈关系的基本描述  114-115
    4.3.2 政府和公民的静态博弈分析  115-117
    4.3.3 相关的建议  117-119
  4.4 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利益博弈  119-127
    4.4.1 博弈关系的基本描述  120
    4.4.2 变量定义与描述  120-121
    4.4.3 模型的建立  121
    4.4.4 模型的分析与求解  121-126
    4.4.5 相关的建议  126-127
第五章 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  127-166
  5.1 构建低碳政策体系,指引低碳经济发展  127-130
    5.1.1 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引导的必然性  127
    5.1.2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现状  127-128
    5.1.3 政策体系的构建  128-130
  5.2 宣传低碳文化,树立低碳观念  130-135
    5.2.1 低碳文化的重要性  130-132
    5.2.2 低碳文化政策体系的构建  132-134
    5.2.3 低碳文化政策体系的作用机制图  134-135
  5.3 优化产业政策,把控低碳发展  135-143
    5.3.1 低碳经济下市场失灵与产业政策创新  135-139
    5.3.2 三次产业的低碳化发展政策研究  139-143
  5.4 低碳技术,构成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  143-146
    5.4.1 低碳技术的相关政策现状  143-145
    5.4.2 发展低碳技术的对策  145-146
  5.5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催化低碳经济发展  146-149
    5.5.1 发展低碳经济的市场失灵  146-148
    5.5.2 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148-149
  5.6 高耗能产业的低碳化,保障低碳经济发展  149-155
    5.6.1 交通业的低碳化发展  149-153
    5.6.2 建筑业的低碳化发展  153-155
  5.7 低碳国际合作,构建低碳世界  155-157
    5.7.1 开展国际合作的支撑  155-156
    5.7.2 开展国际合作的对象  156-157
    5.7.3 开展国际合作的途径  157
  5.8 建设低碳城市,构建低碳社会,实现低碳经济  157-166
    5.8.1 低碳城市及其发展的必要性  158-160
    5.8.2 低碳城市的建设阶段及实现机制  160-166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66-168
  6.1 全文总结  166
  6.2 研究展望  166-168
参考文献  168-179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179-180
致谢  180

相似论文

  1. 超低碳贝氏体钢CO2激光-GMA复合焊接特性研究,TG456.7
  2. 结合中学地理教学开展低碳教育的探讨,G633.55
  3. 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讨,X24
  4. 重庆建设低碳城市的问题与对策研究,X321
  5. 低碳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研究,X2
  6.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视阈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研究,A811
  7. 政府和谐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博弈分析,D630
  8. 山东半岛风能发电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策略研究,F426.61
  9. 低碳经济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及对策,F205
  10. 低碳经济时代M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F205
  11. H公司风电CDM项目开发研究,F426.61
  12. 江西省低碳农业发展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F224
  13. 基于能源效率视角的重庆经济发展转型研究,F206
  14. 低碳经济视角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优化研究,F205
  15. 阜阳市城中村产生机理与治理对策研究,TU984.114
  16. 低碳经济下半导体企业的应对策略,F205
  17. 低碳经济下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研究,F205
  18. 低碳城市发展研究,F299.27
  19. 低碳经济时代大学生绿色消费观的构建,F205
  20.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监管问题研究,F233;F832.51
  21. 基于最低污染排放的最优城市交通网络研究,F572

中图分类: > 经济 >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 中国经济 > 经济建设和发展 > 资源开发与利用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