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问题研究-基于山东省N县的调查分析

作 者: 周洪新
导 师: 赵承福
学 校: 山东师范大学
专 业: 教育学原理
关键词: 城镇化 农村学校 农村中小学 撤点并校 布局调整
分类号: G639.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4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晚近十余年以来,农业、农村和农民即通常所谓的“三农问题”,业已成为我国学术界探究的热点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农村推行了一系列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大改革;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已连续十年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对农村工作进行部署。农村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城镇化作为现代化的重要维度,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基本问题,是一个大战略、大问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战略重点,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的融合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是在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转型发展最鲜明的特征。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在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效率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损害教育公平、恶化教育生态、制约乡村社会发展等诸多问题,近年来已广受社会各界质疑。农村教育是农村的希望,直接关系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三十年曰世。”历史正站在共和国成立后第三个三十年新的历史起点上,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现端倪,加快实现现代化的机遇前所未有。建设美丽中国呼唤美丽乡村。高度关注、深入研究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问题,对于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收集梳理诸多资料基础上进行认真处理加工,通过实证分析和理性思考,努力做出在理论上富有创新性和前瞻性、在实践中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本研究由七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述选题依据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相关概念界定、研究设计等内容,为对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提供平台。第一章主要阐述了农村学校与农村社会发展的关系,从农村学校是引领农村文化的核心、农村学校的历史嬗变、农村学校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二章和第三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主要从宏观理论论述和微观透视描述对当前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对农村社会、农村教育及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第四章在第二章和第三章的基础上,对当前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和困境进行了综合概括。第五章是本文的理论论述部分,从理论导向、政策逻辑、动力机制、伦理难题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理性反思。第六章是建议部分,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农村中小学科学布局的理念、政策、策略三个层面进行了思考,从农村教育理念转变、布局政策调整、具体策略操作等提出了建议。最后,对全文进行了小结,并对农村教育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本研究成果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将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微观研究与当前城镇化发展的宏观背景紧密结合。研究认为,农村基础教育在破除城乡二元藩篱,实现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要遵循农村社会和教育发展规律,对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审慎决策,坚持调整与保护并重,着力走出一条公平正义、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特色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新路子。第二,在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教育变迁基础上,重点研究新世纪以来农村中小学变迁问题,或者说重点研究在经济社会加速转型、城镇化快速推进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中小学新的阶段性特征。第三,通过加大对城镇化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引发的巨大变化的研究和解释力度,尝试建立农村中小学与农村社会、城镇、民间、政府之间的逻辑关系。本研究努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一定程度上的理论、观点和方法上的创新:1.在研究视角上,选题突破当前诸多囿于教育系统自身讨论农村学校撤并的桎梏,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将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放在当前城镇化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视野中进行整体研究。2.在理论阐述上,在整理、吸收国内外大量资料,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历史演变和农村学校变迁进行扎实梳理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城镇化对农村学校的影响,并根据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进行论述,初步提出了几个新的理论表述。一是确立以2012年11月十八大胜利召开为标志的城镇化发展新时期。二是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历史阶段划分进行了创新,以2012年9月《国务院关于规范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为标志,进入了理性反思发展的新阶段。三是将改革开放前、后及十八大以后三个历史阶段,进行三个三十年的历史分期及其对农村教育提出新要求。四是在农村中小学科学布局方面,在理念上提出了“提高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科学化水平”和“走中国特色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之路”等新表述新概念,在政策上提出了健全布局调整相关机制、构建城乡义务教育统筹发展体制等改革新思维,在实践策略上提出了制定科学布局调整标准、规划“小城镇”与新型农村社区学校、支持农村义务教育民办学校发展、开展农村“小微学校振兴行动”等乡村教育形态重建的具体建议,在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3.研究思路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牢固树立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理念,突出现代化建设大局观念和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为契机,积极探索实现统筹城乡教育改革发展,农村教育与推进城镇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之路,以期在实现农业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充分发挥农村教育的功能和价值。4.在研究方法上,强调理性研究态度,分别以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为线索展开,注重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历史分析与现实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突出宏观探究与微观叙事、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现实与未来相关照,努力实现跨学科研究,是作者特别加以注意的。

全文目录


目录  4-8
摘要  8-11
Abstract  11-15
绪论  15-39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5-17
  二、文献综述  17-33
    (一)关于城镇化研究综述  17-21
    (二)关于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理论研究  21-33
  三、概念界定  33-35
    (一)城镇化  33-34
    (二)农村中小学  34
    (三)撤点并校  34
    (四)学校布局  34-35
  四、研究设计  35-39
    (一)研究前提  35
    (二)研究思路  35-36
    (三)研究难点  36
    (四)研究方法  36-39
第一章 农村学校与农村社会发展  39-57
  一、农村学校是引领农村文化的核心  39-41
  二、农村学校的历史嬗变  41-51
    (一)农村学校的时代变迁  41-45
    (二)民国时期乡村教育运动  45-51
  三、农村学校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1-57
    (一)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及对农村学校的影响  51-54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学校的关系  54-57
第二章 宏观俯瞰:城镇化与“撤点并校”  57-81
  一、城镇化与农村中小学发展  57-65
    (一)现代化与城镇化  57-61
    (二)城镇化与农村中小学  61-65
  二、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历史回顾  65-69
  三、现代性之下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现状分析  69-74
    (一)社会背景  69-71
    (二)实践举措  71-73
    (三)积极成效  73-74
  四、国外相关经验梳理与分析  74-81
    (一)美国的农村“学校合并”运动  74-77
    (二)韩国的“新村运动”  77-79
    (三)日本农村中小学的均衡发展  79-81
第三章 微观透视:田野调查与个案研究  81-106
  一、N 县概貌及历史考察  81-83
    (一)源远流长之 N 县  81
    (二)N 县的地理  81
    (三)N 县的气候  81-82
    (四)N 县名的由来  82
    (五)N 县村庄发展史  82-83
  二、N 县教育三十年发展历程  83-88
    (一)基础教育的恢复与发展时期(1976-1985)  84-85
    (二)基础教育的普及时期(1986-2000)  85-86
    (三)基础教育的调整与优化时期(2001-至今)  86-88
  三、区域特色的“初中进城”工程  88-100
    (一)背景  89-91
    (二)做法  91-92
    (三)效果  92-95
    (四)问题  95-100
  四、农村小学撤点并校之现况  100-106
    (一)小学教师的迷惘与希望  101-102
    (二)优质教育的诱导与攀比  102-103
    (三)县城求学的艰辛与无奈  103-106
第四章 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现实困境  106-117
  一、悖论Ⅰ:促进抑或阻滞?  106-110
    (一)关于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06-108
    (二)关于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108-110
    (三)关于农村社会建设与管理  110
  二、悖论Ⅱ:解放抑或束缚?  110-114
    (一)“上学难”问题重现  111-112
    (二)学生身心健康受损  112
    (三)寄宿制学校的潜在问题  112-114
  三、悖论Ⅲ:繁荣抑或衰退?  114-117
    (一)城镇学校压力进一步加大  114-115
    (二)城镇公共服务压力进一步加大  115-116
    (三)城镇社会管理压力进一步加大  116-117
第五章 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理性反思  117-130
  一、理念导向: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  117-121
    (一)农村教育功能的再审视  117-119
    (二)公平为首还是效益为先  119-121
  二、政策逻辑:没有规矩难成方圆  121-124
    (一)撤并标准紊乱  121-122
    (二)科学论证缺失  122-123
    (三)后续评估空位  123-124
  三、动力之源:地方政府的决策逻辑  124-127
    (一)关于农村学校教育投入体制  124-125
    (二)关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体制  125-126
    (三)关于地方政府教育管理体制  126-127
  四、伦理难题:乡村文化的荒漠化  127-130
    (一)农村居民精神归属感迷失  127-128
    (二)农村学龄儿童社会性发展被阻遏  128-129
    (三)农村教育生态环境蜕化  129-130
第六章 农村学校科学布局的思考  130-148
  一、教育理念与教育政绩观  130-135
    (一)撤点并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30-131
    (二)农村学校科学布局核心鹄的  131-134
    (三)农村学校教育观的澄清与重塑  134-135
  二、依法施教与科学民主决策  135-138
    (一)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法制化建设  135-136
    (二)健全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机制  136-137
    (三)构建城乡义务教育统筹发展体制  137-138
  三、实践策略与乡村教育形态重建  138-148
    (一)强化政府在学校布局调整中的责任  138-139
    (二)制定科学的学校布局调整标准  139-141
    (三)规划“小城镇”与新型农村社区学校  141-142
    (四)支持农村义务教育民办学校发展  142-143
    (五)开展农村“小微学校振兴行动”  143-144
    (六)加强通勤车辆和寄宿制学校管理  144-145
    (七)重视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145-146
    (八)布局调整中的乡村文化生态关照  146-148
结论与展望  148-150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150-158
附录  158-172
  1.调查问卷  158-167
  2.访谈提纲  167-169
  3.相关图表  169-172
致谢  172-174

相似论文

  1.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群体性突发事件研究,D630
  2. 学生上学交通问题调查研究,G639.2
  3. 浙江西苕溪流域城镇溪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研究,X826
  4. 嘉鱼县人口城镇化问题研究,C924.2
  5. 山西省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研究,D422.6
  6.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机制研究,D630
  7. 大众体育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与地位的研究,G812.0
  8. 原阳县农村中小学多媒体教学现状和发展对策研究,G434
  9. 长江上游地区城镇化发展演变的特征及趋势,F224
  10. 黑龙江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研究,G639.2
  11. “以人为本”理念下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F299.27
  12. 俄罗斯农村学校结构调整模式研究,G551.2
  13. 学校布局调整背景下农村学生就近入学问题研究,G522.3
  14. 我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412.6
  15.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保护研究,F301
  16. 基于产业发展的贵州民族地区城镇化研究,F299.27
  17. 多元化筹措城市建设资金的问题与对策研究,F299.27
  18. 合村并居视角下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F325.4
  19.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研究,F323.89
  20. 南昌市新型城镇化土地合理利用问题研究,F293.2
  21. 农民工生存权与发展权分析,D921;D922.5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中等教育 > 世界各国中等教育概况 > 中国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